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成長顧問 ? 《論語》潤澤人生12:文質(zhì)彬彬論君子(2) - 我學(xué)網(wǎng)(開復(fù)學(xué)生網(wǎng))

 

君子的自我管理
 

君子是嚴(yán)以律己的人,他們不僅言行恰當(dāng)?shù)皿w,而且反求諸己,心態(tài)平和,問過即改,安分守己。
 ◎君子反求諸己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孔子認(rèn)為,君子能夠反求諸己,不要求諸人。因?yàn)榉彩鲁膳c不成,首要原因在我。不怨天,不尤人。如錢穆先生說:“君子非無所求,惟必反而求諸己。雖不病人之不己知,亦恨沒世而名不稱。雖恨沒世無名,而所以求之者則仍在己。小人則務(wù)求諸人。故違道干譽(yù)無所不至,而卒得沒世之惡名。”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yǜn),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第一)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自己,而不感到生氣和惱怒,不正是君子風(fēng)度的表現(xiàn)嗎?”

君子能夠端正人生的態(tài)度,學(xué)習(xí)也好,做事也好,不是為了別人的贊許和表揚(yáng),而是為了自我的修煉與提升,至于別人是否理解并不重要,要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與理想,耐得住寂寞。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

所以,君子擔(dān)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修養(yǎng)與能力提升,小人才擔(dān)心別人知不知道自己,別人會如何評價自己。君子注重的是內(nèi)在修為,小人注重的是外在評價。

◎君子不憂不懼,坦坦蕩蕩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也不恐懼。”司馬牛說:“做到不憂愁,不恐懼,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常人擾擾,多在憂懼中,司馬牛可能正在憂懼之中,所以,孔子以君子不憂不懼告之。但是,如何才能不憂不懼?那就是當(dāng)你反省自己的時候,如果能夠問心無愧,仰不愧,俯不怍,也就沒有什么可憂可懼的了。據(jù)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國犯上作亂,結(jié)果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來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并說桓魋不是他的哥哥。孔子的回答可能是有針對性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行仁的人不憂愁,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描述啊!”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jīng)常局促憂愁。”

君子修養(yǎng)有成,樂天知命,俯仰無愧,其心坦然,蕩蕩寬大,因堅信自己的人生正途而自信喜悅。小人疏于修養(yǎng),多有私欲,馳競于榮利,耿耿于得失,即使處在順境或富貴,也常常心有壓迫憂懼,不能釋然。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程子又說:“君子坦蕩蕩,心廣體胖。”

◎君子固窮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孔子一行在陳絕了糧食,從行的弟子們都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不來。子路心懷不悅,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如此般走投無路的嗎?”先生說:“是呀。君子走投無路的時候仍然堅守自己的原則,但小人一旦走投無路便恣意妄為了。”

魯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歲的時候,他與弟子們從陳國前往蔡國,結(jié)果途中被困在陳蔡之間,斷了糧食,這就是所謂的“陳蔡之厄”。
一個人能不能經(jīng)受住考驗(yàn),平常的情況下是很難看出端倪的。只有在大順之境和大逆之境放才能看出究竟,這也就是孔子心目中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 

◎君子有過必改
犯錯誤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不知道改正。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張第十九)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加以掩飾。”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第十九)
子貢說:“君子所犯的過錯,好比日食與月食。他犯錯的時候,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了過錯,人們依然仰望著他。”所以,只要改正了錯誤仍然是一個好同志。
 ◎君子之勇6X/^_)W:i0`(A0O0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第十七)
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推崇的是道義,君子只有勇敢而沒有道義,就會作亂,小人只有勇敢而沒有道義就會偷盜。”

    可以看出,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品德,就會出大事;與沒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品德最多就是一個盜賊而已。所以,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德無才因崗適用,無才無德基本不用,有才無德堅決不用。

君子以行仁義為事業(yè),也需要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是義,是事業(yè)的正當(dāng)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君子安分守己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業(yè)務(wù)。”曾子說:“君子的考慮以他他自己的職位為范圍。”

位指工作中的職位而言。錢穆先生說“從政當(dāng)各專己職,越職出位而思,徒勞無補(bǔ),并滋紛亂。”在職者應(yīng)該各負(fù)其責(zé),各司其職,腳踏實(shí)地,做好本職份內(nèi)的事情。不能好高騖遠(yuǎn),越位越權(quán),好種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君子舒泰不驕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第十三)

