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這么多年了,總覺得還是不能夠很順暢地使用。其中緣由,有自身問題,也有學習環境問題,但也很可能的是英語就是一門很操蛋的語言!尤其是和漢語比較。那些老外沒學幾天漢語就信誓旦旦的聲稱漢語太難學了,還有些中國人也跟著湊熱鬧,說什么漢語博大精深確實很難學,漢語確實是博大精深,但是一定就很難學嗎?其實世界上的那些主要語言,除了個別剽竊別人的一小撮外,哪個不是博大精深?英語也是博大精深的,到此,我先解釋一下,我也看過一些很優美的英語文章,我也很欣賞那些華麗而美妙的表達,我的意思是英語可以寫出優美的文章,但它自身是不那么優美的。這很好理解,能造出美好東西的工具可以是很丑陋的。接下來我就來系統地論證一下為什么中文要比英文優美。
一、 文字
漢字用圖形化的方塊字,英文用序列化的符號(字母)串。
1)人類的本性是對圖形更敏感,更容易識別,遠甚于一些無意義的符號序列。只有機器喜歡符號序列。所以不管哪國的小孩都是從看圖識字開始的,把一個符號對應到一個圖像才能理解并更牢固的記憶。這點上,可以看出漢字的魅力,小時侯學的人口日月田馬火水山爪,直接稍加變形就是原物!畫出一幅副生動的圖像給你看,你想記不住都難。所以從這點來說,中國的兒童是很幸福的。
2)英文相當于如今廣泛使用的一維條形碼,而漢字則是方興未艾的二維碼。眾所周知,二維碼攜帶的信息量遠大于一維條碼。漢字是在二維書寫及表現介質上最有效利用空間的語言!
3)由于漢字將信息量集中于固定的方塊區域上,人眼識別的時候不需要移動就能完整識別出一個詞,而英文取則決于組成單詞符號序列的長度。往往需要向前掃描才能識別出一個單詞,而識別單詞的掃描混在對句子的掃描中,這在機械的程序編譯器上可以看到同樣的處理過程。當然了由于多年的訓練,一般使用者是不會注意到這些的。
4)有人說漢字不是表音文字,看到文字不知道怎么讀。而英文是表音文字,看到就知道怎么讀。這完全是赤裸裸的謬論,英文要能表音干嘛還要有專門的音標??事實是,因為英文讀音和文字是非常不嚴格的對應關系,往往你看到一個單詞你根本不確定怎么讀才是正確的,所以即便很多英文單詞是和讀音對應的,你也不能確定你眼前陌生的單詞的讀法,讀錯了會被鄙視的。更不用提那難以捉摸千變萬化的重音了。我把這種現象叫做不規則悖論,就是說,有一些規則,但是同時又有很多特例,你不可能完全知道這些特例,所以這些規則就等于沒規則。
二、 詞匯
漢字用有簡單意義的單字為基礎可以互相組合出數量巨大的意義相關的雙字三字甚至多字詞匯。漢字基本單字只要認識3500個就足夠絕大多數情況使用了,當你記住這些單字后,你就幸福地發現幾乎所有詞匯都可以很容易的學會,幾乎不需要記憶了!而英語才認識3500個單詞,對不起,玩去吧,我這快一萬單詞還總覺得捉襟見肘的。美國中學生普通的詞匯量有2萬,總的英語單詞更是有十幾萬。漢字其實也有幾萬,不過絕大一部分現代都不用了,而英語在使用的詞匯沒有五萬也有三萬吧。英語也有前綴后綴詞根構詞法,不過和漢語的構詞法相比就太小兒科了,太繁雜太難以記憶太不確定了。不信把你學這么多年記的單詞數數看有幾個是用詞根構成的?你可能對一萬詞匯沒有概念,這么想想,每天記十個單詞,需要三年!問題是誰能堅持每天記十個單詞,還不能把以前記的忘掉?
