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武功
紀實攝影與“照相”都是舶來品,而中國攝影人也恰恰很智慧的用了這樣一個概念,把80年代突破由單一意識形態控制攝影人桎梏的行為合法化了。紀實攝影自從到了中國以后就變成了一個特指的概念,通過這樣一個概念,把我們內心所追求的真實記錄社會生活的理念推而廣之。
紀實攝影是關注人類生存發展,揭示人性,研究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攝影,而平常拍到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不能全都稱為紀實攝影。紀實攝影一定是以人文關懷的方式去拍攝有關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同時又是揭示人性的,以人道關懷和慈悲去關注人性的。
自從紀實攝影的禁區被打破以后,出現了一窩蜂的去關注邊緣,關注過去禁區的現象。之前的很多題材,貧困、災難、吸毒、疾病等受到了廣泛關注。當這些禁區被打破后,紀實攝影變成了一種時髦,很多人覺得這是一條取得功名的捷徑。這種現象發展到今天有著越演越烈之勢。
消費苦難,啟蒙自卑
在紀實攝影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消費苦難的現象。有些人把關注貧窮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這是中國紀實攝影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比如,這些有錢人到鄉下以后,他們看到鄉下的孩子會覺得非常可憐,有時候會恩賜他們一些沒有見過的玩具和吃食,這對孩子心靈的刺激不亞于扇耳光,同時無形中就啟發了這些孩子由貧困而帶來的自卑感。
前不久,有關心弱勢群體的好心人把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交換。當農村的孩子來城市體驗后,將可能帶給他們心靈上一輩子都難以恢復的創傷。這種交換會的效果是對幼小心靈的摧殘。這正如陜西作家高建群在他的長篇小說《大平原》里寫的:“我母親的眼睛一輩子不敢正視別人,因為她一輩子都是可憐人,她沒有地位,從小的時候開始,受了一輩子的苦”。由貧窮帶來的自卑感影響了母親的一生。為一己的名利消費苦難,啟蒙自卑,這是“紀實攝影”應當檢討的。
滿足記錄,再現事件與傳播信息
目前,紀實攝影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是再現事件與傳播信息。無論是瑪格南,還是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開始關注普通中國人生活的約翰-湯姆森,他們照片的主流特點就是在記錄事件,傳播某種信息。中國近30年的紀實攝影一個不同于西方紀實攝影的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在用社會生活自身的表現形式,揭示強烈的中國人內心的文化沖突。
另外,在中國,紀實攝影不應特別的強調“視覺沖擊力”,因為中國文化的特點是“潤物細無聲”。中國人在揭示人們內心文化沖突的時候,是用精微的細節來表現的。中國人往往不像外國人那樣張揚,瑪格南的社在表現世界的照片中,為了揭示人的情感,照片幾乎都是張開雙臂,仰面朝天。不管是越南戰爭還是伊拉克戰爭,在表現人的憤怒的時候都是給一個廣角,一個大的鏡頭,人們張著嘴巴。然而中國人在表示內心文化沖突的時候,表情、動作等等是需要我們很細微觀察和發現的。另一方面“視覺沖擊力”還受到了媒體的影響,紙媒要賣出去,要吸引眼球就要放大照片。這種完全以商業為目的來制作紀實攝影的現象也比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