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應有所為
竇 旭 民
人的一生,轉眼就是百年,而現今長壽之人,也就百年而已。雖說人生滄桑,然而也是瞬間時刻。
光陰像是一匹奇怪的奔馬,在那些對它視有若無、棄之如敝屣的人面前,偏偏悠閑悠哉,緩步輕移,走得很慢很慢;而人越是珍惜它,韁繩扯得越緊,惟恐它溜走,卻越是搗蛋,竟然飛馳而過,逃得無影無蹤。
人過中年,初感歲月似電;彈指一揮間,進入老年行列。老年之后,愈覺時間緊迫,不知不覺間,體衰疾病隨身到。
回憶、追憶乃是老年人的常態,既是對自己的一生的總結,也是對社會、對子女的一個交代。所有的人,無論是誰,不管是何種職業,都有其畢生的理想與追求。然而,人們的理想追求差異很大,同樣,興趣、快樂也不盡相同。所謂“冷暖自知”、“趣味無爭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他人難為軒輊,無法整齊劃一。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人活一世,應有所為。
一個人無所事事的結果,必然是身閑而心不適,百無聊賴,又懶又饞,足以毀了自己。而情有所寄,才能順心適意??梢苑N花養草,可以垂釣、捉魚,還可以讀書、寫作,可以畫畫、攝影,也可以看影視劇,在一系列的活動中陶冶性情,增長見識,這本身就是一種寄托,實際上也是一種轉化,化空虛為充實,化煩惱為愉悅。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廣眾之中,都離不開群體的熏陶。換句話說,也就是說人不是單個獨處的動物,而是有思想、有信念、有意識、有組織、有國度的高級動物。任何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將自己置身于社會大眾之中,與各種人交往交流,取得信任,互通有無,相互扶持。
居住在城市的人們,高樓大廈隔絕了相互之間的交流來往,有人就感到城市幾百萬人在一起,但卻覺得孤獨地活著。仔細一想,蠻有道理。在農村,雖然也是各家各戶單立,但卻可以認識全村的人,左鄰右舍隨便串門,交往相當方便。城中就不一樣,家門一關,鄰居是誰,有時都不知道。偶爾看到鄰居,也不會打招呼。
如果長期如此,人們的眼界就窄了,友情就淡了,互助就少了,還能干什么?
在這世界上,人與人之間要是缺少了情感,缺少了協作與幫襯,缺少人心所向,就難以有所作為。故而,凡有頭腦的人,都曉得“冷廟燒香”,廣泛結交朋友,搞好人際關系。
首先,自己應做一名“熱心人”,熱心幫助別人,亦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人心換人心,患難見真情。其次,要善于結交身處低谷的“聰明人”,鼓勵其發奮圖強,走出逆境。之后必然獲得回報。再次,及時幫助生活陽光的“貧困戶”,使其盡早脫離困境。這些人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道理,懂得感恩。
做人有尺,做事有度。任何人只要有理想有信仰,而又能夠真心待人,誠實信用,做事踏實勤奮,就能在短暫的人生中,干出一番事業,做出一番成就,在離世之時不至于留下許多遺憾而閉不上眼,更不至于感到碌碌無為而懊悔。
2022年9月19日渭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