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孔子的君子人格與當代青年品德培養

       孔子的君子人格與當代青年品德培養

          陳榕

     (重慶師范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 重慶400047)

 摘要:在記錄孔子思想的《論語》經典著作中,孔子在談論個人品德修養時,用得最多的名詞就是具有美好品德的君子人格。君子應該具有的哪些最基本的品德、行為規范和人格修養?對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規則和可以施行的修煉方法。這對當今青少年理想人格和品德行為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孔子;君子人格;當代青年;品德培養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成長于春秋“禮崩樂壞”的戰亂時期,割據的諸侯們為了爭奪領土,不斷發動戰爭,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鬃佑H眼目睹了這殘酷的現實,因而,他渴望社會安定,人民享有幸福的生活。為了實現這理想的社會圖景,孔子毅然地肩負起弘揚西周禮樂文明制度的重任,不辭辛苦周游諸侯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私辦學堂,對民眾施行仁愛思想的教育和教化,以此來阻止邪惡的戰亂,實現安邦治國,國富民強的理想。對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養方法。他把君子的修養分為了三個層次:士人、君子和圣人。在這三個層次中,士人,知書達理,讀書好學是君子最基本的人格修養;君子比士人高了一層,是推動人類社會得到健康發展的精英人才,不僅有廣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品質,而且富有創造力,能為社會作出較大貢獻;圣人,能普度眾生,滿足眾人需求的才能和崇高的道德品格,這樣的境界,一般常人難以達到,在孔子眼里,就連堯舜也是“其猶病諸”,不算是完美的圣人,所以,圣人只是理想人格最高境界的追求,如何修煉,才能達到君子的品格修養,在記錄孔子思想的《論語》中,孔子反復闡述了君子人格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和行為準則。

一、君子最基本的品德

君子,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家庭興旺所必需要的人才,君子越多,社會就越安定、經濟就越繁榮、社會文明程度就越高。因為君子與一般的人不同,他們不僅僅具有廣博的知識,而且,還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適度的言行舉止。在孔子劃分君子的三個層次中,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具有以下這些最基本的品德:
●孝悌

孔子在《論語·學而》第2節中說道:“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孔子認為,對父母孝順,對師長尊敬的人,是很少冒犯上級和長輩的;這些很少冒犯上級和長輩的人,絕對不會在社會上作壞事,原因是,這種堅守本分的君子專心于自己份內的事,只要一個人專心于自己份內的事情,就確立了人性的基礎,即,人應該走的正道。只有確立人生正確的道路,才是人生的根本。因此,孝敬父母、遵從師長,是一個正人君子最接近仁愛的、最基本的品德。

孝敬父母的具體表現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11節說,一個人,父親在世時沒有獨立,就要觀察他的志向是否確立,在他父親去世后,是否在實踐他的志向,并長期不改變父親生前確定下的人生理想、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同時,做到“無違”?!昂沃^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5),孔子認為,父母在世時,要按照禮節來侍奉老人,并且,“父母唯其疾之憂”,要特別關心、治療父母的疾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禮儀安葬他們,還要按時祭祀。做到了這樣,就能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9)。慎重嚴肅地操辦父母的喪事,真心誠意地祭祀祖先,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培養這種孝悌品質,整個社會的老百姓便都會受到孝愛的同化,社會的公共道德就會趨于醇厚。

然而,在孝敬父母時,子女還必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在對待父母的過錯時,兒女也只能婉言勸說,如果父母不愿意聽從意見和勸諫時,子女還是應該恭恭敬敬地對待父母,不要違背他們的意愿。即使為父母操心操勞,也依然不能有任何怨言。
●學習

子女孝敬父母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認真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為人處事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知識,這就是對父母養育自己的回報,也是延續父母生命,光宗耀祖,實現孝敬的最好途徑。孔子在與他的學生子夏、曾子的談論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能解氣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為之學矣”《論語·學而》6-9),即是說,年輕人在家時要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尊崇兄長的意愿,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謹慎,說話要講究信用,對其他眾人要有關心愛護之心,親近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做到這些后,還要計劃時間學習《詩》、《書》等有關禮樂的著作。子夏認為,尊敬有德才的賢能士人,不重女色;耐心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侍奉君主時,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在與朋友交往時,要講究信譽,做到了這些方面的人,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過《詩》、《書》等禮樂知識,我們也會認為他是學習過的。與此同時,孔子認為,君子必須莊重,沒有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學習了許多知識,也不會掌握牢固。因此,做人要做到忠實和誠信。不與在道德上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善于改正。只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1),孔子認為,做到不僅學習了知識,還要時常復習理解這些知識,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有朋友來自遠方是自己高興的事,要做到:即使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水平,也不會惱怒。在學習這些人生常識時,孔子及其學生要求人們要注意以下學習方法:

1,細微而全面的學習。

孔子的學生繼承孔子的學習觀點,對學習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墩撜Z·子張》4-7節中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夏認為,即使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對于遠大的事業,小的技藝顯得很有局限,所以,作為君子,不能僅僅只拘泥從事于這些小的技藝;君子所要做的是:“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每天懂得過去不知道的道理和知識,每月注意復習所學習掌握過的知識,做到了這樣,就算得上是好學了;再做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就在其中矣”。堅持做到廣泛的博覽群書,專心致志地刻苦鉆研,多提出自己還沒有搞清楚的問題,認真思考一些自己還沒有辦成的事情,做到了這些,仁德就已經貫穿在其中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至其道”,子夏認為,各行各業的工匠是在自己的店鋪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則是通過學習更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來堅守正道,主持正義。

孔子的學生子游對子夏認為君子該不該學習做那些細小的事,進行了辯論,子游認為:“子夏之門人小子,當一個灑掃應對進退則可以,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何之?”子夏聞之,曰:“噫!言過矣。君子之道,熟先傳焉?熟后傳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游認為,子夏的那些學生只學習做些灑水掃地和迎來送往的細小事情,對重要的文化知識沒有學習到,這是不行的。子夏卻認為,子游的話是錯誤的,君子學習,也該學習為人處世之道,對于哪些知識該先傳授,哪些知識該后傳授,這就像草木一樣,是有大小區別、先后順序的。君子學習這些正道禮儀知識也是不可忽視的。作為君子應該像圣人那樣,盡量做到有始有終,按照次序,從小事學起,逐漸由淺入深地遞進。做到“仕而又則學,學而優則仕”,即使做了大官,也要堅持擠出時間不斷地學習,而對于學習好的了學者也要積極爭取做官造福一方。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11、12節中提出:在加強學習時,作為謙謙君子還要做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要善于從已經學習掌握的知識中,領悟出新的見解,獲得新的知識,這就能使自己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然後才能自如地運用和創新。有了運用和創新的能力,就可以當其他人的老師了。同時,還要做到:“君子不器”,作為一個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只學習單一的本領,而是要學習多種才藝,才能更多更好地為社會做出貢獻。并且,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思考,否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認真讀書,而不作深入細致的思考,就會使人變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能靜心專注地從書中獲得廣博的知識,那更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因而,孔子認為,只有君子廣泛地博覽群書,吸取中外古今的文化精髓,才能知道禮儀,才能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就不會違背君子追求的正道事業。

3,持之以恒地不斷學習

對于學習,需要持之以恒,一生不可以終止,像顏回那樣“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終生做到努力奮進,好學不止。在清貧的學習生活中,君子要經得住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尤其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具有一種淡泊名利的君子風度。正如孔子在《論語·學而》14節中認為的那樣:“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一個潛心于學業、道德品質高尚的君子,不會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和舒服,而是做事敏捷迅速,說話謙虛謹慎,做事實事求是,隨時恭敬地向道德品質好的人學習,并對照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做到了這些,算是養成了時時處處都加強學習的好習慣。同時,孔子在回答他的學生子貢什么是文時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為“文”也(《論語·公冶長》15),孔子在回答子貢問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稱為“文”時,孔子的回答是:因為孔文子具有謙虛向文化知識不如自己好的人請教而“不恥下問”的學習品格和精神。

持之以恒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論語·雍也》20),養成把學習作為一種愛好,把學習當作一種人生的樂趣,并使之成為自己終身的習慣,如果全體公民從小就開始培養這種學習習慣,那么,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文明風尚就能較好地形成,就能使整個社會文明、和諧。

二、君子應該具有的行為準則和人格修養
●仁愛

仁愛,是君子有益于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首要品行?!墩撜Z·里仁》5中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正人君子如果離開了施行仁愛的品德,就不可能成就好的名聲,所以,作為君子應該時時刻刻,哪怕是在一頓飯的功夫,也不能離開仁愛的品德,在最危急的時刻,也不忘記仁愛的言行,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要堅持施行仁愛的品德。在孔子看來,即使選擇居所也要選擇有仁愛的地方居住,因此,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1),居住在有仁愛的地方會使人感到美好和幸福,如果不選擇有仁愛的地方居住,就不能算是明智的選擇。仁愛的言行表現是:“雍也仁而不佞?!弊釉唬骸把捎秘?!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論語·公冶長》5),當有人評價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口才很差時,孔子回答說,口才好有什么用處呢?快嘴利舌地與別人頂撞,常常使人難堪,讓人討厭,雖然我不知道冉雍是否有仁德,但是,只是口才好卻沒有仁愛的品德,是沒有什么價值的。

