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
塔什干是烏茲別克語“石頭城”的意思,因地處山麓沖積扇一帶,有巨大卵石而得名,具有 2500 年的歷史。在 11 世紀以前,它先后被稱為恰齊、 沙什和賓肯特。11 世紀時,烏茲別克斯坦著名的文學家別魯尼和卡什卡里在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中,第一次稱該城為塔什干,從此沿用至今。
區位
塔什干地處烏茲別克斯坦東部、恰特卡爾山脈西面,面積 260 平方千米, 是塔什干州首府,烏茲別克斯坦首都,是烏茲別克斯坦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和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
塔什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公元前 2 世紀就建有城池,公元6 世紀屬于突厥汗國時,就以商業、手工業著稱,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 地。公元 11 世紀首見史書記載。1865 年,成為一座建有城墻的城市,當時的 人口約 7 萬人,是與俄國進行貿易的主要中心,后來并入俄羅斯帝國。1867 年,成為突厥斯坦總督區的行政中心。1930 年起成為烏茲別克共和國(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首府。1966 年被大地震破壞后重建。塔什干有新、舊城之 分,清真寺、陵墓等古跡大都集中在舊城。1991 年 8 月 31 日,成為獨立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首都。
地理
塔什干地處錫爾河右岸支流奇爾奇克河谷地的綠洲中心,海拔 440—480米。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炎熱,降水稀少,日照充足,年 平均氣溫 13.3℃,有“太陽城”之稱。1 月份平均氣溫約為 -11℃,最低溫度為 -29℃ ;7 月份平均氣溫約為 27.5℃,最高氣溫達 42℃。年降雨量為 360— 390 毫米,大部分的降雨集中在冬季和春季,而 7—9 月是干旱季。
全市分 11 個區:薩比爾.拉赫莫夫區、阿克馬里.伊克拉莫區、齊蘭扎爾區、謝爾蓋里區、哈姆津區、尤奴薩巴特區、米拉巴特區、雅克薩拉伊區、沙伊漢達烏爾區、米爾扎.烏魯克別克區,別克切米爾區。市中心為烏茲別克行政機關所在地,也是商業和文化區。
塔什干是中亞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約 260 萬人。人口最多的民族是烏茲別克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余人口較多的民族有俄羅斯族、塔塔爾族、朝鮮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其他少數民族還有維吾爾族、烏克蘭族、卡拉卡爾帕克族、阿塞拜疆族、土庫曼族、吉爾吉斯斯坦族、猶太族等。
經濟
塔什干是烏茲別克斯坦最大的工業城市,是全國農業機械和紡織機械的生產基地,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 25%。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航空、機械制造、金屬加工、建材、輕工等。著名的大企業有:塔什干契卡洛夫航空 生產聯合企業、“塔什干拖拉機廠”生產聯合企業、農業機械廠、紡織機械廠 等。主要的出口產品有絲綢、棉花、紡織品、石油、煤、銅、硫黃、大米以及電視機零部件、汽車、拖拉機等制造業產品。
文化
塔什干是一座伊斯蘭風情濃郁、同時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的城市。這里信仰自由,金色耀眼的清真寺、華麗莊嚴的東正教圣地、肅穆威嚴的天主教拜堂互不相擾,隨處可見。
塔什干是國際文化交流的場所,這里舉辦過亞非拉國際電影節、各種國際學術討論會。每年夏、秋季節,世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烏茲別克科學院及中亞石油工業研究所、中亞地質研究所、小農業研究 所都設在該城。此外 19 所高等院校,200 多座圖書館,10 座劇院,8 座博物館和展覽館,也為塔什干這座文化名城增色不少。
旅游
1966 年震后重建的塔什干是一座新型的歐洲化城市。從空中鳥瞰,宛若浮在綠海上的花園,青蔥秀麗。塔什干也是中亞最早興建地鐵的城市,地上交通發達,地下地鐵環繞全城,交通十分方便。市內,街道寬闊,綠樹成蔭。 新建的歌劇院、電視臺、運動場等大型公共建筑和高層住宅,造型明快,間 以花園、廣場、噴水池、紀念碑等,錯落分布在新舊城中。塔什干著名的景點有獨立廣場、國立藝術博物館、國立帖木兒博物館、納沃伊公園、民族友 誼宮、民族友誼廣場、國家歷史博物館、地震紀念碑等。
