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以漠北喀爾喀蒙古、漠南、察哈爾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最為強悍,這是元朝覆亡后殘留的力量,他們依然擁有強悍的騎兵,以及重建統一汗國的夢想。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王公齊聚盛京沈陽,尊奉皇太極為蒙古可汗,并奉上博格達徹辰汗尊號,此后,在逐鹿中原和統一全國的進程中,蒙古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元1638年之后,喀爾喀還開始向清進九白之貢,即一只白駝,八匹白馬,喀爾喀也在名義上成為清廷的臣屬,然而蒙古部落各有自己的游牧范圍。由于對牧地、部眾,尤其是全蒙古汗位的爭奪,各部內部或彼此之間經常會發生摩擦,甚至攻掠。
擺在康熙面前的強敵,就是厄魯特蒙古的首領噶爾丹,噶爾丹嫻熟弓嗎,長于謀略,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夢想成為蒙古的霸主,所以,當他掌握了準噶爾部統御權后,很快就對厄魯特中部,及鄰近的的蒙古部落發起一系列兼并和掠奪戰爭。遠交就是噶爾丹給清廷進貢,以利于他對漠西蒙古各部的統一,入主中原之初,清廷將主要精力放在摧毀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以及南明政權上。進入康熙初年,清廷忙于平息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已經沒有力量去控制西部邊疆,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對蒙古諸部和西藏地區采取安撫、懷柔政策,噶爾丹也借此機會發展壯大起來。
就在1680年,也就是康熙19年,已經占有天山北麓的噶爾丹派遣12萬騎兵,進入今新疆喀什一帶,控制了南疆,接下來,噶爾丹又開始了東進計劃,將進一步控制青海的和碩特部蒙古和喀爾喀蒙古,這一計劃,實際上是和清廷爭奪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權。噶爾丹的擴張,逼迫戰敗的厄魯特蒙古部落,由西向東涌進青海、甘肅,深受其害的喀爾喀蒙古由北向南,逼近長城,威脅京師。此外,令康熙帝夜不能寐的是,噶爾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與沙俄形成聯合,這對正在維護疆域完整的康熙帝來說,造成了極大的被動。
第一次擊敗清軍的噶爾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掌北方,顯然要與清廷分庭抗禮,獨霸蒙古,氣勢正盛的噶爾丹乘勝長驅而入,逾過呼倫貝爾草原南下,直抵距離京師僅僅350公里遠的烏蘭布通。公元1690康熙出征,遺憾的是,途中因為患病又返回北京。300多年前,康熙帝以20萬大軍與葛爾丹在這里展開大戰,史稱烏蘭布通之戰。清軍是利用他們的大炮進行轟擊,對準噶爾的軍隊造成了有效的殺傷。盡管清軍沒能再烏蘭布通剿滅噶爾丹,但是送到噶爾丹威脅的喀爾喀蒙古正式歸附了清廷。
公元1696年2月30日,康熙帝率京師八旗兵及火器營共三萬余人開向草原,按照康熙的計策,清軍將噶爾丹誘至昭莫多,就是今天蒙古國烏蘭巴托附近。這是反映清軍后勤保障的《北征督運圖》,噶爾丹據守山頭,康熙要求清軍將領費楊古率軍下馬步戰,集中火力猛攻山頭。最后噶爾丹大敗,清軍在月色下追殺三十余里,他的妻子阿奴被斬,噶爾丹自己帶領二十等騎兵逃入大漠。這次戰役歷時98天,歷史上稱為昭莫多之戰,經過這一戰,噶爾丹軍的有生力量被消滅殆盡。
公元1697年2月,康熙帝第三次率軍親自征,決心徹底消滅噶爾丹割據勢力,在早春凜冽的寒風中,康熙率領大軍一路到達了今天蒙古國境內的克魯倫河北岸的托諾山。康熙三十六年潤3月13日,噶爾丹亡身與草原深處的阿察阿穆塔臺。清廷平定噶爾丹,在統一西北和北部邊疆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西藏,一片遙遠而神秘的雪域高原,西藏舊稱吐蕃,康熙末年時改稱今名,在元朝已經歸附中央管轄,并賜予喇嘛對于吐蕃的統治權。康熙55年,也就是公元1716年,一只強悍的騎兵向這片雪域高原奔來,這支部隊的首領叫策妄阿拉布坦,他是準噶爾部新的首領,策妄阿拉布坦趁青藏各派勢力沖突,企圖控制青藏地區,悍然發動了對西藏的武力征服。
公元1718年5月,康熙帝派侍衛色楞入藏平叛,色楞侍勇輕進,結果中了埋伏全軍覆沒,色楞被俘后慘遭殺害。兩年后,康熙皇帝派皇14子胤禎率軍挺近青海,直取西藏,拉薩的藏民歡迎大軍到來,還他演奏起了樂器,清軍將準噶爾軍清除出西藏,還從青海請回真五世達賴洛桑加措,并舉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禮。隨后,清廷在西藏拉薩設置噶倫,并派四千軍隊留駐拉薩,維護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