君子以仁愛的品德熱心幫助他人,“君子周急不繼富”(《論語·雍也篇》4),具有仁愛品德的君子,總是在人們遇到困難時,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不奴顏眉骨地幫助那些富貴高傲無禮的人。在《論語·雍也》中,孔子在與他的學生宰我和子貢談到仁德時,宰我問道:“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枉也”。宰我問孔子,如果告訴有仁德的人說‘井里掉下去一個有仁德人’,他該不該跟著跳下去?孔子說,你為什么要那樣做呢?可以讓君子遠遠的走開不讓他再回來,但是,卻不可以誣蔑、陷害、戲弄他,君子可以被欺騙,但是不可以被愚弄。子貢問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子貢問孔子,如果一個人能夠廣泛地給人民好處,又能幫助眾人,這樣的人應該算得上有仁德了吧?孔子說,這樣的人何止是有仁德,簡直就是圣人,就連堯舜都難以做到這樣,作為一個具有仁德的正人君子,自己想要得到好的發展,就要幫助更多的人得到好的發展。做什么事情都要設身處地為他人作想,推己及人,這就是施行仁義道德的方法?!熬雍V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2)。如果一個國家的君王做到了對親人和老百姓施行仁愛,那么,親人和老百姓也會用仁德的行動來回報君王及國家。如果君王不遺棄原來的舊友和百姓,那么,舊友和百姓也就不刻薄,不刁鉆,能通情達理地待人處事。

樊遲在向孔子詢問怎樣才算有人仁德時,孔子回答說:“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22)。一個人只有歷經磨難,經歷過艱難困苦,然后才能有所收獲,才稱得上具有理解、關心他人的仁愛品德。
●誠信

誠信,是作為君子安身立命的重要品德。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而》8)。孔子認為,作為君子,為人要以忠實、誠信為主。不與道德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錯誤能及時地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論語· 學而》13節中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孔子認為,君子講究城實的信譽,按照禮節、正義的規則行事,這樣,所許下的諾言才可能實現,對他人尊敬并且符合禮儀,就不會受到他人的侮辱,所依靠的人都是自己的親人,就是可靠的。做到了這些,就能達到“君子坦蕩蕩”的胸襟。一個人如果做到誠信,就會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依于衡也,夫然后行”(《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孔子回答子張文問一個人的主張如何才能得到通行時說,講話要誠實守信,行為要敦厚恭敬,這樣,即使在方圓百里的地方,自己的主張也能得到人們重視和采納。如果一個人說話不誠實可信,行為不執著和恭敬,即使在自己的家里和家鄉,也沒有人信任你。所以,君子在任何時候,無論是站著,還是行走,都要做到誠實守信,把這幾個字謹記于腦海里,甚至寫成座右銘,放在自己時時能看見的地方,像子張那樣把這幾個字寫在自己的腰帶上時時提醒自己,這樣,自己的言行就可以順利地得到通行。
●正義

正義,是一個正人君子必須具備的品德。作為君子,不僅要懂得正義,而且要善于堅持正義,不為眼前的利益所誘惑,就能做有利于他人和國家的事?!熬又谔斓匾?,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保ā墩撜Z·里仁》9、10),君子應該胸懷天下大事,即使不一定要做到這些大事,也一定要具有堅守正義的品德;君子必須關注社會的道德教化,只有小人才只關心土地、住宅等具體的實惠;君子關心法律制度的實施,以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作為讀書的正人君子,不會為茍且偷生而干出些有損于正義、仁愛的事情,而是在國家危難之時,即使要獻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堅持實現仁義。

因而,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18、23)。君子做事,總是以堅守正義為根本,用禮法來維護正義,并使之得到順利推行,用謙虛的言行來表達證實自己的正義德性,用誠實可信的態度來維護正義不被玷污。這樣的人,就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作為執政階層的正人君子,不會因為某人當面吹捧、講幾句好話就提拔此人,也不會因為這人的某些錯誤就不采納他的意見。

在利益面前,做到“見得思義”(《論語·子張》1),反復思量自己所得到的東西是不是符合正道義理。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19),一個人能夠很好的活著,是因為他的正直無私,心胸坦蕩,不正直的人活著,即使沒有災難,那也只是僥幸得以幸免罷了。
●謹慎、謙虛、恭敬和盡職四種美德