孔子說:“君子舒泰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舒泰。” 

“泰”是舒泰、安詳、自在的意思。君子所求在己,不必得到別人的認(rèn)同,自得其樂;而小人則靠別人的認(rèn)可維持自己的自尊,所以盡管處處現(xiàn)實(shí)自己,還是顯得底氣不足。可是看出,最大的自尊還是來自自己對自己的尊重。如錢穆先生評注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故不驕。然心地坦然,故常舒泰。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心恒戚戚,故驕而不泰。”

皇侃《義疏》云:“君子坦蕩蕩,心貌怡平,是泰而不為驕慢也;小人性好輕凌,而心恒戚戚,是驕而不泰也。”李塨《論語傳注》云:“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按:見20.2),何其舒泰!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驕侈,而安得泰?”

 

君子的與人相處


 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xué)問。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最能夠看出一個人的素質(zhì)、德行、修養(yǎng)、胸懷與境界。是君子還是小人,也自然會看得明明白白。

◎君子團(tuán)結(jié)而不勾結(ji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是團(tuán)結(jié),而不是勾結(jié);小人是勾結(jié),而不是團(tuán)結(jié)。”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 

本兩章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黨相親,其情私。這里,孔子為我們提出了一個處世原則:開誠布公,光明磊落。君子沒有自己的成見、偏見與私心,無論是自己喜歡的或者不喜歡的,認(rèn)識的還是不認(rèn)識,親的還是不親的,遠(yuǎn)的還是近的,他們都能夠一視同仁,用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與別人交往。

朱熹評注說:“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厘之差耳。”

◎君子之爭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第三)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一定要爭的話,那就比賽射箭吧。相互作揖行禮,上堂比試,完畢后下來喝酒。這就是君子風(fēng)度的競爭。” 

“射”,原意為射箭,此處指古代的射禮。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不爭就能得到自己所想得到的,所以無所爭。即使要爭,也要彬彬有禮的爭,光明正大的爭,而不是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這種競爭的精神有其積極的意義。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jì)條件下,競爭無處不在。良性的競爭利人利己,惡性的競爭損人不利己,所以,競爭也應(yīng)該遵守法制規(guī)定與約定俗成的禮制規(guī)范,以德為先,文明競爭,共同發(fā)展。

◎君子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
孔子說:“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

“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而各方面之間又尊重差異。“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孔子的這句話應(yīng)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重視。第一,為人做事要追求“和”的境界,和則兩利,斗則兩害,要為雙贏和多贏共同努力;第二,和未必是同,我尊重你的意見,但我未必同意你的意見,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不同,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別人都贊同自己的意見,都與自己保持一致,要尊重別人的獨(dú)立人格;第三,求同存異,差異產(chǎn)生美,意識到差異的重要性,正是有了不同世界才豐富多彩,正是有了差異性,才有了互補(bǔ)與合作;第四,不要為追求“和”而喪失原則與獨(dú)立人格,不要刻意地追求“同”,如果所有的人對一件事情出奇地一致,應(yīng)該引起警覺;第五,要防止那些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求同的人,尹氏曰:“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第六,特別是作為領(lǐng)導(dǎo)者在追求“和”同時要注意那些不同的聲音,也可能那些不和諧的聲音正是真理所在。

楊伯峻先生評注說:“和”與“同”是春秋時代的兩個常用術(shù)語,《左傳》昭公二十年所載晏子對齊景公批評梁丘據(jù)的話,和《國語?鄭語》所載史伯的話都解說得非常詳細(xì)。“和”如五味的調(diào)和,八音的和諧,一定要有水、火、醬、醋各種不同的材料才能調(diào)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長短、疾徐各種不同的聲調(diào)才能使樂曲和諧。晏子說:“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xiàn)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xiàn)其可以去其否。”因此史伯也說,“以他平他謂之和”。“同”就不如此,用晏子的話說:“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jì)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我又認(rèn)為這個“和”字與“禮之用和為貴”的“和”有相通之處。因此譯文也出現(xiàn)了“恰到好處”的字眼。

