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半身不遂,中風(腦梗塞/腦出血)
中風(腦梗塞/腦出血)
發布時間:2010年03月26     點擊: 209

葳蕤,味甘,氣平,無毒。一名玉竹,即華佗所食漆葉青粘散中之青粘也。入心、腎、肺、肝、脾五臟。補中益氣,潤津除煩。主心腹結氣,虛熱濕毒。治腰腳冷痛,定狂止驚,眼目流淚,風淫手足,皆治之殊驗。去黑,澤容顏,烏發須,又其小者。此物性純,補虛熱,且解濕毒。凡虛人兼風濕者,俱宜用之,但其功甚緩,不能救一時之急,必須多服始妙。近人用之于湯劑之中,冀目前之速效,難矣。且葳蕤補陰,必得人參補陽,乃陰陽既濟之妙,所收功用實奇。故中風之癥,葳蕤與人參煎服,必無痿廢之憂。驚狂之病,葳蕤與人參同飲,斷少死亡之病。蓋人參得葳蕤益力,葳蕤得人參鼓勇也。)

中風病
中風病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為基本病機,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根據腦髓神機受損程度的不同,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有相應的臨床表現。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冬春兩季最為多見。

中風病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居1994年我國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為發達國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根據80年代對上海市1個區整群抽樣36萬人的調查,每10萬人中風病的年發病率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在本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方面,中醫藥具有較為顯著的療效和優勢。

《內經》雖沒有明確提出中風病名,但所記述的“大厥”、“薄厥”、“仆擊”、“偏枯”、“風痱”等病證,與中風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遺癥期的一些臨床表現相似。對本病的病因病機也有一定認識,如《靈樞·刺節真邪》:“虛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此外,還認識到本病的發生與個人的體質、飲食、精神刺激等有關,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明確指出:“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還明確指出中風的病變部位在頭部,是由氣血逆而不降所致。如《素問·調經論》說:“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

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及其治法,歷代醫家論述頗多,從病因學的發展來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唐宋以前多以“內虛邪中”立論,治療上一般多采用疏風祛邪、補益正氣的方藥。如《金匱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為中風。認為中風病之病因為絡脈空虛,風邪人中,其創立的分證方法對中風病的診斷、治療、判斷病情輕重和估計預后很有幫助。唐宋以后,特別是金元時代,許多醫家以“內風”立論,可謂中風病因學說上的一大轉折。其中劉河間力主“腎水不足,心火暴甚”;李東垣認為“形盛氣衰,本氣自病”;朱丹溪主張“濕痰化熱生風”;元代王履從病因學角度將中風病分為“真中”、“類中”。明代張景岳提出“非風”之說,提出“內傷積損”是導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將中風病明確分為閉、脫二證,仍為現在臨床所應用。清代醫家葉天士、沈金鰲、尤在涇、王清任等豐富了中風病的治法和方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風病治療法則。晚清及近代醫家張伯龍、張山雷、張錫純進一步認識到本病的發生主要是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至此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及其治療日臻完善。近年來對中風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護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治療方法多樣化,療效也有了較大提高。

中風病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西醫所稱的腦血管病相似。腦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型。不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積損正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老體弱,或久病氣血虧損,腦脈失養。氣虛則運血無力,血流不暢,而致腦脈瘀滯不通;陰血虧虛則陰不制陽,內風動越,攜痰濁、瘀血止擾清竅,突發本病。正如《景岳全書·非風》說:“卒倒多由昏憒,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

2.勞倦內傷煩勞過度,傷耗陰精,陰虛而火旺,或陰不制陽易使陽氣鴟張,引動風陽,內風旋動,則氣火俱浮,或兼挾痰濁、瘀血上壅清竅脈絡。

3.脾失健運過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傷,脾失運化,痰濁內生,郁久化熱,痰熱互結,壅滯經脈,上蒙清竅;或素體肝旺,氣機郁結,克伐脾土,痰濁內生;或肝郁化火,爍津成痰,痰郁互結,攜風陽之邪,竄擾經脈,發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風》所謂“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氣血精微衰少,腦脈失養,再加之情志過極、勞倦過度等誘因,使氣血逆亂,腦之神明不用,而發為中風。

