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屠殺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我國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個融合的過程是以民族屠殺為開端的。
“八王之亂”使西晉初年本不發達的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而關東地區又爆發了罕見的蝗災和瘟疫,更是雪上加霜。史載“至于永嘉(永嘉四年,三一零年),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饑饉”,“流尸滿河,白骨蔽野”(《晉書·食貨志》)。
自魏晉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居內陸。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有匈奴人(包括盧水胡、屠各胡、鐵弗匈奴等)、羯族人、氐族人、羌族人、鮮卑族人、烏桓人等。至晉惠帝時,入居中原的胡人已高達數百萬,很多地方超過了當地漢人人口,是故江統在其《徙戎論》中驚呼,“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五胡十六國時期,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
這些少數民族,有被當時政府強遷進來的,有主動遷進來的,有武裝打進來的。在“南達長江,北到燕遼,西起關隴,東至東海”的廣闊區域,不斷的有各少數民族酋長占山為王,擾亂地方。直到匈奴人劉淵建立匈奴漢國,各少數民族武裝紛紛效尤,建立國家,胡人鐵騎橫掃了整個黃河流域。
在這些胡人國家爭奪地盤的拉鋸戰中,戰敗方的數千數萬士卒往往被戰勝一方斬首,更有無數無辜的民眾被屠殺。
就在劉淵初返左國城,接受劉宣“大單于”稱號,準備起兵之時,八王之亂正如火如荼。河間王司馬颙和司馬穎聯手攻洛陽,成功奪權,并密令右司馬、幽州刺史和演刺殺安北將軍王浚并吞并他的部眾。想不到和演謀刺計劃失敗,同伙烏桓單于審登叛附王浚。王浚得知內幕,與司馬騰攻殺和演,占據幽州,并聯結鐵弗匈奴段務勿塵、烏桓羯朱和鮮卑人共討司馬穎,逼近鄴城。司馬穎不敵,倉皇逃回洛陽。王浚入鄴,縱容士眾屠殺暴掠 。在班師薊城途中,發現有鮮卑族士兵掠奪了不少漢人婦女,下令說“膽敢隱藏者斬首!”鮮卑族士兵害怕,將掠來的八千多名漢族婦女扔進易水淹死了事。
因為匈奴、羯族武裝的屠殺搶掠,并州大饑。三零六年,并州百姓及士兵官吏兩萬余戶在刺史司馬騰率領下逃難求食,就谷冀州,形成了一支號為“乞活軍”(乞求活命)的武裝難民集團,由參入軍閥混戰而到反抗匈奴、羯族的殘暴統治。
三零九年,匈奴漢國滅晉大將軍劉景率兵攻克黎陽(今河南浚縣)后,又攻克延津(今河南延津縣),將三萬多名男女老幼驅逐進黃河淹死。
三一九年,匈奴漢國趙王石勒命從子石虎攻破駐守河套地區的鮮卑日六延部落,殺兩萬人,生俘三萬余人。
同年,羯人石勒稱帝,成立后趙。盡管石勒算是五胡十六國中較為英明的君主之一,也是殺人如麻,他在起兵之初,曾與汲桑攻破司馬騰駐守的鄴城,“殺萬余人,掠婦女珍寶而去”,又曾“攻陷白馬,坑男女三千余口”。他的侄兒、繼任皇帝石虎,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禽獸暴君。他生性殘暴,好殺戮。曾經一次在攻破青州后下令屠城,青州城僅有七百多人保全性命。
石虎篡位后,為充實后宮,下令從民間征召十三歲至二十歲的女子三萬人。為搜羅美女交差事,各郡縣官吏公然搶掠貌美的有夫之婦九千余人,不忍奪妻之辱而反抗的男人均遭殘殺,逼得三千多女子自殺。為了容納搜括來的美女,石虎分別在鄴城、長安、洛陽三大都市大興土木,建造豪華的宮殿,四十余萬民工晝夜不停地勞作,半數以上的勞工病死或累死。鋪天蓋地的苛捐雜稅,迫使缺衣少食的平民百姓賣兒賣女,等到無路可逃之時,便起而抗暴或全家自縊而死。道路兩側樹上懸掛的尸體成了這個帝國最辛酸的景觀。
三四九年,石虎病死。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王位相互殘殺。彭城王石遵得到武興公冉閔支持,發動政變推翻石世。
冉閔,便是“乞活軍”部眾冉瞻的兒子。冉瞻在與石勒的一次交戰中被俘。石勒嘉其英武,命石虎收養了他。冉瞻死后,冉閔以其智勇雙全、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并成為后趙的高級將領。
