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規矩不成方圓。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人們常說的倫理道德。道德不是社會文明的產物,無法通過基因直接遺傳。對倫理道德知識的后天學習,主要由家庭和學校來承擔。倫理道德并非一成不變,她需要不斷從時代的進步中汲取營養,以完善自身。但如果將時事和倫理道德掛鉤,則大可不必。
浙江省決定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國內外形勢、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及社會熱點等的時政教育,將時政教育納入中小學德育工作年度考核,宣傳內容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現代金報》9月6日報道)
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可能兩耳不聞窗外事,對社會變化關注不夠。引導他們主動認識社會,注意從新聞報道中認知社會,這很必要。只是中小學生以學習傳統知識為主,對時事新聞的接觸,不宜做硬性規定。浙江將中小學生對時事新聞的接觸和品德課掛了鉤,這樣的硬性規定不僅讓學校為難,也是對品德教育的誤讀。
教育有規律。不同課程的傳授,同樣有規律可循。倫理道德是關于應該和不應該的系統知識,它的作用在于讓人懂得為什么有些言行不能實施,有些言行為什么值得實施。這些知識的積累,經歷了上千年的人類集體實踐,從中總結出來的。中小學的品德課將其精華內容傳授給學生,對塑造學生的品格確有幫助。
倫理道德的知識源自社會活動,但社會活動不等于倫理道德。最新的社會活動沒有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沒有取得社會共識,這樣的活動作為成年人觀察社會到方式有必要,如果就此趕鴨子上架,要求中小學生也熱衷看報紙、聽廣播、看電視、瀏覽網絡新聞,有點揠苗助長的感覺。畢竟,時事新聞應該說大學里政治學、社會學和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的“課外讀物”,而不是中小學生的“必修內容”。浙江拿時事新聞綁架品德課,顯然是對教育規律的破壞。正如網友所言:“時政教育是還沒有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的教育,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作為!”
強迫中小學生關注時事新聞,以為這可以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這樣的規定,只能說是對倫理道德認識的淺薄。品德教育本質上屬于模仿教育,社會群體是什么狀況,家長教師是什么樣的人,年輕一代就最可能是什么樣的人。如果學生的第一人生導師和第二人生導師不能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讓他們過早接觸塵埃乍起的時事新聞,是不是太高估亂中小學生的善惡分辨能力呢?
我們但教育,該開的課程沒開,不該開的可能變得法定起來。如果給中小學生開設媒介素養課,讓學生了解媒體,學會如何接觸媒體信息,可能是現代社會公民所急需的。逼著學生接觸媒體信息,除了讓人覺得說給中小學生洗腦外,還有更多的收獲嗎?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給教育松綁的口號就喊得震天響。現在,已經喊了幾十年的口號,結果并不理想,教育的緊箍咒似乎呈緊縮趨勢。如此下去,行政部門的主觀意志可以隨意綁架學校教育的現象,又如何減少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