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在與一些遼沈民眾回望東北歷史時,發現不少人的東北記憶有近三百年的斷片現象。如今在遼沈大地上廣泛流傳著隋唐東征遼東的民間故事。而在歷史上,李世民東征是公元7世紀的事情。唐朝滅亡后,經過五代十國的短期分裂,宋朝終承一統。而富裕的宋王朝自始至終也未能踏足東北大地,東北先后為遼、金所據。但是,“契丹”是于公元916年建國,到947年才正式改國號為'遼'。那么,從8世紀到9世紀中葉兩百多年時間里,東北到底是個怎樣的情形呢?
《遼東行部志》中有段話:“至于唐季,不能勤遠,遼東之地為渤海大氏所有,傳國十余世。當五代時,契丹與渤海血戰數十年,竟滅其國,于是遼東之地盡入于遼”。這里所說的就是東北一個消失的古國——“渤海國”。它疆域最大時,北至現在的俄遠東地區,南至渤海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東瀕太平洋與日本隔海相望,西接蒙古草原。其國之強盛,連唐朝都不敢小視,稱其為“海東盛國”,它也創造了史上著名的“海東文化”。渤海國不論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東亞歷史上都極為重要,它一度把東北的開發開放和東北亞的交流融合推到過巔峰。它還與以后建立大金國和大清國的女真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系,有人甚至把女真人直接視作渤海人后裔。
歷史長河緩緩流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盛極一時而又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早已消失在國人視野中了。但是,這個古國的歷史遺跡遍布整個東北亞大陸,俄、朝、韓、日等國都在關注和研究它,僅日本東京大學就收藏有渤海佛像1200多件。相比之下,作為我們東北的古國,我們沒有理由對它漠視。現在我們就拔開歷史的神秘面紗,分期來窺視這個海東盛國的面貌。
本期先介紹渤海國是怎么來的。
“營州之亂”與渤海建國
我們就從隋唐東征開始說起。隋朝于公元581年建國,589年統一中國。618年,李淵父子推翻隋朝,建立起最值得國人驕傲的大唐王朝。當時,長城以北尚有一些強大的民族,如奚、室韋、突厥、高句麗等。待穩住其他部族后,隋朝三征高句麗,卻終告失敗,并引來了滅國之災。李世民有生之年也是三征高句麗(公元645年、647年、648年),亦未成功,終生遺憾。一直到他的兒子李治時期,唐朝才艱難滅掉高句麗(公元668年)。
高句麗之所以強大,有眾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另一個民族的鼎立相助(也可說是臣服、結盟),這個民族史稱“靺鞨”。唐滅高句麗后,為了防止它東山再起,施行了規模龐大的遷民政策。大量的高句麗人被遷至內陸和他地,高句麗人也最終消失在了與其他民族的融合之中。而作為高句麗的“幫兇”,靺鞨人也受到了同樣處理。他們則被遷到營州,即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地區。
在中國歷史上,營州一直是中原王朝與東北民族、草原民族交界的敏感地區。唐王朝為了防止異族在中原滋事,就把大量異族安置于此。當時,這里不僅聚集了靺鞨人,還有突厥人、契丹人、奚人等。公元696年,營州都督趙文翙對異族殘暴凌辱,激發了本就不安穩的民族矛盾。最終契丹人李盡忠叛亂反唐,殺死趙文翙,占領營州。此后,武則天先后派王孝杰、武懿宗等大將,并聯合突厥、奚等軍隊,好不容易才平定叛亂。史稱“營州之亂”。
當時,營州的靺鞨人不愿卷入這場爭斗,遂在首領“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的帶領下,趁機返回東北故里。武則天則令契丹降獎李楷固等人率大軍追擊。追擊過程中,乞四比羽戰死,乞乞仲象病故。關乎民族存亡的歷史重擔落在了乞乞仲象兒子大祚榮的身上,而歷史最終垂憐了這位靺鞨才俊,在天門嶺的生死決戰中,靺鞨人取得了最終勝利。
勝利之后,歷史再次給了靺鞨人一次機遇。突厥再次叛唐,攻占媯州、檀州、定州和趙州等地(現在的北京和河北一帶),契丹、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從中原到東北的陸路通道被切斷,唐朝也忙于鎮壓突厥叛亂而無暇東顧。大祚榮乘機率眾到達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帶。終于公元698年,在東牟山下(今敦化城山子山城)建立“震國”政權。
為了求得初生政權的存續,大祚榮最初遣使突厥,結為盟好,成功阻斷了唐朝的東北通路。并與唐朝在朝鮮半島上的盟友“新羅”建立了睦鄰友好關系。爭取了一段發展壯大的和平時期。
武則天去世后,突厥人對震國橫征暴斂,靺鞨人最終無法忍受,遂又希望改善同唐朝的關系,以期得到唐朝的支持和保護。新上任的唐中宗李顯也恰有修好之意,以使靺鞨人來牽制突厥。于是,公元705年,唐中宗派遣侍御史張行岌出使震國,進行招慰。為了表示誠意,大祚榮也派兒子大門藝隨張行岌到唐朝長安,入侍留為宿衛。
公元710年,歷史再次改變。唐朝宮廷政變,李隆基鏟除韋后集團,推動老爸李旦即位,兩年后,李旦把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唐朝開始進入“開元盛世”。期間,突厥默綴可汗也向唐稱臣。于是,李隆基在713年派遣崔忻以攝鴻臚卿的身份前往震國,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受忽汗州都督”(《舊唐書》)。從此,靺鞨和震國的名號不再使用,“渤海”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以當時的羈縻政策來說,“渤海”政權是一個高度自治的政權,它擁有獨立的軍隊、領土、外交,同時又被編入到以唐朝為中心的冊封朝貢體系中,成為唐的藩屬國。
立于吉林省敦化市渤海廣場上的崔忻塑像。有人稱其為東方的“張騫”
公元719年,大祚榮病故,唐玄宗下詔追贈他“特進”官職,并賜帛500段。還派使臣吳思謙前往渤海國吊祭。大祚榮在位期間,先后6次派兒子或臣僚入唐朝拜,并讓兒子“就市交易,入寺禮拜”。憑借著與唐朝建立起的密切關系,使得盛唐文明源源傳入渤海國,快速確立了靺鞨在東北亞諸多民族中的優勢地位。遂后,他采取召引和征服等政策,統一了鴨綠江兩岸、松花江、牡丹江一帶的其他民族。最終“地方二千里,編戶十余萬,勝兵數萬人”(《舊唐書》),聲名赫赫的“海東盛國”自此有了雛形,歷史上著名的“海東文化”也從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