4.情志過極七情所傷,肝失條達,氣機郁滯,血行不暢,瘀結腦脈;暴怒傷肝,則肝陽暴張,或心火暴盛,風火相煽,血隨氣逆,上沖犯腦。凡此種種,均易引起氣血逆亂,上擾腦竅而發為中風。尤以暴怒引發本病者最為多見。

綜觀本病,由于患者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素虛或痰濁、瘀血內生,加之勞倦內傷、憂思惱怒、飲酒飽食、用力過度、氣候驟變等誘因,而致瘀血阻滯、痰熱內蘊,或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脈外,引起昏仆不遂,發為中風。其病位在腦,與心、腎、肝、脾密切相關。其病機有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病性多為本虛標實,上盛下虛。在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而其基本病機為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腦之神明失用。

【臨床表現】

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所引起的腦髓神機受損是中風病的證候特征。其主癥為神昏、半身不遂、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癥見頭痛、眩暈、嘔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煩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現為舌強、舌歪、舌卷,舌質暗紅或紅絳,舌有瘀點、瘀斑;苔薄白、白膩、黃或黃膩;脈象多弦,或弦滑、弦細,或結或代等。

1.神昏初起即可見。輕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憒。有的病人起病時神清,數日后漸見神昏,多數神昏病人常伴有譫妄、躁擾不寧等癥狀。

2.半身不遂輕者僅見偏身肢體力弱或活動不利,重者則完全癱瘓。有單個肢體力弱或癱瘓者,也有一側肢體癱瘓不遂者;病人起病可僅為偏身力弱,而進行性加重,直至癱瘓不遂,或起病即見偏身癱瘓。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見患肢松懈癱軟。少數為肢體強痙拘急。后遺癥期,多遺有患肢強痙攣縮,尤以手指關節僵硬、屈伸不利最為嚴重。

3.口舌歪斜·多與半身不遂共見,伸舌時多歪向癱瘓側肢體,常伴流涎。

4.言語謇澀或不語輕者,僅見言語遲緩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覺舌體發僵;重者不語。部分患者在病發之前,常伴有一時性的言語不利,旋即恢復正常。

本病發病前常有先兆癥狀。如素有眩暈、頭痛、耳鳴,突然出現一過性言語不利或肢體麻木,視物昏花,甚則暈厥,一日內發作數次,或幾日內多次復發。若驟然內風旋動,痰火交織發病者,于急性期可出現嘔血、便血、壯熱、喘促、頑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復,瞳孔或大或小,病情危篤,多難救治。

【診斷】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

2.多急性起病。

3.病發多有誘因,病前常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力弱等先兆癥。

4.好發年齡為40歲以上。

5.血壓、腦脊液檢查、-服底檢查、顱腦Cr、真OU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診斷時,在中風病病名的診斷基礎上,還要根據有無神識昏蒙診斷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大中風病病類。

中風病的急性期是指發病后兩周以內,中臟腑類最長可至1個月;恢復期是發病兩周或1個月至半年以內;后遺癥期系發病半年以上者。.

【鑒別診斷】

1.口僻俗稱吊線風,主要癥狀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時伴流涎、言語不清。多由正氣不足,風邪人中脈絡,氣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齡均可罹患。中風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體癱瘓或偏身麻木,病由氣血逆亂,血隨氣逆,上擾腦竅而致腦髓神機受損,且以中老年人為多。

2.癇病痛病與中風中臟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見癥。而癇病為發作性疾病,昏迷時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雙目上視,或作異常叫聲,醒后一如常人,且肢體活動多正常,發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證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時蘇醒,醒后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等癥。

4.痙病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癥。病發亦可伴神昏,但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等癥狀。

5.痿病痿病以手足軟弱無力、筋脈弛緩不收、肌肉萎縮為主癥,起病緩慢,起病時無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語不利。以雙下肢或四肢為多見,或見有患肢肌肉萎縮,或見筋惕肉憫。中風病亦有見肢體肌肉萎縮者,多見于后遺癥期由半身不遂而廢用所致。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體質虛衰或素有形肥體豐,而常表現有眩暈、頭痛,或一過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語謇澀。多有氣候驟變,煩勞過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誘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為首發癥狀者一般診斷不難。但若起病即見神志障礙者,則需深入了解病史和體檢。

