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善良
竇 旭 民
《三字經》里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講的就是——善良乃是人之生命最原始的部分,從懂事起就要開始學習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就是要成人之美,凡事應該考慮到別人的需求,盡力幫助別人,不要斤斤計較個人利益。要做到與人為善,人們必須首先明白善良不是犧牲,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付出;善良不是懦弱,它既不是逆來順受,更不是委曲求全,或只對他人“善”,卻對自己“惡”。
其次,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例如:嚴格履行職責,對工作認真負責,就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為災區民眾捐款捐物,就是對社會和大眾的善;不亂扔垃圾,將其扔進垃圾箱,就是對環境的善;關愛老人、孩子,保持親密聯系,就是對家人的善……;還有在擠公交車、上地鐵時對碰撞到自己的人微微一笑,就是對陌生人的善;向迷路者指明道路,給討飯者一點食物,為受欺負的弱者說幾句公道話……,都是一種善舉。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而善舉行為卻沒有高低之分。
再次,可以時常回憶自己所做的好事,能夠使自己陶醉在幸福快樂之中。“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不只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一種激勵,因為在給別人帶來幸福快樂的時候,自己的感受就會更加強烈,身體也會更加健康,身心受益,何樂而不為之?。
然而,當前的市場經濟模式,沖擊了“我為大家,大家為我”的心理契約。有的人似乎看破紅塵,一事當前首先為個人打算,特別看重自我利益,以“私”字畫圓圈,良心越來越少了,善良自然也就愈來愈遠了。其實,人們都清楚,現代人其所以“善良”缺失,主要原因與相互競爭激烈、資源分配不均等有關。但人的善惡與貧富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也就是說在貧窮的人中會有惡人,在富豪之中亦有善人,善惡之念完全取決于人的道德修養。固然,善只能是圍繞著正義、公正之善,對于一切邪惡,人們還是不能行善,應該予以抗爭,直至予以清除。
與人為善者越來越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好人沒有好報”。有時候,一些人積德行善不但沒有得到贊揚,反而會受到譏諷或者嘲笑,甚至被人們誤會而遭受打擊。這就顯現出一種怪異的社會現象,印證了那種“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的謬論。于是,有人就認為“善良正直的人常吃虧”,故而人們就不愿意“傻乎乎”的行善積德了。
做人要善良,做事要公道。這是人類社會的主流;惡人的確有,畢竟是少數,這也是人類社會的現實。我們需要的是懲惡揚善,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行。“善良是可以傳染的”,我十分贊成這句話。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通過遺傳、教育和文化傳承等,完全可以促使善良變成一種人們普遍具有的品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