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8年,日本關白豐成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在明朝出兵相助之下,以日本戰敗而告終,日本開始與朝鮮議和,返還俘虜,并退出朝鮮,豐臣秀吉的郁郁而終是日本第一次東亞大陸之夢黯然破碎,日本勢力退歸本土。朝鮮半島的李氏王朝,一方面派出朝貢與通報消息的燕行使,與明朝保持著戰略上的聯系,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女真崛起的強大壓力,對與明朝之間互為犄角這一戰略關系的維系憂心忡忡,明政府長期大力支持察哈爾部正在崛起的女真力量。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生存在眾多歷史悠久的名族,女真是當時東北亞整治格局當中勢力相對弱小的一個,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肅慎,它與西周有著密切聯系,肅慎在漢代稱邑樓,南北朝時稱勿吉,隋朝改成靺鞨,在這幾百年中,盡管中原王朝屢次更迭,但女真的祖先一直和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屢次譴使入貢。到了明代,它大概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建州女真,一個是海西女真,一個是野人女真,底下又有許多小的部族,從永樂七年開始,明朝在東北地區建立了正式的行政管理機構,叫奴兒甘都司,奴兒甘都司就管理北到外興安嶺,東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
位于今天遼寧錦州的北鎮,在明代被稱為廣寧城,是遼東的軍事重鎮及廣寧衛,當時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就帶兵駐扎于此,并與后金政權多次征戰,爭奪遼東治權,為表彰李成梁駐守遼東有功,明王朝特修石牌坊一座,這座李成梁石牌坊如今依然屹立在北鎮城內,鼓樓以南。
明朝對女真眾部族的管理,一直是實行卑仍舊俗,各統其部,即分而治之,互相牽制的策略,是不允許一家獨大的,大明一直以來察哈爾蒙古、朝鮮為屏藩,注意平衡應對女真各部,所以李成梁帶兵不斷周旋于各種勢力之間,再一次攻打女真部落的戰斗中,覺昌安和塔克世父子二人,為李成梁做向導,卻被軍士誤殺,作為補償,李成梁代表明朝,任命覺昌安的孫子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殊不知這位新任命的年輕人正是日后叱咤風云、撼動明朝根基的努爾哈赤。
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集合祖父輩留下的力量,開始著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到公元1603年,建造了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迅速實現了女真各部的統一,他避免與海西女真發生沖突,并且對蒙古、朝鮮拉攏合作,對明朝中央政府表示恭順,每年譴使通好,進貢歲幣。努爾哈赤不僅有勇,而且有謀,在向東征服了東海女真各部,向西兼并海西女真各部,招來大量民丁之后,他初步建立起統治秩序,并且創立了以旗統人,以旗統兵,出則備戰,入則務農軍政合一的統治形式,這就是滿族統治者實行的八旗制度。
所謂八旗,是以黃、白、紅、藍四色旗為單位,下設牛路、固山等的組織形式,后來由于人口增加,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色旗,共為八旗。努爾哈赤于公元1599年下令,以蒙古文的字母,女真語的發音創造了滿文,進一步完成了他對女真各部的統一大業。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追溯其先祖北宋時期的女真政權—金,建立新的政權,大金,史稱后金,自稱奉天承命養育列國英明汗,改元天命,開始學習中原地區的政治文化。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口號,正式對明發動進攻,一戰即克撫順。
公元1619年,面對遼東迅速崛起的后金,明朝匯集了幾路大軍,由遼東經略楊鎬為總指揮,率軍88000多人,朝鮮以大將姜弘立為五道都元帥,帶領13000多人前來助戰,此外,努爾哈赤尚未降伏的葉赫步兵也前來參戰,總兵力達十幾萬,分兵4路,直指后金都城赫圖阿拉。而努爾哈赤兵力僅有一萬,雖處劣勢,他卻豪邁坦言,隨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這便是努爾哈赤一戰成名的薩爾滸之戰,以少勝多,勝的淋漓盡致,經過此戰,明、金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