◎君子“易事而難說”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yuè)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第十三)
孔子說:“君子容易打交道,但很難討好他。不按正當(dāng)途徑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dāng)他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小人不好打交道,但很容易討好他。不按正當(dāng)途徑去討好他,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他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zé)備。”

這段話其實(shí)是說給領(lǐng)導(dǎo)者聽的。在領(lǐng)導(dǎo)者的身邊,有的人會討好,有的人不會討好。如何對待討好的人?討好領(lǐng)導(dǎo)是一種人之常情,不要大驚小怪。關(guān)鍵是看下屬用什么方式方法討好,是用自己的工作業(yè)績討好,還是用歪門邪道討好,領(lǐng)導(dǎo)者要明察秋毫,切忌上當(dāng)受騙。

◎君子之惡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jiāo)以為知者,惡不孫(xùn)以為勇者,惡訐(jié)以為直者。”(陽貨第十七)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yáng)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jié)的人,厭惡固執(zhí)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賣弄聰明卻自以為明智的人,厭惡狂妄無禮卻自以為勇敢的人,厭惡揭人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君子的明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不因?yàn)橐痪浜迷捑团e薦他,也不因?yàn)橐粋€人有問題而不重視他的話。” 君子的明智“不以言論重用人”,君子的胸懷“不以人廢其言”。

◎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和這相反。”

孔子為我們提供了一條人際關(guān)系的準(zhǔn)則,這就是“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與人相處要抱著一顆善心、仁心,助人成好事,不助人成壞事。要揚(yáng)善抑惡,行善積德。

◎君子交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第十二)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xué)問來結(jié)交朋友,再依靠朋友幫助自己修養(yǎng)仁德。”

這里曾子指出了結(jié)交朋友的一個重要作用和目的,就是不僅提高自己的學(xué)問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還能夠幫助自己提升仁德修養(yǎng),走上人生的正途。所以,結(jié)交朋友要慎重,如果結(jié)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不僅無益于自己的事業(yè),更可能會使自己走向歧途。

◎君子上達(dá)
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日日長進(jìn)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是積極向上還是消極沉淪,也是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

◎君子的表率與影響力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顏淵第十二)
季康子請教如何為政,問道:“如果殺掉那些為非作歹的人,親近修德行善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何必要?dú)⑷四兀恐灰胄猩疲习傩找矔猩啤檎叩钠返孪耧L(fēng)一樣,老百姓的品德像草一樣,風(fēng)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 

孔子反對暴政,主張德政。領(lǐng)導(dǎo)者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教化民眾,感化民眾。上有所好,下必甚之,領(lǐng)導(dǎo)者好德,則下屬自然也會效法。如錢穆先生評注:“凡其人之品德可以感化人者必君子。其人之品德隨人轉(zhuǎn)移不能自立者必小人。是則教育與政治同理。世風(fēng)敗壞,其責(zé)任亦在君子,不在小人。以上三章,孔子言政治責(zé)任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當(dāng)由在上者負(fù)其責(zé)。陳義光明正大,若此義大昌于后,居上位者皆知之,則無不治之天下矣。”孔子給那些只知道拿大棒懲罰下屬的領(lǐng)導(dǎo)者提了個醒,不要總是迷信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要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yǎng),以德治天下。

 

君子的價值準(zhǔn)則


 君子為什么能夠文質(zhì)彬彬,舉止得體,為人處事都顯得得心應(yīng)手,恰到好處,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擁有自己的價值準(zhǔn)則。
 ◎君子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里很簡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說:“君子去住的話,怎么會簡陋呢?” 

“九夷”在齊魯?shù)哪戏剑容^偏遠(yuǎn)閉塞。有所作為的君子并不在乎外在的環(huán)境,他們的心中自有一番天地。所以,他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君子的富貴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wū)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第四)
孔子說:“發(fā)財當(dāng)官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但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ǖ玫剿邮遣粫ソ邮艿模回氋v是每個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ㄈ[脫它,君子也不會去逃避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心,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是背離仁心的,在緊迫的時候如此,在顛沛的時候也是如此。” 

孔子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認(rèn)同人們追求富貴免于貧賤的需求與愿望。但求取富貴必須通過正道去獲取,消除貧賤也必須通過正道去實(shí)現(xiàn),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那就離君子不遠(yuǎn)了,也就走向了仁人的正途。正如朱熹所注“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舍之間,以至于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