1) 名詞
英文同樣意義或相關的單詞有完全不同的拼寫方式。比如以鞋子相關的詞匯為例,漢字“鞋”字,圍繞鞋的所有你能想到的物件,都能用這個字加其他同樣有意義的單字組成。而英文幾乎每樣東西都有自己完全不同的單詞。
鞋(子) shoes
鞋底 sole
鞋墊 insole
鞋幫 upper
鞋帶 lace
鞋跟 heel
誰是優美,誰是愚蠢,結果不言而喻。而且別忘了,中文的這些詞匯都有完全獨一無二的意思,而英文的sole,upper,lace,heel都還有其他意思。
說到鞋墊,再看幾個墊子相關的
墊(子) mat pad (還兩個)
鞋墊 insole
坐墊 cushion
床墊 mattress
墊片 shim
墊圈 gasket
杯墊 coaster
枕墊 pillow bolster (又兩個)
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我要崩潰了,不明白為什么這些人要發明這么多的無關的詞匯來描寫一堆相關的東西?為什么不能用符合人類直覺的方式利用已有的基本意義來組合一下?除了傻以外我找不到其他理由了。
名詞的單復數也是很讓人頭疼的東西,由于不規則悖論,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名詞你還是不能肯定它的復數形式。
2) 形容詞,副詞
這個不需要太多篇幅,英語里和名詞對應的形容詞副詞,倒是有各種簡單的變換規則,但是特例太多,規則太繁復,這里的問題和讀音是一樣的,你知道一個名詞,但是這個詞對應的形容詞是不是根據一般規則加個-ous就可以了,絕對不是,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所以所謂的規則根本無用。而看看漢語,不管什么名詞,只要它有可能有形容詞,加個“的”,只要有可能有副詞,加個“地”,管保沒錯!而且口語中甚至都不用區分“的”和“地”!英語能比嗎?為什么我們學英語這么費勁,這該死的形容詞副詞要把人折磨死了。還有比較級最高級,由于不規則悖論,同樣你需要記憶大量的單詞。當然,為什么有這么多特例是有英語獨特的字母序列構詞法限制的,要是用簡單的規則的話,很多單詞會看起來很奇怪,沒法讀了,所以不得不搞一些不規則特例(哈哈哈,笑死我了……)。相比漢語的簡潔,只要加一個“更”或“最”,萬事大吉!更不用說還有和形容詞對應的名詞變換,真是變態。漢語里完全不用考慮。
3)動詞
說起英語動詞,我腦子里滿是痛苦的關于不規則過去式過去分詞的記憶。首先,為什么這么死腦筋,你要表現過去發生的事情就非要改已有的動詞變出個新詞啊?你要變也就變了,要是遵守統一規則光是加個ed什么的也還說得過去,關鍵是為什么非要有那么一小撮變態的詞不按規則?同樣的問題又來了,由于不規則悖論,你不確定它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是不是規則的,所以每個不規則動詞都需要記憶。這完全就是反人類很離譜的一門語言!這里的特例原因同上。再來看看中文的簡潔與聰明,“我打他”“我打了他”“我打過他了”,所有的動詞只要加個“了”,就足以說明過去發生的動作,再加個“過”,足以說明過去完成的意義了,學起來多么簡單!根本不需要構造多余的詞匯。這才叫優美!這才叫高效!這才叫聰明!
4)代詞
代詞可能是英語里最愚蠢的東西了,非要分什么主格賓格所有格什么玩意的。有什么用!充其量所有格表示在中文加一個“的”,完全可以表示英語所有可能的表達。你說英語傻不傻?
另外附加一點就是中文里有量詞,英文里沒有,而恰恰量詞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可以給后面的名詞一個基本性狀的描述,即使你不認識后面的名詞,也可以根據量詞知道它大概是個什么樣的東西。再加上漢字的偏旁部首,也大概可以估計出后面的是動物還是植物還是礦物,是液體還是固體,是圓的還是扁的方的長的。這是一種設計非常精巧的語言系統機制。
不比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是多么智慧。 毫無疑問在構詞效率方面,漢語即便不是世界第一也遠遠把英文等拉丁語系之流拋在身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