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第三十四集 門閥政治(2)
在南方政權加緊鞏固統治秩序時,西晉政權已經日薄西山搖搖欲墜,公元316年長安淪陷,晉愍帝無奈出降。公元318年,晉愍帝司馬鄴死于漢國的訃告傳到建康,王導已經知道自己無家可歸,于是他說服了堂兄王敦,與其他大臣共同勸進,43歲的司馬睿終于正式登基為帝,改元太興,是為晉元帝,東晉歷史從此拉開帷幕。元帝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導,軍事上完全依靠王敦,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門閥政治模式自此形成。
特殊的政治模式為東晉一朝的各種政治矛盾埋下了伏筆,司馬睿沒想到運氣竟然這么好,做了東晉的開國皇帝,這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皇權至上的固有觀念,使他的權力欲望開始膨脹,為了強化皇權,分化王導的家族勢力,他開始重用自己的親信,任命刁協為尚書令,劉隗為侍中。刁協是南渡避亂士人,對于皇權與貴族共治天下的政治模式尤為不滿,劉隗也在西晉末期避亂渡江,勸元帝疏遠王導,削奪王敦兵權。
東晉建立以后,晉元帝司馬睿基本上是個傀儡,朝廷大權都是在王導、王敦的兄弟倆手里控制著,尤其是王敦,他在上游控制著整個東晉最強大的一支軍隊,那這個司馬睿呢,后來他不甘心做傀儡,他想著削弱王氏這個權勢,那么為了對付王墩,他當時就利用這個刁協、劉隗這些人當他的心腹。
司馬睿抑制瑯琊王氏的舉措,觸怒了世家大族。公元322年,鎮守荊州的王敦起兵,以誅除刁協、劉隗為名,兵峰直指京城建康,司馬睿令刁協都統六軍進行抵抗,但被王敦軍打敗,劉隗逃到北方投奔石勒。元帝司馬睿只好派遣使者前來講和,這次皇權與世家大族的較量,以瑯琊王氏勝利告終。
東晉王朝的矛盾,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強,名望的顯著,王敦的權力欲望也開始膨脹,元帝司馬睿死后,明帝司馬紹即位,王敦更是放肆妄為,他劍履上朝,入趨不拜,自以為有足夠的力量取代司馬氏。公元324年,明帝司馬紹太寧二年,王敦再次密謀起兵,欲取代司馬紹自己做皇帝,這又是一次企圖打破皇權與世家大族均衡的行為,只不過挑起者,是與司馬共天下的瑯琊王氏,然而這一次,王導都選擇了站在皇權一側。
此后世家大族一直延續著東晉初年門閥政治的游戲規則,不過,門閥政治的平衡總是相對的,這里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荊州,東晉偏安江左一隅,沿江多為要地,上游的荊州與下游的揚州尤為重鎮,所謂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東晉百年之后,司馬氏皇帝始終不振,內外大權俱操之于世家大族之手,王氏家族之后,政權分別被庾式家族和桓式家族把持,所謂荊揚二州,始終為王庾桓謝四大家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