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治療胃病要藥。
?生稻芽,和中消食,健脾開胃。用於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飢食少。
炒稻芽偏於消食。用於不飢食少。
焦稻芽善化積滯。用於積滯不消。
功效作用
稻芽,在我國南部和中部地區(qū)廣為栽培。主要有效成分為淀粉酶,尚含蛋白質(zhì)、脂肪油、淀粉、麥芽糖、腺嘌呤、膽堿及18種氨基酸等。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的功效。用于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饑食少等癥。
1.健脾開胃
中醫(yī)上認(rèn)為稻芽是一種味甘,性溫的中藥材料,稻芽具有很好的和中消食作用,稻芽可以幫助健脾開胃。稻芽和麥芽兩者合在一起使用便有很好的健胃作用。
2.消食和中
稻芽含有一定的淀粉酶,這些是可以幫助消化的,稻牙常和麥芽一些使用,如果治脾虛食少可以和砂仁、白術(shù)、炙甘草等一些同用。稻芽可以煮水喝,也可以炒著吃。稻芽和麥芽的消食和中作用都很好。焦稻芽可以改善削消化和化積滯。
適宜和禁忌
適宜: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者
稻芽具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的功效,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饑食少的患者服用是再好不過的了。
禁忌:哺乳期婦女
1、稻芽含有稻殼,質(zhì)地粗糙,不宜吞服。
2、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3、稻芽久食消腎,不可多食。
稻芽,又稱谷芽
功效作用 和中消食,健脾開胃。用於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飢食少。炒稻芽偏於消食。用於不飢食少。焦稻芽善化積滯。用於積滯不消。
歸經(jīng) 胃經(jīng)、脾經(jīng)
藥性 溫
藥味 甘
稻芽
【別名】谷芽櫱米、谷櫱、稻櫱、谷芽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稻 Oryza sativa L.的成熟果實(shí)經(jīng)發(fā)芽乾燥而得。將稻穀用水浸泡後,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待鬚根長至約1cm 時(shí),乾燥。產(chǎn)地:湖南、湖北、貴州、四川
【藥用部位】果實(shí)
【製法】
秋季採收。將稻穀用水浸泡後,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待鬚根長至約lcm時(shí),乾燥。
炒稻芽 取淨(jìng)稻芽,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深黃色。
焦稻芽 取淨(jìng)稻芽,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焦黃色。
【性狀】本品呈扁長橢圓形,兩端略尖,長7~9mm,直徑約3mm 。外稃黃色,有白色細(xì)茸毛,具5 脈。一端有2 枚對稱的白色條形漿片,長2~3mm,於一個(gè)漿片內(nèi)側(cè)伸出彎曲的鬚根1~3條,長0.5~1.2cm。質(zhì)硬,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jīng)】溫;甘;歸脾、胃經(jīng);毒
【功能主治】和中消食,健脾開胃。用於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飢食少。炒稻芽偏於消食。用於不飢食少。焦稻芽善化積滯。用於積滯不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大劑量30g);或入丸、散。
【貯藏】置通風(fēng)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選方】
①啟脾進(jìn)食:谷櫱四兩,為末,入薑汁、鹽少許,和作餅,焙乾;入炙甘草、砂仁、白朮(麩炒)各一兩。為末,白湯點(diǎn)服之,或丸服。(《澹寮方》穀神丸)
②脾胃虛弱泄瀉:茯苓、芡實(shí)、建曲、查肉、扁豆、澤瀉、谷芽、甘草。(《麻疹集成》健脾止瀉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