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持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建設了一批工業園區,培植了一批產業集群,解決了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隨著市內各類企業生產經營的快速擴展,用工需求急劇增加,工業園區部分企業出現了“招工難”現象。為了準確掌握企業用工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探索深層次原因和解決對策,我們深入企業進行了摸底調查,并就解決“招工難”的問題深入分析及探索對策。 一、基本現狀 今年以來,我們集中在全市各工業園區用工需求量較大的紡織服裝、餐飲服務、機械制造、建材、電子信息、糧油加工、生物醫藥、金屬加工、能源石化及汽車配件等十大行業中,共調查企業335家(紡織服裝52家、餐飲服務62家、機械制造30家、建材29家、電子信息19家、糧油加工27家、生物醫藥21家、金屬加工28家、能源石化15家、汽車配件14家、其他行業38家)生產經營需要總人數為11.6萬人,目前現有員工總人數為9.2萬人,缺工人數為2.4萬人,平均缺工率達21%。由此可見,我市本地企業招工形勢仍然嚴峻,其程度較去年略有上升。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行業性“招工難”。企業用工供求缺口較多的工種分別是“七工一業”:擋車工、保鉗工、細紗工、粗紗工、裁床工、車位工、印花工和服務業。而在基礎較好、待遇較高,生產化經營較好的部分企業基本不存在招工難問題。 (二)季節性“招工難”。一是春節前后企業員工流動性大;二是歲末年初企業調整生產規模,用工增加;三是部分季節性強的企業在生產旺季表現突出。 (三)結構性“招工難”。 一是青壯年勞動力缺口較大,大部分企業招聘年齡一般在18-40歲之間,將年齡較大的勞動力排除在招聘之外;二是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缺乏技能,不能適應企業生產經營需要。 二、成因分析 我市企業“招工難”現象的產生并不是孤立的,是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的結果。從大環境看,人力資源市場已經逐步地由“買方市場”轉變成了“賣方市場”,“民工潮”演變成了“技工荒”、 “招工難”、 “就業難”、 “留人難”這一復雜的矛盾體相互交織已是很普遍的現象。就我市實際情況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招商引資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企業用工需求總量急劇增加。我市在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企業凈增1053家,凈增職工9.11萬人。從調查情況看,有55%的企業反映導致缺工的主要原因是生產經營規模擴大。這既表明了經濟增長對就業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同時也說明企業用工需求總量迅猛增長,是企業缺工的直接原因。 (二)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是企業招工難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求職群體出現結構性變化,求職人數小于崗位需求量。另一方面由于勞動者現有專業技能水平偏低,與崗位需求不適應。此外,因部分企業生產季節性的特點,加劇了用工短缺現象。 (三)外出“闖天下”的思維定勢,造成了大量勞動力外流,是形成企業招工難的主觀因素。過去我市作為人力資源大市,一直將勞務輸出當作一項“富民強市”的重要工作來抓,鼓勵勞動者外出務工。據調查,常年外出打工有160多萬人,市內40多所職業技術學校和培訓機構每年培養畢業生3萬多人,留在市內就業的不到15%。廣大城鄉勞動者已經形成了外出“闖天下”的思維定勢,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新生代勞動力,根本不愿意在本地就業。 (四)部分企業勞動條件差、社會保障低、缺乏企業文化,是企業招工難的現實因素。一是工作、生活環境較差。如紡織行業、水泥制造業的部分企業生產條件簡陋、環境惡劣,灰塵大、噪音大,缺乏安全保障;二是工時長,工資待遇較低;三是社會保障程度低。有的企業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員工缺乏保障,沒有安全感;四是企業文化貧乏,員工在企業沒有激勵、沒有休閑娛樂活動、沒有精神追求平臺。 三、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我市的就業形勢和部分企業缺工現象,引起了各級政府越來越多的重視,媒體、社會各界也非常關注。我市人社部門高度重視,積極行動,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及時收集發布用工信息,免費為企業招聘和勞動者求職提供服務;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活動,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開展維權執法活動,維護企業與職工雙方權益;舉辦“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大學生就業服務月”和“重點企業招聘專場會”等一系列的招聘活動,有效地緩解了市內企業缺工問題。