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303年),字玄休,巴族賨人,巴西宕渠(今四川營山)人 ,東羌獵將李慕之子 ,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建立者李雄之父,亦是成漢政權的奠基人。巴氐是一個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五胡十六國時期,巴氐和五胡有時被統(tǒng)稱為六夷。賨布,是巴人專門向朝廷繳納的一種捐稅,賨人是漢人稱呼巴人的叫法,賨人自稱仍然為巴人。
年輕時的李特在州郡做官,雄武善騎射,沈毅有大度。晉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帥齊萬年反,關西一帶兵禍擾亂,再加連年大饑,李特隨流民徙居巴蜀。因不堪西晉政權的迫害,率領六郡流民在綿竹起義。公元302年,李特遂自稱大將軍、益州牧、都督粱、益二州諸軍事。
李特起義后,與百姓約法三章:開倉濟貧,任用良才,約束將吏。起義軍又紀律嚴明,因而得到人民擁護。
303年二月,羅尚派兵襲擊李特的兵營,各土堡全都響應,連續(xù)戰(zhàn)斗兩天,李特因兵少不敵而兵敗,收集余下的部眾,退往新繁(今成都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羅尚的軍隊撤回時,李特追擊他們,轉戰(zhàn)三十多里。羅尚派出大軍迎戰(zhàn),李特的軍隊慘敗,羅尚斬殺李特和李輔、李遠,焚燒他們的尸體,將首級傳送到洛陽,流民非常驚懼。李蕩、李雄收容殘余部眾退保赤祖。 李雄稱王后,追謚李特為景王,李雄稱帝時,追尊為景皇帝,廟號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