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汗國在西道兀魯思中建國最晚,它的疆域,東北到阿姆河,西北到太和嶺(今高加索山脈),南臨波斯灣,西面到幼發拉底河。國都先后在篾剌合(今伊朗馬臘格)、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遜丹尼牙(今伊朗蘇丹尼耶)。
1251年,蒙哥汗決定把波斯總督的職位交給他的弟弟旭烈兀,指令他必須讓從阿姆河兩岸到埃及盡頭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習慣和法令。在征服了阿拔斯王朝后,旭烈兀攻陷阿勒波、大馬士革,整個穆斯林敘利亞為之恐懼。然而蒙哥的死讓旭烈兀停止了西進的腳步,他留下怯的不花鎮守大馬士革,自己率部返回波斯。旭烈兀回到波斯后,得悉忽必烈已經即大汗位,并與幼弟阿里不哥發生了汗位之爭,遂不再東返蒙古。他向爭位雙方派出使者,表達擁護忽必烈,指責阿不里哥。本來蒙哥旨意,要求旭烈兀征服阿拔斯王朝后即行東返,很明確被征服的波斯也是大汗的土地。而忽必烈遣使傳旨,將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界的波斯國土劃歸旭烈兀統治。于是,原來應由大汗直接管轄的波斯地區,實際上成了旭烈兀的領地,從而建立了一個新王朝。
旭烈兀及其繼承者自稱伊利汗國,伊利,突厥語從屬之意,表明他從屬于忽必烈的中央汗國,因所居之地為古波斯,又稱波斯汗國。伊利汗國一直尊元朝為其宗主國,直至忽必烈去世為止。旭烈兀死后,其長子阿八哈繼位,但他說:“忽必烈合罕是長支,怎么能不經他的詔賜就即位呢?”由于國事急促,他在眾人推戴下登位治事,但在忽必烈的委命到達時,他還是鄭重其事地舉行了第二次即位儀式。阿八哈以后,奪得汗位的人,也都會立即向元朝要求冊封,將其視為合法性的最重要的依據。
1260年,怯的不花留守的蒙古軍,被埃及的馬木魯克聯軍徹底擊敗,旭烈兀也再沒有實現征服埃及和敘利亞的企圖。欽察汗別兒哥信奉伊斯蘭教,旭烈兀自己信奉佛教,但受其母唆魯禾帖尼和其妻脫古思可敦的影響,他偏袒基督教,對所過之地的穆斯林加大殺戮,處死他們的哈里發,遭到別兒哥的嚴厲指責。從一開始,伊利汗國就受到欽察可汗的敵視,1262年,別兒哥為爭奪旭烈兀控制下的阿塞拜疆,發兵來攻,雙方激戰兩年。1267年,塔剌思忽里臺大會,三汗決議的內容,也是針對伊利汗國的。到了諸汗時代,蒙古人對世界的征服最終轉變為成吉思汗的后裔之間的內戰。
阿八哈死后,伊利汗國的汗位經歷了帖古迭兒、阿魯渾、海合都和拜都,到了合贊汗時代。合贊汗使終年以游牧為生的波斯蒙古人開始了定居生活,他御強敵于外,發展生產于內,開創了伊利汗國的強盛時世。有一種說法,盡管伊利汗國的汗位傳到十七任,但合贊汗是伊利汗國最后一任大汗,是所有有才能的君主中最光耀的面孔。伊利汗國從旭烈兀始,到第九任不賽因時已經四分五裂。期間有重要影響的當屬旭烈兀和合贊,旭烈兀對波斯穆斯林進行了征服,合贊則與穆斯林文化相融合。合贊汗與他的家族所信奉的佛教決裂,強迫喇嘛或者放棄佛教,或者離開這個國家。同時他擯棄由母妻一系帶來的對基督教的偏好,改信伊斯蘭教,并尊奉為國教。當初的征服者終于被同化,伊斯蘭教的傳播反而因其武力而迅速擴大。此后,蒙古三大汗國都開始奉伊斯蘭教為國教,與其宗主國元朝愈行愈遠。
1295年,合贊起兵,從他的庶叔拜都手中奪得伊利汗國汗位。起兵前,合贊汗和全體異密宣讀了“除安拉外沒有別的神”的禱告,他們宣誓成為伊斯蘭教徒。合贊汗即位后以蘇丹之稱取代大汗稱號,自命穆罕默德。盡管此后仍然把旭烈兀的兀魯斯叫做伊利汗國,但自合贊以后已經沒有伊利汗了。
但伊利汗國形式上的消亡,還是在其第九任大汗去世以后。不賽因死后,蒙古貴族沒有從旭烈兀家族中挑選出新的大汗,而是選擇了阿里不哥的后裔,而這位意外登上汗位的可汗被他的大臣弒殺。此后,兩派擅權的宗王大臣各自利用自己的傀儡爭奪權力,再也沒有一位領袖能夠把蒙古人和波斯人團結在一起。伊利汗國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