2.辨中經絡與中臟腑臨床按腦髓神機受損的程度與有無神識昏蒙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大類型。兩者根本區別在于中經絡一般無神志改變,表現為不經昏仆而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中臟腑則出現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神識恍惚或迷蒙為主癥,并常遺留后遺癥,中經絡者,病位較淺,病情較輕;中臟腑者,病位較深,病情較重。

3.明辨病性中風病性為本虛標實,急性期多以標實證候為主,根據臨床表現注意辨別病性屬火、風、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干口苦,發病后甚或項背身熱,躁擾不寧,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則多屬火熱為患;若素有頭痛、眩暈等癥,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體痙強拘急,屬內風動越;素來形肥體豐,病后咯痰較多或神昏,喉中痰鳴,舌苔白膩,屬痰濁壅盛為患;若素有頭痛,痛勢較劇,舌質紫暗,多屬瘀血為患。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多表現為氣陰不足,陽氣虛衰。如肢體癱瘓,手足腫脹,口角流涎,氣短自汗,多屬氣虛;若兼有畏寒肢冷,為陽氣虛衰的表現;若兼有心煩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熱,舌紅少苔,多屬陰虛內熱。

4,辨閉證、脫證閉者,邪氣內閉清竅,癥見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痙強,屬實證,根據有無熱象,又有陽閉、陰閉之分。陽閉為痰熱閉阻清竅,癥見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苔黃膩,脈象弦滑而數;陰閉為濕痰內閉清竅;,癥見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舌苔白膩,脈象沉滑或緩。陽閉和陰閉可相互轉化,當依據臨床表現、舌象、脈象的變化綜合判斷。脫證是五臟真陽散脫于外,癥見昏憒無知,目合口開,四肢松懈癱軟,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遺,鼻息低微,為中風危候。另外,臨床上尚有內閉清竅未開而外脫虛象已露,即所謂“內閉外脫”者,此時往往是疾病安危演變的關鍵時機,應引起高度重視。

5.辨病勢順逆臨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變化。中臟腑者,起病即現昏憒無知,多為實邪閉竅,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漸至神昏,瞳孔變化,甚至嘔吐、頭痛、項強者,說明正氣漸衰,邪氣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臟腑,如神志逐漸轉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復者,·病由重轉輕,病勢為順,預后多好。若目不能視,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見呃逆頻頻,或突然昏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驟然灼熱而四肢發涼及至手足厥逆,或見戴陽及嘔血癥,均屬病勢逆轉,難以挽救。

治療原則

中風病急性期標實癥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清化痰熱、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閉、脫二證當分別治以祛邪開竅醒神和扶正固脫、救陰回陽。內閉外脫則醒神開竅與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多為虛實夾雜,邪實未清而正虛已現,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陰熄風、益氣活血等法。

分證論治

『中經絡』

·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滌痰湯。

方中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通絡;滌痰湯滌痰開竅。瘀血癥狀突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可加重桃仁、紅花等藥物劑量,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舌苔黃膩,煩躁不安等有熱象者,加黃芩、山梔以清熱瀉火。頭暈、頭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風。若大便不通,可加大黃通腑瀉熱涼血,大黃用量宜輕,以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本型也可選用現代經驗方化痰通絡湯,方中半夏、茯苓、白術健脾化濕;膽南星、天竺黃清化痰熱;天麻平肝熄風;香附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助脾運化;配丹參活血化瘀;大黃通腑瀉熱涼血。

·肝陽暴亢,風火上擾

癥狀: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或口舌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脈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方藥:天麻鉤藤飲。

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生石決明鎮肝潛陽;黃芩、梔子清熱瀉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伴頭暈、頭痛加菊花、桑葉,疏風清熱;心煩易怒加丹皮、郁金,涼血開郁;便干便秘加生大黃。若癥見神識恍惚,迷蒙者,為風火上擾清竅,由中經絡向中臟腑轉化,可配合灌服牛黃清心丸或安宮牛黃丸以開竅醒神。

·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脈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藥:大承氣湯加味。

