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輔政
周武王克殷商后兩年去世之時,姬誦被立為成主,由于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諸侯叛周,于是乃親自攝政治理天下。
周公親踐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于是管、蔡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復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國。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谷,獻給成王。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谷,頌揚了天子賜禾谷的圣命。
成王以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將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圓七百里,革車千乘。并命后世魯公可以天子禮儀祭祀周公。
周公吐哺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
伯禽臨走的時候,問他父親有什么囑咐。周公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你說我的地位怎么樣?”
伯禽說:“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說:“對呀!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我每次洗頭發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發,把頭發握在手里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說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呢。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國君,可不能驕傲啊!”
謠言四起
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面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啦!
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發生內亂,重新恢復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
周公心里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
三監之亂
周人取得了政權后,并沒有完全消滅殷商國家,而是根據當時人們“滅國不絕祀”的原則,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讓紂的兒子武庚仍繼承殷王位,統治殷商故地。 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哥哥管叔、弟弟蔡叔、霍叔駐守在殷都周圍的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
克商后的第二年,武王有疾,死去。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長,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他最有資格攝政,因此武王的遺命被他認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禮制嚴格限制諸侯勢力,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滿和猜忌。《尚書·金縢》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在這種情況下,管、蔡與武庚聯合作亂。
管、蔡以及武庚與東夷地區的叛亂,嚴重地威脅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團結召公奭,采取果斷措施,親率大軍東征。東征對鞏固西周王朝、擴大周的轄地起了重要作用。 《尚書·金縢》記載:“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周公首先鎮壓“三監”,制止了流言,殺了管叔放逐了蔡叔;還誅殺了武庚,以紂王庶兄微子繼承殷祀,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國,史稱宋國。
營建洛邑
平叛“三監之亂”之后,周成王開始繼承武王的遺愿,在“有夏之居”的“土中”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東方廣大的領土。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體規劃建都的地址。召公在途中走了半個月,三月初五到達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規度城郭、宮室、郊廟、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規劃完成。
不久,周成王來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諸侯前來朝賀,并向周公、成王奉獻玉璋、大弓等禮品。召公向成王獻詞,并告誡成王要不負上天重托,不廢先王之功業,成王雖然年幼,但為國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眾。如今成王遷宅于土中(洛邑),親理朝政,更應該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說:“上天將根據帝王的德行賜智慧,賜吉兇,賜享國期限。我王初據新都,更應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賜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眾邦君長,入朝進賀,并非慰勞君王,只是供奉禮品,獻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傳,永無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