隨著全市招商引資工作的深入,一批批企業紛紛落戶工業園區,招工難問題日趨嚴重。為有效緩解工業園區企業招工難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盡快完善政策體系,提高就業均等化程度,發揮調控作用。政府作為人力資源市場的調控者和管理者,一是要樹立一個理念,即招工就是招商。企業到黃岡投資,區位優勢,優惠政策等固然重要,但能否招到符合要求,能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的員工則是企業擺在第一位的問題。因此,要在全市上下努力營造出一種招工就是招商的濃厚氛圍,明確責任,上下聯動;二是要盡快完善農民工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保障制度,使他們不再東奔西走,真正成為“城里人”穩定下來,帶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本地企業,“招工難”問題將會得到緩解;三是加大對中職教育的投入,引導培養技術工人,鼓勵培訓教育機構與本地企業加強勞務合作,大力推廣直接面向用人單位的“訂單式”、“菜單式”培訓,實現培訓與就業對接。政府實施 “陽光工程”、“技能就業計劃”、“雨露計劃”補貼時,應重點向服務于本地企業的培訓機構傾斜;四是有關部門要幫助企業改善用工環境,調整產業結構,指導企業在用工、工資待遇、勞動保障及營造企業文化等方面向更加規范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吸引勞動者就業。通過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大齡、困難群體就業。 (二)企業應從規范用工行為、改善勞動條件入手,增強對勞動者的吸引力。由于人力資源具有流動性的特征,企業要想招得到人、留得住人,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一是規范用工行為,憑待遇吸引人。企業應適時提高員工工資福利待遇,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依法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為員工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這樣員工才會“進得來”;二是改善勞動條件,靠環境留住人。工作環境、生產條件、食宿條件是職工安心工作、樂意奉獻的基本條件,只有改善工作環境,員工才能夠“留得住”; 三是加大技能培訓的投入,用事業激勵人。企業如果為員工提供學習和培訓技能的機會,組織崗位培訓,在提高員工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也會大幅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對年輕的員工,要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和繼續發展的機會,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讓他們在企業有成就感,才能“干得久”;四是實行人性化管理,以情感化人。企業要尊重員工的工作權、休息權等各項合法權益。并在企業內形成公平競爭和憑業績貢獻晉升的機制,激發員工積極向上,使員工感到個人發展有奔頭,個人價值能體現,從而增強與企業共同發展的認同感;五是建立好的企業文化,強化人文關懷。建立好的企業文化是增強企業凝聚力、吸引力的很重要困素,也是增強企業吸引員工的后勁所在,保證企業員工隊伍的穩定。 (三)完善用工三大“平臺”,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服務、維權三大平 臺建設。一是健全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以市、縣人力資源市場為中心,街道鄉鎮平臺為基礎,社區和行政村為連接點的人力資源信息網絡,盡快實現市級人力資源市場分別與省、縣、街道(鄉鎮)、社區聯網。對轄區內的勞動力和主要企業的用工情況納入監測,及時了解企業用工信息和缺工情況,通過舉辦經常性的勞務交流、專場招聘等活動,推動供求見面;二是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對已建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要充實和完善,對未建立工作平臺的鄉鎮和社區,安排專項經費加快建設。在全市所有工業園區建立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實行農民工就業與企業用工對接,將農村勞動力轉移納入城鄉統一的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引導勞動者就近就地就業創業;三是規范用工秩序,維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凡單位用工和個人求職的,一律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登記,建立統一規范的用工和就業登記制度。同時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對重點企業、缺工企業加強管理,幫助企業改善勞動條件,規范用工行為,擴大企業影響,保證企業員工隊伍的穩定,使員工進得來、用得上、留得住。 (黃岡市勞動就業管理局 熊火焰 曹建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