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人之教養
竇 旭 民
所謂教養,是指表現在人的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其是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道德水準。
中國古時就有教養一說,著名的《三字經》里就提出“教養”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是待人處事時的一種態度;同時還特別強調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
西方文化中的教養側重是指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而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教養更多的則被歸類到“禮儀”、“道德”一類。
其實,教養的本質就是對人的關懷。這種關懷,教導人們準確地把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尺度,一定要給別人留下必要的私人空間;這種關懷,指導人們克服各種不便,促使個人的行為應該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這種關懷,引導人們使用文明用語,努力營造一種禮貌平和的社會氛圍。
說到底,有教養就是人際交往的良好技巧和基本規則。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交往的關系,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人際吸引力,你感到快樂幸福了,與你密切交往的人也就會有同感。
當然,有教養首先就得有愛心,沒有愛心的人是不會有教養的。其次,就是尊重他人,善解人意。再次,就是做事有一定分寸,溫文爾雅、正派真誠、光明磊落。
當今社會中,缺乏教養的人的確存在,教養不夠的人也到處都有。不妨看看現實中:
家庭暴力案件有增不減,有的已經釀成刑事案件,其基礎就是沒有教養,更談不上愛情和親情,必然是一場失敗的悲劇;
公用體育器械遭受嚴重破壞,公用單車被任意拋棄,公共財物經常被盜,除了可惡的盜賊之外,就是一些沒有教養的人所為;
違反有關規定,在公眾場合吸煙、坦胸露懷、燃放炮竹、高聲喧嘩、臟話罵人、猜拳劃令、酗酒發飆等等;
遇事過于急躁,喜歡占上風,經常以權、以勢、以錢壓人;
經常嘰嘰咕咕議論別人家長里短,喜愛傳播小道消息;
愛攀比、愛借錢、愛占小便宜,常常借錢就忘記了還錢;
辦啥事都是“以我為中心”,愛插隊、愛搶先;
酒后駕車、搶道行駛、斑馬線上不讓行人;
鋪張浪費,愛擺譜、愛炫耀、愛露富,愛?;茏?/span>……。
一下子想不起還有哪些內容,肯定沒有述說完全。
在這里,還需指出:教養和文化并不是一回事。人們常常見到的是——有的人確有文化,但是沒有教養;有的人雖然沒有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卻很有教養。因為一個人的教養來自于濃濃的愛心、謙謙的恭讓和光明磊落的風度,僅有一些文化知識并不能修養成功。
檢驗教養的最高標準在于關鍵時刻,不在于平時的偽裝和假相。有人歸納為:“一個人的涵養不在心平氣和時,而在心浮氣躁時;一個人的理性,不在風平浪靜時,而在眾聲喧嘩時;一個人的慈悲,不在居高臨下時,而在人微言輕時;情侶間的尊重,不在閑情逸致時,而在觀點相左時;夫妻間的恩愛,不在花前月下時,而在大難臨頭時。”
——我贊同這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