孔子在這里還特別指出了在特殊情況下,一個人是否能堅守自己求仁的信念。比如“造次”倉促之時,顛沛流離之時。“慕富貴,厭貧賤。處常境而疏忽,遭變故而搖移。”“惟君子能處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時而無不安于仁,故謂之君子。”(錢穆先生語)。在非常情況下,還能不能恪守求富貴、遠(yuǎn)貧賤之正道,是對每個人的最大考驗(yàn),也是真君子與偽君子的區(qū)別所在。
朱熹評注說:“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dāng)?shù)枚弥H挥诟毁F則不處,于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舍之間,以至于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養(yǎng)之功密;存養(yǎng)之功密,則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君子義為先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孔子說:“君子所了解的是道義,小人所了解的是利益。”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每個人的用心不同,自然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對每個人的立身處世十分重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第四)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規(guī)定要怎樣干,也沒規(guī)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dāng),便怎樣干。”

“適”,可以;“莫”,不可以。“義”,宜也,應(yīng)行之事,恰到好處。義與道相表里,又稱道義;義與仁相表里,又稱仁義。錢穆先生說“仁偏在宅心,義偏在應(yīng)務(wù)。仁似近內(nèi),義似近外。”所有的事情都要符合“應(yīng)該”的要求,比如扶老攜幼,這就是應(yīng)該的。如何判斷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呢?就要從善的角度來審視了。
一個人要有內(nèi)在的仁心,但在為人做事的時候,還需要隨機(jī)應(yīng)變,一切以合理、合適為妥當(dāng)。一般情況下,仁與義是表里如一的,比如好心能辦好事,但有時候也需要靈活應(yīng)對,否則,好心不一定能把事情辦好。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原則,用合禮的方式去實(shí)踐,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dá),用誠信的態(tài)度去完成,這樣做,真是個君子啊!” 

日常生活中如何為人做事?孔子為我們列出了四個步驟:第一,堅持原則;第二,遵守規(guī)范;第三,謙虛謹(jǐn)慎;第四,誠實(shí)守信。如朱熹所注:“義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質(zhì)干。而行之必有節(jié)文,出之必以退遜,成之必在誠實(shí),乃君子之道也。”
孔子又說:
“君子貞而不諒。”(衛(wèi)靈公第十五)
“君子堅守正義,而不拘泥于小信。” 

“貞”,正的意思;“諒”,信,守信用。孔子不是說過:“言必信,行必果”嗎?為何這里卻說不能拘泥小信呢?孔子認(rèn)為,“信”必須以仁道為前提,并且服從于禮的規(guī)范。孔子又說過:“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義之與比。”這個“義”就是在仁道的前提下,看看守信是不是合適,是不是符合仁道。否則,為了堅守小信可能會造成大的禍害而違背了仁道。
 ◎君子懷德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第四)
孔子說:“君子關(guān)心的是德行,小人關(guān)心的是產(chǎn)業(yè);君子關(guān)心的是規(guī)范,小人想的是利益。” 

一個人境界的高低決定了人生的前途與未來。小人癡迷于眼前的小恩小惠,聲色犬馬,有時為了獲得一己之利而喪失做人的道德,破壞為人的規(guī)范,甚至損人利己,危害社會;而君子則著眼于德行的修養(yǎng)與人生境界的超拔,時時處處以德行與規(guī)范為準(zhǔn)繩,不越雷池一步。可以看出,小人是處在“自我”,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君子則處于“我們”階段,人我良性互動,共存共贏。這可能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吧。

朱熹評注說:“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

◎君子修己安人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第十四)
子路請教如何做君子。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保持嚴(yán)肅恭敬的態(tài)度。”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身邊的人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樂,恐怕連堯舜都覺得難以做到吧?” 