方中生大黃蕩滌腸胃,通腑泄熱;芒硝咸寒軟堅;枳實泄痞;厚樸寬滿。可加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加丹參活血通絡。熱象明顯者,加山梔、黃芩;年老體弱津虧者,加生地、麥冬、玄參。本型也可選用現代經驗方星蔞承氣湯,方中大黃、芒硝蕩滌腸胃,通腑泄熱;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

若大便多日未解,痰熱積滯較甚而出現躁擾不寧,時清時寐,譫妄者,此為濁氣不降,攜氣血上逆,犯于腦竅而為中臟腑證,按中臟腑的痰熱內閉清竅論治。

針對本證腑氣不通,而采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暢腑氣,祛瘀達絡,敷布氣血,使半身不遂等癥進一步好轉;二可清除阻滯于胃腸的痰熱積滯,使濁邪不得上擾神明,氣血逆亂得以糾正,達到防閉防脫之目的;三可急下存陰,以防陰劫于內,陽脫于外。

·氣虛血瘀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扶正祛邪。

方藥:補陽還五湯。

本方重用黃芪補氣,配當歸養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以活血化瘀通絡。

中風病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多以氣虛血瘀為基本病機,故此方亦常用于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的治療。氣虛明顯者,加黨參、太子參以益氣通絡;言語不利,加遠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竅;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溫經通陽;肢體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絡;上肢偏廢者,加桂枝以通絡;下肢癱軟無力者,加川斷、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強壯筋骨;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溫腎固澀;血瘀重者,加莪術、水蛭、鬼箭羽、雞血藤等破血通絡之品。

·肝陽上亢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

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治法:滋養肝腎,潛陽熄風。

方藥:鎮肝熄風湯。

方中懷牛膝補肝腎,并引血下行;龍骨、牡蠣、代赭石鎮肝潛陽;龜板、白芍、玄參、天冬滋養陰液,以制亢陽;茵陳、麥芽、川棟子清泄肝陽,條達肝氣;甘草、麥芽和胃調中。并可配以鉤藤、菊花熄風清熱。挾有痰熱者,加天竺黃、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心煩失眠者,加黃芩、梔子以清心除煩,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鎮心安神;頭痛重者,加生石決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風。

『中腑臟』

·痰熱內閉清竅(陽閉)

癥狀:起病驟急,神昏或昏憒,半身不遂,鼻鼾痰鳴,肢體強痙拘急,項背身熱,躁擾不寧,甚則手足厥冷,頻繁抽搐,偶見嘔血,舌質紅絳,舌苔黃膩或干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醒神開竅。

方藥:羚角鉤藤湯配合灌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

羚羊角為清肝熄風主藥;桑葉疏風清熱;鉤藤、菊花平肝熄風;生地清熱涼血;白芍柔肝養血;川貝母、竹茹清熱化痰;茯神養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藥。安宮牛黃丸可辛涼透竅。

若痰熱內盛,喉間有痰聲,可加服竹瀝水20-30d,或猴棗散0.3-0.6g以豁痰鎮痙。肝火旺盛,面紅目赤,脈弦有力者,可加龍膽草、梔子以清肝瀉火;腑實熱結,腹脹便秘,苔黃厚者,削口生大黃、枳實、芒硝以通腑導滯。

·痰濕蒙塞心神(陰閉)

癥狀:素體陽虛,突發神昏,半身不遂,肢體松懈,癱軟不溫,甚則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治法:溫陽化痰,醒神開竅。

方藥:滌痰湯配合灌服或鼻飼蘇合香丸。

方中半夏、陳皮、茯苓健脾燥濕化痰;膽南星、竹茹清化痰熱;石菖蒲化痰開竅;人參扶助正氣。蘇合香丸芳香化濁,開竅醒神。寒象明顯,加桂枝溫陽化飲;兼有風象者,加天麻、鉤藤平肝熄風。

·元氣敗脫,神明散亂(脫證)

癥狀:突然神昏或昏憒,肢體癱軟,手撤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沉微。

治法:益氣回陽固脫。

方藥:參附湯。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腎壯陽,二藥合用以奏益氣回陽固脫之功。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黃芪、龍骨、牡蠣以斂汗固脫;兼有瘀象者,加丹參。

此證即為辨證要點中所提之脫證。

中風病屬內科急癥,其發病急,變化快,急性發作期尤其是中臟腑的閉證與脫證要以開閉、固脫為要,可配合以下治法,病情嚴重者應積極配合西醫救治。后遺癥期可配合下列外治法,以促進康復。

