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與胡夏、柔然、北涼、北燕的對峙與戰爭,讓劉宋政權也有了插上一腳的機會。神麚三年(公元430年),劉宋文帝劉義隆發動北伐,北魏軍頑強抵抗,并趁勢反擊。結果,劉宋軍大敗,北魏先后攻克金墉、洛陽、虎牢、滑臺等地。劉宋北伐成為了一出笑話。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經過“元嘉之治”,劉宋政清人和,國力昌盛,于是,躊躇滿志的文帝劉義隆為實現'封狼居胥'的偉大理想,發動了針對北魏的第二次北伐。
北伐初期,劉宋軍進展順利,奪取濟州,并圍困滑臺。可到了這年十月,北魏軍開始大舉反攻,滑臺之圍瞬間瓦解,濟州失而復得。緊接著,太武帝拓跋燾命令諸將,兵分五路,長驅直入,縱深穿插,立刻打亂了劉宋軍的北伐部署。一時間,劉宋境內焦土遍野,處處狼煙,凡是北魏軍兵峰掃過的地方,劉宋軍無不一觸即潰,投降北魏的軍民官吏,更是不可勝數。
當年十二月,北魏五路大軍會師于長江北岸。劉宋文帝劉義隆站在京口(今江蘇鎮江西北)的一座涼亭里,滿懷恐懼的向北眺望,這座亭子也因此被稱為“北顧亭”。
在南宋將領、著名詞人辛棄疾所作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提到的北固亭正是這座涼亭,只不過,北顧亭的顧,從照顧的顧變成了牢固的固。詞中寫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段所描述的,正是劉義隆所發動的這場得不償失的二次北伐。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劉義隆擔心北魏大軍會渡江而來,惶惶不可終日,巴不得趕快講和,好讓如狼似虎的北魏軍盡快回到北方去。而拓跋燾則擔心,大軍連續作戰,早已是人困馬乏,況且北人不習水戰,水土不服,染病者眾多,戰斗力迅速下降,恐怕并不具備渡江滅亡南朝劉宋的條件。
至此,劉宋的兩次北伐均以失敗而告終,再也無力對北魏形成實質性的威脅,而拓跋燾雖然實現了'飲馬長江,穩定南方'的宏大志愿,但一樣不具備統一全國的實力。
自登基之后,太武帝拓跋燾大破柔然、逼和劉宋、滅亡胡夏、北燕和北涼,一時間,北魏風光無兩。那是什么讓北魏在拓跋燾執政期間,內政清明,無后顧之憂,多線作戰,每戰必勝的呢?我們還得把視線聚焦到拓跋燾的身上,看看他都做了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首先,拓跋燾是個節儉,愛惜民力的人。他把節約開支,減少浪費當作是保證富國強軍的重要措施。
史書中記載:他'性清儉率素,服御飲膳,取給而已,不好珍麗,食不二味,所幸昭儀、貴人,衣不兼彩'。凡'賞賜,皆是死事勛績之家,親戚愛寵未曾橫有所及。'意思是說:拓跋燾不但對自己的飲食起居,恪盡節儉,而且對后妃也提出了嚴格要求。在賞賜軍功的時候,對以死報國的烈士們極為看重,至于皇族外戚近臣寵臣都不在賞賜之列。同時,不管是修京城還是建宮殿,抑或是對佛教的限制和對貪官污吏的嚴懲,拓跋燾也常常是以愛惜民力、物力著眼,一系列節約開支、量入為出的作法,無疑對減輕百姓負擔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拓跋燾是個治軍嚴格的人,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即便你是親貴重臣,也毫不寬貸。
貴族丘堆,在拓跋嗣時期時以軍功封侯,拓跋燾時期封公。神麚元年(公元428年),他與司空奚斤奉命追擊赫連定,在聽到奚斤兵敗被俘的消息后,竟棄兵而走,至麾下將士的生死于不顧。戰后,丘堆以臨陣脫逃之罪被拓跋燾下令斬首。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中山王拓跋辰、尚書奚眷等八將與尚書令劉潔,因矯詔、受賄、臨陣怯戰,致使柔然從容遠遁,遺失戰機,拓跋燾下令: '夷其三族'。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扶風公元處真等八將,在鎮壓吳蓋起義的戰爭中,'盜沒軍資,所在擄掠,贓各千萬',拓跋燾下令:斬首。
此外,拓跋燾本人強烈的戰斗意志和身先士卒的戰斗精神,也對激勵將士奮勇殺敵,保證戰斗勝利起到了積極作用。
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拓跋燾親率三萬騎兵,突擊胡夏國都統萬城。他與將士一道,頂著風沙,強忍饑渴,和胡夏軍惡戰于統萬城下。期間,戰馬受驚,將他掀于馬下,他翻身上馬繼續戰斗,殺死敵國兵將十幾人。后又身中箭傷,但仍'奮擊不輟'。由于拓跋燾治軍軍紀嚴明、令行禁止,而且在戰斗中身先士卒,所以北魏軍'個個以思效命,所向無前。'成為了同時期的一支強軍。
第三,拓跋燾是個懂政治的人。他善于審時度勢,在采取戰爭手段的同時,也力爭通過互派使者、貢賜和聯姻,來緩和與敵對政權間的矛盾,模糊對方的視線,隱藏自己的抱負與野心。
北魏與柔然、劉宋、胡夏,北燕、北涼互通使節,貢賜財物的記載不勝枚舉。而通婚與聯姻,也不乏其例。在滅亡胡夏之前,拓跋燾曾連續迎娶了胡夏國皇帝赫連昌的三個妹妹為妃,其中一個還被立為皇后,按說這兩國的關系應該很好吧!可最終,胡夏還是亡在了北魏手里!
神麚元年(公元428年),拓跋燾將俘虜的胡夏國皇帝赫連昌迎至首都平城,不僅供奉優厚,封爵為王,還將自己的妹妹始平公主嫁給赫連昌為妻,可六年后,赫連昌叛魏謀反被殺,始平公主做了寡婦。
延和二年(公元433年),也就是北魏滅北涼的六年前,拓跋燾冊封北涼君主沮渠牧犍為王,并將妹妹武威公主嫁給沮渠牧犍,同時,納沮渠牧犍之妹興平公主為昭儀。
延和三年(公元434年),拓跋燾將宗室女西海公主下嫁給柔然可汗吳提,同時納柔然可汗的妹妹為夫人。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拓跋燾飲馬長江,他派自己的孫子對劉宋的使臣說:'吾遠來至此,非欲為功名,實欲繼好息民,永結緣援。宋若能以女妻此孫,我以女妻武陵王,自今匹馬不復南顧。'意思是說:拓跋燾讓劉宋皇帝劉義隆將女兒嫁給自己的孫子,自己將女兒嫁給劉義隆的兒子武陵王劉駿。如果這事兒成了,從此匹馬不復南顧!可惜,這次聯姻沒有實現。
太武帝時期,北魏與周邊政權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拓跋燾所采取的聯姻、通使、貢賜等政治手段的動機明顯不純。目的都是為了麻痹對手,讓自己有更多的可趁之機!可話說回來,這也恰恰說明了拓跋燾的政治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