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劉備經過當陽一戰,逃至夏口,謀求與孫權聯盟,共抗曹操。而此時的孫權由于現實的威脅,也傾向于兩家聯兵。既然兩家老板已經有意,因此,經過魯肅與諸葛亮的一番操作之后,孫劉聯盟初步形成。
曹丞相此時的風頭可謂是一時無兩,打得劉備丟盔棄甲,倉皇而逃,不費吹灰之力而得荊州,收荊州降卒數萬,更為難得的是幾乎完整的接受了自身急缺的荊州水軍,極大地增強了自己的水上力量,為后面的水面作戰和渡江行動打下了基礎。志得意滿之時,曹丞相揮就了一份戰書,其文氣壯山河,名人沿江而下傳與江東,時人讀之,莫不驚駭。【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資治通鑒》】江東長史張昭積極游說孫權降曹。
文臣中只有魯肅力勸孫權誓死抵抗,魯肅只用一句話便堅定了孫權的決心,他向孫權進言道:現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會把我交給鄉里父老去評議,也許可以當個小官,可是將軍迎接曹操,打算到哪里去安身呢?【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資治通鑒》】只此一句話便堅定了孫權抵抗到底的決心,不得不說,說話是一門藝術呀。
既然大局謀定,便開始整兵備戰。孫權急調此時仍在番陽的周瑜返回建業。在聽取了周瑜對于曹軍的戰斗力分析之后,孫權表示我與曹賊勢不兩立。你主張迎戰曹軍,正合我意,是上天把你授給了我!”孫權就勢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說:“將領官吏們,有膽敢再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與這個奏案一樣!”于是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率領3萬精銳先期出動與劉備合兵對抗曹軍,其余兵力隨后跟進,又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負責籌劃戰略,調運物資等。
東吳軍隊在周瑜的率領下,進至樊口與劉備軍匯合,然后兩軍逆水而上,于同年十二月到達赤壁,與正在準備渡江的曹軍遭遇,并打響了赤壁之戰的第一次戰斗。此時的曹軍由于北方兵士水土不服,瘟疫流行,加之與新降荊州軍磨合度不夠,士氣低落,在這次遭遇戰中被周瑜水軍擊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兩軍隔江對峙,日夜操練,積極備戰。在訓練時,曹操發現北方士卒不習水戰,特別是不習慣坐船,使得部隊戰斗力下降嚴重。為了緩解這一困難,曹操命人將戰船首尾相連,形成整體,人馬于船上如履平地。這一辦法雖然解決士兵不習慣坐船的困難,但是卻留下一個致命的缺點,為曹操的失敗也埋下了伏筆。
在練兵間隙,曹操忙里偷閑搞了一次盛大的晚會,,曹軍謀臣猛將悉數參加,志在必得的曹操在晚會上,回顧了自己奮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不禁詩興大發,他橫槊賦詩,吟唱了著名的《短歌行》。
然而,無數的事實告訴人們,謙虛謹慎在大多數時候是有好處的。正在曹操慨嘆自己的生平,憧憬統一大業的時候,對岸的周瑜卻在悄悄準備,看到曹操的戰船首尾相接,周瑜便知道,大局已定。于是指使手下大將黃蓋詐降曹操,曹操對此半信半疑,只能與黃蓋約定時間來降,再做打算。等到東南風起的那一夜,周瑜看著岸邊滿載干荻和枯柴,已經澆上油十艘戰船,不禁豪情萬丈,因為歷史將在此刻改寫。
趁著風勢猛烈,黃蓋駕船向曹軍水寨飛速駛去,曹軍官兵以為黃蓋來降,紛紛跑去稟告曹操,毫無戒備,直到黃蓋在船上點火沖營才反應過來,但是此時已然太遲,曹軍戰船由于首尾相連,相互之間難以快速分離,加之軍心大亂,使得黃蓋的火船直接沖進水寨,風助火勢,瞬息之間,整個水寨已然一片大火,曹軍的戰船被全部燒光。并且火勢蔓延至陸上營地,濃煙烈火,遮天蔽日,曹軍人馬被燒死、淹死、踩死者不計其數。
俗話說,趁你病,要你命。就在曹軍被大火猛燒的時候,周瑜率精銳士卒待火勢減小,沖入曹營,左右沖殺。曹軍部分將領雖然有心抵抗,但是軍心大亂,無法召集士卒,就算能聚合一點士兵,在跟周瑜交手后也紛紛被擊潰,周瑜身先士卒,奮勇沖殺,最后曹軍在大火和孫劉聯軍的雙重打擊下,不得不倉皇逃走。
曹操見敗局無法挽回,率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適逢道路泥濘,行軍艱難,天又刮起大風。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雖然周瑜、劉備軍隊水陸并進,一直尾隨追擊,但是還是沒能捉到曹操。
曹軍回逃回南郡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于當陽,以防孫劉聯軍攻擊。自此驚天動地的赤壁之戰落下帷幕,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借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
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沒有機會以如此大規模進行南征,但仍舊占據著南陽、南郡二郡(之后從南郡、南陽郡中分置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劉備則開始揮軍向長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陽、長沙四郡發起進攻,孫權則命令周瑜圍攻南郡治所江陵縣。
建安十五年,劉備奪取荊南四郡(零陵 、武陵、桂陽、長沙),在其后與孫權經歷湘水劃界之后,天下三分的雛型開始形成,問鼎江山的角逐拉開了新的序幕。
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