謹慎、謙虛、恭敬和恪盡職守是作為君子必不可少的四種美德??鬃釉诶锶势?4節中認為:“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說話做事都謹慎小心,做事的行動要敏捷快速,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當季文子談到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20)??鬃诱J為,謹慎也要講適度,過尤不及都是錯誤的。像季文子所說的那樣: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反復思考,掂量多次才付諸行動,也就顯得有些過份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每做一件事,只要認真考慮兩次就可采取行動了。

子對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問道:“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11),孔子對顏回說道,有人重用我,我就積極認真地干好份內工作,沒有人重用我,就安靜地隱藏起來,像這樣的人生態度,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了!一旁的子路問道:如果要統領三軍去作戰,您將愿意和誰一起去呢?孔子回答說:赤手空拳去與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要過江河,像這樣做,死了都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絕對不會和他一起共事的。我喜歡和他共事的人,必須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并要努力爭取成功的人。在這里,孔子強調了為人處事謹慎小心的重要性,每做一件事都要開動腦筋思考,不能猛撞猛打,魯莽行事。相反,也不能猶豫不決,一旦思考成熟,就立即付諸行動。

在《論語·公冶長》16中,孔子評論子產時談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鬃雍苜澷p子產的四種道德品性:他的言行溫和莊重、謙恭;在侍奉君主時,也很恭敬和盡職;給老百姓施予恩惠;使喚老百姓也是合情合理,不任意無理奴役。

要修煉這些道德品質,還需要與禮義、禮儀、禮節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子曰:“恭而無謙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2),如果只注意到了態度的恭敬,但是,卻不知道禮,就會有勞疲的弊?。恢皇侵斏鞫恢朗裁词嵌Y,就會顯得畏懼怯懦;只是剛強勇敢而不知道禮,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只是直率而不知道禮,就會顯得尖酸刻薄。所以,君子在修煉自己的道德品格時,要用禮的規范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適度。

做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論語·顏淵》5)。只要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認真做事,盡心盡職,盡量避免過錯,待人謹慎、謙虛、恭敬,那么,即使到天崖海角,都會有自己的朋友。君子何必憂愁沒有朋友呢?
●智慧、質樸和勇敢

智慧,樊遲向孔子詢問什么是智慧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22)。作為君子,就是專心致志地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胸懷愛國愛民的大志,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功底,又能結合客觀社會實際情況,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用于為人民謀取利益。雖然敬重鬼神,但是,不迷信它,做到了這樣,就算得上有智慧了。

質樸,是君子應該具有的另一種道德品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18)。如果質樸超過了文采,就顯得有些粗野,但是,如果文采勝過了質樸,就會顯得虛浮;只有措辭文采和質樸的比例協調一致,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正人君子。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即使住在簡陋地方,也不會覺得簡陋,依然會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仍不改其樂”??鬃赢斈晗氚岬骄乓哪莻€地方去居住,有人卻說那里很落后,不能作為理想的居住場所,然而,孔子還是溫和樂觀地說,作為君子怎麼會害怕那里落后?只要君子住在那里,他就一定能夠為百姓出謀劃策,幫助那里的人們發展當地的經濟,為老百姓謀取福利,改變那里的貧窮面貌。像這樣,君子住的地方,即使落后也能使他周圍人的思想變得先進,生活變得富裕。勇敢,也是君子應該有的、不可缺少的種品德。在人們遇到困難,處于危急狀態時,作為君子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孔子認為:“君子道者三,仁者無憂,知者不惑,勇者不累”。擁有仁德的人,就沒有什么憂愁和顧慮;擁有智慧的人,就不會感到迷惑不解;勇敢的人就沒有什么值得恐懼和害怕。但是,“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23)。君子崇尚勇敢必須與堅持道義結合起來,如果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講究道義,就會犯上作亂,擾亂正常的公共秩序。如果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講道義,就會成為強盜。所以,君子的勇敢必須與堅持正義結合起來。
●正確的財富觀

作為君子,還應該有正確的財富觀。君子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學習知識,為他人著想的這些事情上,因而,財富欲望淡薄,所以“君子喻于義”,走正道,做正當的事。而只有那些不是君子的小人,他們不好深入學習,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私欲私利的滿足上,因而孔子說:“小人喻于利”。