1.陽閉可用清開靈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i靜滴,每日2次。可配合灌服牛黃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痰多化熱者用穿琥寧靜滴治療。缺血性中風病可辨證選用脈絡寧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治療。

2.脫癥可用生脈注射液、參附注射液滴注。

3.治半身不遂外敷藥方:穿山.EP、大川烏頭、紅海蛤各lOOg,搗為末,每周用15-20g,另將蔥白搗汁和上藥成餅,直徑5em,外敷左右腳心,再令其坐于密室,兩腳置于熱水盆中,使其出汗,見下肢發麻停用。每周2次。

4.治手足攣縮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煎水3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

【轉歸預后】

中風病的病死率與病殘率均高,其轉歸預后與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邪氣的淺深、病情的輕重及治療的正確及時與否、調養是否得當等關系密切。

中經絡無神志障礙,而以半身不遂為主,病情輕者,3-5日即可穩定并進入恢復期,半月左右可望痊愈;病情重者,如調治得當,約于2周后進入恢復期,預后較好。在做好一般護理的基礎上,,要根據各證候的病機特點重視辨證施護。但有少數中經絡重癥,可在3-7天內惡化,不僅偏癱加重,甚至出現神志不清而成中臟腑之證。中臟腑者神志一直昏迷,一般預后不佳。中臟腑之閉證,經搶救治療而神志轉清,預后較好。如由閉證轉為脫證,是病情惡化之象,尤其在出現呃逆、抽搐、戴陽、嘔血、便血、四肢厥逆等變證時,預后更為惡劣。中風后遺癥多屬本虛標實,往往恢復較慢且難于完全恢復。若偏癱肢體由松弛轉為拘攣,伴舌強語謇,或時時抽搐,甚或神志失常,多屬正氣虛乏,邪氣日盛,病勢轉重。若時有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則有復中的危險,應注意預防。

【預防與調攝】

中風病的預防,在于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慎起居,是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適度,重視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節飲食是指避免過食肥甘厚味、煙酒及辛辣刺激食品。遠房幃是指節制性生活。調情志是指經常保持心情舒暢,穩定情緒,避免七情傷害。

重視先兆癥的觀察,并積極進行治療是預防中風病發生的關鍵。加強護理是提高臨床治愈率、減少合并癥、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的重要環節。急性期病人宜臥床休息,尤其是中臟腑患者要密切觀察病情,重點注意神志、瞳神、氣息、脈象等情況,以了解閉、脫的轉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和腸道的通暢。防止肺部、口腔、皮膚、會陰等部位感染。語言不利者,宜加強語言訓練,循序漸進。病情穩定后,可配合推拿及功能訓練,并指導病人自我鍛煉,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

【結語】

中風病屬危急重病,臨床極為常見。其病因以積損正衰為主,病位在腦,常涉及心、肝、腎、脾,其病機多由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臨床按腦髓神機受損的程度與有無神識昏蒙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大類。論其病性,多為本虛標實,在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治療方面,結合病類(中經絡、中臟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的不同)及證候特點,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絡、平肝熄風、清化痰熱、通腑化痰、益氣活血、育陰熄風、醒神開竅、回陽固脫等法。中風病的治療,宜采用綜合療法,注意康復訓練。本病在未發之前,如有中風先兆,必須積極防治。

 

上一篇:失眠 下一篇: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腦卒中的辨證施治與臨床體會
中風1
中風
王永炎中風病學術精華
補陽還五湯治中風偏癱的應用體會
中醫內科學講稿肝膽第七節 中 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阳| 贵阳市| 丁青县| 行唐县| 耿马| 老河口市| 师宗县| 临安市| 梁山县| 德清县| 长武县| 长丰县| 承德市| 桂东县| 临泽县| 齐齐哈尔市| 胶州市| 丘北县| 明水县| 廉江市| 灵寿县| 山东| 长汀县| 云阳县| 酉阳| 清徐县| 淳安县| 孝义市| 本溪| 博野县| 界首市| 夏津县| 崇左市| 芒康县| 府谷县| 西乌| 宽城| 喜德县| 简阳市| 扎囊县|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