石遵曾經答應立冉閔為皇太子,後來卻立自己的親兒子石衍為皇儲,引發冉閔的不滿。冉閔遂聯合漢族將領李農(乞活軍首領)和王基推翻并誅殺鄭櫻桃與石遵,改立石鑒。冉閔被任命為大將軍,并掌控大權。
石鑒不滿冉閔專權,欲殺冉閔,事敗後反為冉閔和李農所殺。冉閔殺石鑒之前,“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此令一下,胡人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趙人(漢人)百里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冉閔再下“殺胡令”:“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引爆了漢人積壓了近半個世紀的國仇家恨,點燃了漢人的復仇反抗怒火,漢人對胡人進行了空前規模的民族復仇,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一日之中,斬首數萬。閔親帥趙人以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馀萬,尸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閔皆以書命趙人為將帥者誅之,或高鼻多須濫死者半。”
三五零年,冉閔稱帝,國號大魏,將石鑒并石虎的二十八個孫子全部誅殺,屠滅石姓全族。十一月,冉閔率十萬大軍攻擊跑到襄國稱帝的石虎庶子石祗,任命自己的兒子冉胤為大單于,將投降過來的一千匈奴人配給冉胤。光祿大夫韋謏勸諫說,匈奴和羯人是我們的死敵,他們來歸附,不過是一時為活命而已。情勢一變,就會發生災禍,不如誅殺或者驅逐了他們。冉閔不聽,并誅殺了韋謏。
三五一年,冉閔攻打襄國受阻,僅十余騎奔回鄴城。留守鄴城冉胤的匈奴士兵栗特康乘勢發動兵變,展開了大規模的報復性屠殺,并劫持了冉胤等高級官員投降石祗。石祗誅殺冉魏的高級將官并士卒十余萬人。
不久,石祗部下、匈奴人劉顯為冉閔擊敗,被迫投降冉閔,并回軍殺死石祗,后趙滅亡。
三五二年,前燕 慕容恪
率10萬騎兵進攻冉閔。冉閔陷入鮮卑騎兵重圍,被前燕兵生俘。前燕大軍隨即進圍冉魏首都鄴城,鄴城守軍艱苦抵抗鮮卑軍達一百多天,糧盡援絕,人相食。至此,冉魏滅亡。
冉閔被殺后,前燕國“蝗蟲大起,五月不雨”。燕王慕容俊以為是冉閔的鬼魂作祟,遣使者祭祀冉閔,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
著名史學家范文瀾《中國通史》對慕容雋致祭贈諡予冉閔一事,曾這樣評說:“他(冉閔)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雋致祭贈諡,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范文瀾《中國通史》)”
《晉書》載:“(冉閔)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諸氐、羌、胡、蠻數百余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饑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冉閔推翻后趙,四面出擊,與后趙、前燕等國交戰,數百萬胡人被中原漢人驅逐。氐、羌、胡蠻等各民族數百余萬,返還隴西或河套等地的家鄉,九大石胡甚至遷回中亞。返遷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掠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在十六國南北朝頻繁的戰爭中,胡族大量戰死,胡族彼此之間也相互滅族。民間從事農耕的漢人不斷恢復增長,至南北朝時,東西魏間的戰爭更使胡人人口枯竭,而兩國漢族大地主勢力卻強大起來。為補充兵源不足,不得不開始大量起用漢軍。西涼地區的漢軍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這一時期。鮮卑國主們把公主嫁給這些漢族地主勢力以拉攏他們,漢軍的起用為后來楊堅滅胡和隋唐的建立創造了外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