『萬卷書容閑客覽,一樽酒待故人傾』
宋詞簡談這個系列,今天就要收尾了,我想在這里做一個總結。在此之前,我們用了十一個篇幅,簡單介紹了詞這種文學體裁自晚唐至南宋的發展歷程。嚴格來說,我們這個系列應該稱之為“唐宋詞簡談”才更合理。關于唐宋詞,我想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去思考。
1、關于豪放與婉約
一講到詞,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習慣性的將其分為“豪放”與“婉約”兩種派系,但就實際內容而言,這種分類其實過于籠統。即便是系統內的作者,婉約派如李煜、晏殊、柳永、周邦彥,豪放派的如蘇軾與辛棄疾,各自的作品在風格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更何況柳永之后,一些都市行旅詞,山水風光詞,人生感悟詞,我們也很難將其硬性的劃分到婉約或者豪放的范疇中。就我的理解,更傾向于從內容的角度來進行劃分,如:閨怨離愁詞,都市行旅詞,詠物詞,送別詞,山水風光詞,懷古詞,感悟詞,田園詞等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從豪放或婉約,情感或藝術手法等多個角度去分析作品的好壞,這樣也更有助于我們理解每一首作品。
行香子.抒懷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卜算子.齒落 辛棄疾
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不信張開口了看,舌在牙先墮。
已闕兩邊廂,又豁中間個。說與兒曹莫笑翁,狗竇從君過。
2、關于詞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詞文化發端于隋唐,外來的敦煌曲子詞,與本土的燕樂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市井間新的表現形式。到了晚唐,在溫庭筠的大力推動下,使之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溫庭筠之后,韋莊,南唐的二主一相,北宋前期的晏殊、歐陽修,都是身居廟堂的政治人物。盡管李煜的亡國詞,晏殊的清新詞風,歐陽修的灑脫詞風,有一定的表現力,但在這期間兩百余年的歲月中,偏于上層的宮廷詞作品,實際上限制了詞文化的發展,他們在這個時間段內過于“高舉高打”,不接地氣。這種格局直到晏幾道、柳永才有了突破。這些詞人根據市井間的內容取材,讓底層人民喜聞樂見,以至于“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因此,盡管后世廟堂之上總有對柳永的批判之聲,認為其作品用語淺俗,格調不高。我卻堅定的認為柳永對詞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在此之后,蘇軾、周邦彥也分別從各自的角度為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簡而言之,蘇軾從視角出發,開拓了詞的內容范疇,提升了詞的境界;周邦彥則從技巧出發,增加了詞的表現方法,提升了詞的藝術表現力。這二人直接影響了南宋的“辛派”以及“雅詞”兩大流派。
注:辛派詞人以辛棄疾為首,張孝祥,陳亮等為主;雅詞作者以姜夔為首,吳文英,王沂孫為主。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少年游 周邦彥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3、不同作品的不同賞析方式
在整個系列的創作過程中,針對不同的作者,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和看待他們各自的作品。有些詞人,我習慣于結合他們的生平經歷,在遭遇了波折之后,他們的創作的作品,大多與當時的感受息息相關。如南唐后主李煜,他的作品前期多為宮廷艷詞,國家淪陷后,國破家亡的感受促使他無法壓抑內心的苦悶,詞風轉變,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亡國詞。又如辛棄疾,空有一身本領卻報國無門,只能在詞創作中找尋曾經的英雄夢,同時,在長期被罷官的生涯中,他深入民間,受到淳樸的鄉野村風的感染,在田園詞上,也有很多精彩的篇章。這些作者本身就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在這樣的經歷下,他們的作品才充滿了故事。
另一類作品則是從他們的創作技巧上出發去賞析的,例如晏殊,周邦彥,秦觀等。主要把視角放在作品上,分析這些作品的藝術性,并對比前文中提到的以情感為主導的作品,區別二者的不同。例如將周邦彥的《蘭陵王.柳》,采用鋪陳的表達方式;秦觀的《鵲橋仙》,用詞的細膩,以及敏銳的觀察視角。這些內容其實是很難表達與體會的,但這些詞人在藝術上的拔高,讓詞文化不局限于情感的感發與表達,在藝術水平上也上了一個層次。
如夢令.春景 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不同作品不同賞析方式,這并不是我的特立獨行,相反,很多賞析批評類著作都采用了這種方式,我們中國的古詩詞鑒賞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論體系,我也希望未來的這門藝術傳承能夠有更加科學系統的方法論。
4、詞的平仄格律
我們現代人對唐宋詞的賞析,其實是不完整的,一首完整的詞作品應當“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有固定的曲調,詞的每一句字數是固定的,就連每個字相應位置的音調也是固定的。一首詞應該有曲調也有詞文,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僅僅只是這首歌曲的歌詞部分而已,曲調早已流失了。只見其詞,不聞其曲,這是第一個不完整的地方。另外,我們現代賞析詞作品的時候,一般都會避開不談平仄格律的藝術性,更多是從作品中的情感,內涵,以及一些遣詞造句的創意和技巧上進行研究賞析。中國的古文有音韻學(古代漢字的語音系統)和訓詁學(古代漢字的釋義系統)這兩個專門的學科,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由于新文化的侵襲和保護措施的不足,已經瀕臨斷代和失傳,我們用現代的文學系統,很難表述平仄格律的藝術魅力,這是第二個不完整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對詞作品的賞析僅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在這里提出這個問題,也是希望中國古典文化能夠得以保存并發揚光大,也許未來的時候,我們能夠有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和理解唐宋詞的美好。
以上,是我在寫唐宋詞簡談的過程中的一點思考,中國是詩詞的國度,與詩相比,詞顯得更加多變,更加曼妙,更加富于美感。這種中華古典文化之美,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特色。我希望通過拙作,能夠引發哪怕只有一兩位讀者對中華文化之美的興趣,能夠發現靜水深流的文字格當中,那一點點的美好,也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