1999 年 3 月,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發布命令,將每年 5 月 9 日 ( 原勝利日 ) 改為紀念和榮譽日。據此,塔什干市中心的原無名烈士廣場被改 為紀念廣場,并在其上修建了哀傷母親紀念碑 (1999 年 5 月 9 日揭幕 ),以紀 念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和為烏茲別克斯坦自由與獨立獻身的人們。在哀傷母親紀念碑前燃有長明火,紀念碑兩側是具有民族建筑風格的木雕長廊, 廊上有銅版刻制的榮譽簿,里面刻有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烏茲別克斯坦公民的名字。
國立藝術博物館始建于 1918 年,是烏茲別克斯坦民族藝術品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該館不僅收藏了大量精美的、富有烏茲別克民族特色的刺繡、地毯工藝、銅器皿、木雕等,還有中國、印度、日本等東方藝術珍品,例如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的作品也陳列其中。
國立帖木兒博物館主要介紹帖木兒的生平事跡及少部分實物和資料。建筑為伊斯蘭風格,藍色圓頂,豪華典雅。199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慶祝帖木兒誕辰 660 周年。同年 12 月 26 日,卡里莫夫總統宣布 1996 年為帖木爾年。1996 年 3 月 14 日,烏茲別克斯坦政府通過決議,建立國立帖木兒家族史博物館。同年 10 月 18 日,帖木兒家族史博物館正式開館。
納沃伊公園坐落在塔什干市西南部,原名“列寧共青團公園”,始建于 1938 年。為塔什干最大公園,占地面積約 75 公頃,園內有一大一小兩個湖, 湖上有樓閣亭臺和兩個拱橋。公園高坡上立有阿里舍爾.納沃伊的塑像,為烏茲別克語言和文學奠基人、著名詩人、思想家、國務活動家,被尊稱為烏茲別克民族“精神之父”。
民族友誼廣場坐落在塔什干市中心。1966 年塔什干發生大地震,城市嚴 重被毀,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塔什干重建。廣場即為紀念這一友誼之舉而建。廣場南側坐落著民族友誼宮,廣場中間有一組象征 各民族友誼的銅雕塑群,記述了衛國戰爭期間馬赫穆多夫鐵匠一家收養 15 個 孤兒的真實故事。
民族友誼宮位于塔什干市民族友誼廣場南側,是多用性建筑,可放映電 影,舉辦文藝表演、音樂會、群眾集會等。建筑面積11300 平方米,觀眾席總面積 3600 平方米,共有 4000 個座位。
國家歷史博物館位于塔什干市中心,前身為塔什干公共博物館,建于 1876 年,后改稱人民歷史博物館。1992 年烏茲別克斯坦內閣通過決議,對博 物館進行重建并更名為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外形為不對稱的立方 體,在東方建筑學中此形狀是“永久”的象征。該博物館是中亞地區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展出了中亞地區考古學、古錢幣學、民族學等各領域豐富藏品 及最新歷史文獻檔案,反映了烏茲別克斯坦各個歷史時期的概況。展品有費 爾干納盆地出土的公元前 2000 年的石刻辟邪物、公元前 5—6世紀的青銅鍋、 布哈拉出土的公元前 4—5 世紀的陶器、14—15 世紀帖木兒及其后時期的錢 幣和武器等。博物館還展示了烏茲別克斯坦獨立后工業、農業、教育、文化、藝術、外交等各領域取得的成就。
地震紀念碑是為紀念 1966 年 4 月 26 日塔什干地震死難者而建。紀念碑的主體造型宏偉,突出展現人類勇于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不屈精神。方形時針雕塑所指時間即為地震發生的一刻。
塔什干電視塔高 375 米,始建于 1978 年,1985 年 1 月 15 日投入使用。兼具傳送電視節目、接收和傳送衛星電訊信號、氣象觀測及旅游觀光等多種 功能。在 100—120 米高處設有旋轉餐廳,分“紅廳”和“藍廳”,可容納 120 人同時就餐。參觀者可在用餐同時觀賞城市風景。
塔什干交通發達,有 3 條地鐵線路,相互交錯,已運行 35 年,有 29 個地鐵站,每個地鐵站里都是用各種大理石裝修,雄偉美麗。2012 年,塔什干地鐵運行 30 多年的時候,第二個建設地鐵的中亞城市阿拉木圖地鐵才開始運 行。塔什干地面交通有有軌電車、公交車、線路車、出租車。
塔什干擁有中亞唯一的高速鐵路,時速為 250 千米的Afrasiyob 高速列車運行于塔什干—撒馬爾罕—卡爾什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