孔子認為,作為讀書人的君子,“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如果過分留戀舒適安逸的物質和家庭優裕的生活,便不能成為真正的讀書士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君子。雖然,君子也需要有足夠的物質生活條件來維持生命的延續,身體的強壯,但是,只要君子“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論語·憲問》)。只要我們在謀取物質利益的時候,采取正當的謀生手段,看到有豐厚的利益可以獲得時候,要首先想到是否符合道義,在遇到國家和人民為難的時候,愿意挺身而出保家衛國,傾心竭力,普度眾生,必要時,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即使長期處于貧困的窘境,也始終不渝地堅守自己的宏大志向,不怨天尤人,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仍然能伸出援助的手,盡心盡力地給予幫助。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正人君子。所以,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32)。因為,君子總是在全力以赴地學習修煉、完善自己,胸懷大志,追求人生的真理,探尋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積極推動人類社會健康發展,因此,君子便沒有精力過多關注飲食起居等具體物質利益。
總而言之,正人君子要以坦蕩的胸襟對待人生,淡泊名利,加強學習,專心修煉自己的德行。

 

三、當代青年的品德培養

在歷代,青少年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青少年有什么樣的品德修養,未來就會有什么樣社會面貌。因而,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對青少的教育和培養。十年塑木,百年塑人。要使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健康持續的向前發展,我們不僅要加強青少年知識文化的傳授,而且,必須加強君子人格的教育和培養,這是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實施,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今天,我們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生活物質基礎。80、90和新世紀出生的青少年兒童,就是生長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國際大時代背景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大力施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得到迅猛的發展,從一個落后、貧窮的大國躋身于世界四大強國之一。世界各國投來了一陣又一陣贊揚的目光。

經濟的迅速發展,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從解決溫飽到今天大多數人過上了小康的生活。市場經濟模式的引入,以競爭為杠桿,以市場供求關系為紐帶的經濟市場,大大地激發了眾人的物質欲望,成為人們追求物質豐富的原始動力。各階層的人民都紛紛踴躍地投入到市場經濟的建設中,推動了我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從而,也使我們80后出生的幾代青少年兒童過上了富裕的物質生活。正是在這樣的國際國內的新形勢下,我們培養青少年的許多傳統方法也受到了較大沖擊,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社會上涌現出了拜金主義、西方自由化和信息時代的快餐文化等浮躁思想,這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了新的挑戰。

然而,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正是接受過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的幾代人成為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因飽經磨難而具有堅定的信仰、志強不息、愛國愛民的民族精神支柱,具有大膽開拓創新的意志和品格,才形成了改革開放的建設合力,促使了我國經濟的大力發展。但是,在這個大力追求物質進步的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播受到了新觀念的排斥,導致傳統的優秀道德品質被眾人遺忘。致使當今青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精髓感到陌生。

審視當今青少年兒童文化修養和人格品質的教育和培養,我們會感到: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催使人們在追去物質利益方面有了原始動力,但是,當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達到滿足的境況時,我們便會感到缺少了什么。當我們五、六、七十年代的人逐漸老去,要把事業的重擔傳遞在下一代人的肩上時,頓時發現,我們80后出生的青少年兒童幾代,缺少了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侵潤和培育。這時,情不自禁涌出一陣陣對未來社會將會是什么樣子的擔心和焦慮。因此,當今青年兒童道德品質培養和人格的修煉便成為專家和學者們極其關注的課題。

要使中國長久保持這樣快速、持續的發展態勢,就必須加強培養80、90后青少年兒童的堅強意志和擔當重任的才能,加強教育培養他們保家衛國,惠及百姓的仁愛品質,使眾多青少年兒童能在將來成為能肩負人類歷史使命的仁人志士。在今天富足的物質生活,確保他們的體格得到較好發育的同時,我們必須加強青少年兒童君子人格的培養和教育,以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就此而言,我們不僅應該給我們未來社會的新型青少年兒童灌輸現代科技文化知識,而且要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美德的教育和培養,并把我們的優秀文化知識向世界傳播,讓世界人民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必須教育和培養我國未來的接班人運用富有中國民族優秀文化精神的理念,融合古今世界先進科技文化知識,來建設中國的未來世界,來維護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

因此,擇選出《論語》中有關孔子君子人格品德修養的方法,并進行了粗略的梳理,把孔子關于培育青少年兒童君子人格的思想內涵解讀出來,目的是為了把君子人格的修煉方法傳達給當今80后的青少年兒童們,使他們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


參考文獻
1,《論語》[M],山西出版社,2006年版
2,錢遜.論語讀本[M],中華書局,2007年版
3,朱勛春,青年問題研究講稿

發表時間:《中國應用倫理學網》2009年8月29日

 

 

 

 

       孔子的君子人格與當代青年品德培養

          陳榕

     (重慶師范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 重慶400047)