孔子在這一章里指出了儒家為人做事的最高境界,這就是“修己安人”。這也應(yīng)該作為統(tǒng)治者與領(lǐng)導(dǎo)者的終極使命。第一,修己養(yǎng)德,提升境界,提升水平;第二,安人安天下,達(dá)則兼濟(jì)天下,造福一方,造福社會。

錢穆先生評注說:“人道莫大于能相安,而其端自安己始。安己自修敬始。孔門本人道論政事,本人心論人道,此亦一以貫之,亦古今通義。在己不安,對人不敬,而高踞人上,斯難為之下矣。孔子所言,懸之千百世之后,將仍見其無以易,此所以為圣人之言。故欲求百姓安,天下平,惟有從修己以敬始。至于百姓之不盡安,天下之不盡平,堯、舜猶以此為病。孔子盛推堯、舜,而《論語》言堯、舜其猶病之者凡二見,則人力有限,所以君子又貴乎知命。”

 

君子之道:“三戒”、“三畏”與“九思”


     如何成為君子,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與“三畏”說。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dú)馕炊ǎ渲谏患捌鋲岩玻獨(dú)夥絼偅渲诙罚患捌淅弦玻獨(dú)饧人ィ渲诘谩!保臼系谑?br>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dú)膺€未穩(wěn)定,要戒惕好色;到了壯年,血?dú)夥絼偅涮枧c人爭斗;到了老年,血?dú)馑ト酰涮柝澋脽o厭。”

《淮南子?詮言訓(xùn)》:“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qiáng)暴,老則好利。”人生的三個階段,需要注意什么,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diǎn)。人生有兩氣,一是血?dú)猓瑢倏陀^生理之氣;二是志氣,屬主觀意志之氣。君子是讓“志氣”統(tǒng)帥“血?dú)狻钡娜耍皇窍喾础H珏X穆先生言:“血?dú)猓酥碇S時有變者。戒猶孟子所謂持志。孟子曰:‘志者氣之帥’,謂以心理統(tǒng)率生理。君子終生有所戒,則其血?dú)鉄o時不為志所率。后人言志,多指有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論。至于小人,他們不懂得天命所以不敬畏天命,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慢侮辱圣人的言論。”

所謂天命,朱熹解釋曰:“天命者,天所賦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則其戒謹(jǐn)恐懼,自有不能已者。”古代對于在高位的人叫“大人”,如《易?干卦》“利見大人”,《禮記?禮運(yùn)》“大人世及以為禮”,《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對于有道德的人也可以叫“大人”,如《孟子?告子上》“從其大體為大人”。這里的“大人”是指在高位的人,而“圣人”則是指有道德的人。

錢穆先生解釋“三畏”:“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當(dāng)心存敬畏。畏大人:大人,居高位者。臨眾人之上,為眾人禍福所系,亦非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畏圣人之言:古先圣人,積為人尊,其言義旨深遠(yuǎn),非我知力所及,故亦當(dāng)心存敬畏。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當(dāng)心存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第十六)
孔子說:“君子遇到九種情況是要思考的:看的時候,要考慮是否看得清楚;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的清楚;臉上的表情,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與態(tài)度,要考慮是否謙恭;說話的時候,要考慮是否真誠;做事的時候,要考慮是否敬業(yè)嚴(yán)謹(jǐn);遇到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向別人請教;即將發(fā)怒的時候,要考慮有什么有后患;獲取的時候,要考慮該不該得。”

孔子提出的“君子九思”,把人們?nèi)粘5难孕信e止都概括了,如果我們確實(shí)能夠做到這些,注意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日積月累,自然就會修養(yǎng)有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一生奮斗的總綱領(lǐng)----適用于任何人(孔子.論語)
也說君子和小人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君子、仁者、圣人
《論語》影響我們的生活之——思想品德
張學(xué)勇:勇哥也要學(xué)《論語》431-440
【孔子學(xué)說的網(wǎng)絡(luò)世界連載】孔子“仁學(xué)”中的“君子”與“小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台南市| 麻阳| 兴安县| 东城区| 钦州市| 万州区| 荆门市| 三江| 颍上县| 长寿区| 丽江市| 太湖县| 赣州市| 西乡县| 石台县| 灵宝市| 图们市| 微博| 华安县| 内黄县| 苗栗市| 秭归县| 滁州市| 商都县| 宁都县| 名山县| 禹城市| 罗山县| 广安市| 金堂县| 五华县| 潮安县| 山阳县| 吕梁市| 抚远县| 长岭县| 钦州市| 开化县| 仁怀市|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