 摘要:在記錄孔子思想的《論語》經典著作中,孔子在談論個人品德修養時,用得最多的名詞就是具有美好品德的君子人格。君子應該具有的哪些最基本的品德、行為規范和人格修養?對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規則和可以施行的修煉方法。這對當今青少年理想人格和品德行為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孔子;君子人格;當代青年;品德培養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成長于春秋“禮崩樂壞”的戰亂時期,割據的諸侯們為了爭奪領土,不斷發動戰爭,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鬃佑H眼目睹了這殘酷的現實,因而,他渴望社會安定,人民享有幸福的生活。為了實現這理想的社會圖景,孔子毅然地肩負起弘揚西周禮樂文明制度的重任,不辭辛苦周游諸侯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私辦學堂,對民眾施行仁愛思想的教育和教化,以此來阻止邪惡的戰亂,實現安邦治國,國富民強的理想。對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養方法。他把君子的修養分為了三個層次:士人、君子和圣人。在這三個層次中,士人,知書達理,讀書好學是君子最基本的人格修養;君子比士人高了一層,是推動人類社會得到健康發展的精英人才,不僅有廣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品質,而且富有創造力,能為社會作出較大貢獻;圣人,能普度眾生,滿足眾人需求的才能和崇高的道德品格,這樣的境界,一般常人難以達到,在孔子眼里,就連堯舜也是“其猶病諸”,不算是完美的圣人,所以,圣人只是理想人格最高境界的追求,如何修煉,才能達到君子的品格修養,在記錄孔子思想的《論語》中,孔子反復闡述了君子人格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和行為準則。

一、君子最基本的品德

君子,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家庭興旺所必需要的人才,君子越多,社會就越安定、經濟就越繁榮、社會文明程度就越高。因為君子與一般的人不同,他們不僅僅具有廣博的知識,而且,還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適度的言行舉止。在孔子劃分君子的三個層次中,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具有以下這些最基本的品德:
●孝悌

孔子在《論語·學而》第2節中說道:“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鬃诱J為,對父母孝順,對師長尊敬的人,是很少冒犯上級和長輩的;這些很少冒犯上級和長輩的人,絕對不會在社會上作壞事,原因是,這種堅守本分的君子專心于自己份內的事,只要一個人專心于自己份內的事情,就確立了人性的基礎,即,人應該走的正道。只有確立人生正確的道路,才是人生的根本。因此,孝敬父母、遵從師長,是一個正人君子最接近仁愛的、最基本的品德。

孝敬父母的具體表現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11節說,一個人,父親在世時沒有獨立,就要觀察他的志向是否確立,在他父親去世后,是否在實踐他的志向,并長期不改變父親生前確定下的人生理想、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同時,做到“無違”?!昂沃^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5),孔子認為,父母在世時,要按照禮節來侍奉老人,并且,“父母唯其疾之憂”,要特別關心、治療父母的疾?。桓改溉ナ篮螅凑斩Y儀安葬他們,還要按時祭祀。做到了這樣,就能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9)。慎重嚴肅地操辦父母的喪事,真心誠意地祭祀祖先,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培養這種孝悌品質,整個社會的老百姓便都會受到孝愛的同化,社會的公共道德就會趨于醇厚。

然而,在孝敬父母時,子女還必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在對待父母的過錯時,兒女也只能婉言勸說,如果父母不愿意聽從意見和勸諫時,子女還是應該恭恭敬敬地對待父母,不要違背他們的意愿。即使為父母操心操勞,也依然不能有任何怨言。
●學習

子女孝敬父母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認真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為人處事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知識,這就是對父母養育自己的回報,也是延續父母生命,光宗耀祖,實現孝敬的最好途徑。孔子在與他的學生子夏、曾子的談論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能解氣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為之學矣”《論語·學而》6-9),即是說,年輕人在家時要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尊崇兄長的意愿,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謹慎,說話要講究信用,對其他眾人要有關心愛護之心,親近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做到這些后,還要計劃時間學習《詩》、《書》等有關禮樂的著作。子夏認為,尊敬有德才的賢能士人,不重女色;耐心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侍奉君主時,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在與朋友交往時,要講究信譽,做到了這些方面的人,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過《詩》、《書》等禮樂知識,我們也會認為他是學習過的。與此同時,孔子認為,君子必須莊重,沒有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學習了許多知識,也不會掌握牢固。因此,做人要做到忠實和誠信。不與在道德上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善于改正。只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1),孔子認為,做到不僅學習了知識,還要時常復習理解這些知識,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有朋友來自遠方是自己高興的事,要做到:即使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水平,也不會惱怒。在學習這些人生常識時,孔子及其學生要求人們要注意以下學習方法:

1,細微而全面的學習。

孔子的學生繼承孔子的學習觀點,對學習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論語·子張》4-7節中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夏認為,即使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對于遠大的事業,小的技藝顯得很有局限,所以,作為君子,不能僅僅只拘泥從事于這些小的技藝;君子所要做的是:“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泵刻於眠^去不知道的道理和知識,每月注意復習所學習掌握過的知識,做到了這樣,就算得上是好學了;再做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就在其中矣”。堅持做到廣泛的博覽群書,專心致志地刻苦鉆研,多提出自己還沒有搞清楚的問題,認真思考一些自己還沒有辦成的事情,做到了這些,仁德就已經貫穿在其中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至其道”,子夏認為,各行各業的工匠是在自己的店鋪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則是通過學習更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來堅守正道,主持正義。

孔子的學生子游對子夏認為君子該不該學習做那些細小的事,進行了辯論,子游認為:“子夏之門人小子,當一個灑掃應對進退則可以,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何之?”子夏聞之,曰:“噫!言過矣。君子之道,熟先傳焉?熟后傳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游認為,子夏的那些學生只學習做些灑水掃地和迎來送往的細小事情,對重要的文化知識沒有學習到,這是不行的。子夏卻認為,子游的話是錯誤的,君子學習,也該學習為人處世之道,對于哪些知識該先傳授,哪些知識該后傳授,這就像草木一樣,是有大小區別、先后順序的。君子學習這些正道禮儀知識也是不可忽視的。作為君子應該像圣人那樣,盡量做到有始有終,按照次序,從小事學起,逐漸由淺入深地遞進。做到“仕而又則學,學而優則仕”,即使做了大官,也要堅持擠出時間不斷地學習,而對于學習好的了學者也要積極爭取做官造福一方。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11、12節中提出:在加強學習時,作為謙謙君子還要做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要善于從已經學習掌握的知識中,領悟出新的見解,獲得新的知識,這就能使自己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然後才能自如地運用和創新。有了運用和創新的能力,就可以當其他人的老師了。同時,還要做到:“君子不器”,作為一個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只學習單一的本領,而是要學習多種才藝,才能更多更好地為社會做出貢獻。并且,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思考,否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認真讀書,而不作深入細致的思考,就會使人變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能靜心專注地從書中獲得廣博的知識,那更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因而,孔子認為,只有君子廣泛地博覽群書,吸取中外古今的文化精髓,才能知道禮儀,才能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就不會違背君子追求的正道事業。

3,持之以恒地不斷學習。

對于學習,需要持之以恒,一生不可以終止,像顏回那樣“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終生做到努力奮進,好學不止。在清貧的學習生活中,君子要經得住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尤其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具有一種淡泊名利的君子風度。正如孔子在《論語·學而》14節中認為的那樣:“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一個潛心于學業、道德品質高尚的君子,不會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和舒服,而是做事敏捷迅速,說話謙虛謹慎,做事實事求是,隨時恭敬地向道德品質好的人學習,并對照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做到了這些,算是養成了時時處處都加強學習的好習慣。同時,孔子在回答他的學生子貢什么是文時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為“文”也(《論語·公冶長》15),孔子在回答子貢問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稱為“文”時,孔子的回答是:因為孔文子具有謙虛向文化知識不如自己好的人請教而“不恥下問”的學習品格和精神。

持之以恒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論語·雍也》20),養成把學習作為一種愛好,把學習當作一種人生的樂趣,并使之成為自己終身的習慣,如果全體公民從小就開始培養這種學習習慣,那么,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文明風尚就能較好地形成,就能使整個社會文明、和諧。

二、君子應該具有的行為準則和人格修養
●仁愛

仁愛,是君子有益于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首要品行?!墩撜Z·里仁》5中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正人君子如果離開了施行仁愛的品德,就不可能成就好的名聲,所以,作為君子應該時時刻刻,哪怕是在一頓飯的功夫,也不能離開仁愛的品德,在最危急的時刻,也不忘記仁愛的言行,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要堅持施行仁愛的品德。在孔子看來,即使選擇居所也要選擇有仁愛的地方居住,因此,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1),居住在有仁愛的地方會使人感到美好和幸福,如果不選擇有仁愛的地方居住,就不能算是明智的選擇。仁愛的言行表現是:“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論語·公冶長》5),當有人評價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口才很差時,孔子回答說,口才好有什么用處呢?快嘴利舌地與別人頂撞,常常使人難堪,讓人討厭,雖然我不知道冉雍是否有仁德,但是,只是口才好卻沒有仁愛的品德,是沒有什么價值的。

君子以仁愛的品德熱心幫助他人,“君子周急不繼富”(《論語·雍也篇》4),具有仁愛品德的君子,總是在人們遇到困難時,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不奴顏眉骨地幫助那些富貴高傲無禮的人。在《論語·雍也》中,孔子在與他的學生宰我和子貢談到仁德時,宰我問道:“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枉也”。宰我問孔子,如果告訴有仁德的人說‘井里掉下去一個有仁德人’,他該不該跟著跳下去?孔子說,你為什么要那樣做呢?可以讓君子遠遠的走開不讓他再回來,但是,卻不可以誣蔑、陷害、戲弄他,君子可以被欺騙,但是不可以被愚弄。子貢問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子貢問孔子,如果一個人能夠廣泛地給人民好處,又能幫助眾人,這樣的人應該算得上有仁德了吧?孔子說,這樣的人何止是有仁德,簡直就是圣人,就連堯舜都難以做到這樣,作為一個具有仁德的正人君子,自己想要得到好的發展,就要幫助更多的人得到好的發展。做什么事情都要設身處地為他人作想,推己及人,這就是施行仁義道德的方法?!熬雍V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2)。如果一個國家的君王做到了對親人和老百姓施行仁愛,那么,親人和老百姓也會用仁德的行動來回報君王及國家。如果君王不遺棄原來的舊友和百姓,那么,舊友和百姓也就不刻薄,不刁鉆,能通情達理地待人處事。

樊遲在向孔子詢問怎樣才算有人仁德時,孔子回答說:“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22)。一個人只有歷經磨難,經歷過艱難困苦,然后才能有所收獲,才稱得上具有理解、關心他人的仁愛品德。
●誠信

誠信,是作為君子安身立命的重要品德。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而》8)??鬃诱J為,作為君子,為人要以忠實、誠信為主。不與道德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錯誤能及時地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論語· 學而》13節中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孔子認為,君子講究城實的信譽,按照禮節、正義的規則行事,這樣,所許下的諾言才可能實現,對他人尊敬并且符合禮儀,就不會受到他人的侮辱,所依靠的人都是自己的親人,就是可靠的。做到了這些,就能達到“君子坦蕩蕩”的胸襟。一個人如果做到誠信,就會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依于衡也,夫然后行”(《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孔子回答子張文問一個人的主張如何才能得到通行時說,講話要誠實守信,行為要敦厚恭敬,這樣,即使在方圓百里的地方,自己的主張也能得到人們重視和采納。如果一個人說話不誠實可信,行為不執著和恭敬,即使在自己的家里和家鄉,也沒有人信任你。所以,君子在任何時候,無論是站著,還是行走,都要做到誠實守信,把這幾個字謹記于腦海里,甚至寫成座右銘,放在自己時時能看見的地方,像子張那樣把這幾個字寫在自己的腰帶上時時提醒自己,這樣,自己的言行就可以順利地得到通行。
●正義

正義,是一個正人君子必須具備的品德。作為君子,不僅要懂得正義,而且要善于堅持正義,不為眼前的利益所誘惑,就能做有利于他人和國家的事?!熬又谔斓匾?,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保ā墩撜Z·里仁》9、10),君子應該胸懷天下大事,即使不一定要做到這些大事,也一定要具有堅守正義的品德;君子必須關注社會的道德教化,只有小人才只關心土地、住宅等具體的實惠;君子關心法律制度的實施,以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作為讀書的正人君子,不會為茍且偷生而干出些有損于正義、仁愛的事情,而是在國家危難之時,即使要獻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堅持實現仁義。

因而,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18、23)。君子做事,總是以堅守正義為根本,用禮法來維護正義,并使之得到順利推行,用謙虛的言行來表達證實自己的正義德性,用誠實可信的態度來維護正義不被玷污。這樣的人,就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作為執政階層的正人君子,不會因為某人當面吹捧、講幾句好話就提拔此人,也不會因為這人的某些錯誤就不采納他的意見。

在利益面前,做到“見得思義”(《論語·子張》1),反復思量自己所得到的東西是不是符合正道義理??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19),一個人能夠很好的活著,是因為他的正直無私,心胸坦蕩,不正直的人活著,即使沒有災難,那也只是僥幸得以幸免罷了。
●謹慎、謙虛、恭敬和盡職四種美德

謹慎、謙虛、恭敬和恪盡職守是作為君子必不可少的四種美德。孔子在里仁篇24節中認為:“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說話做事都謹慎小心,做事的行動要敏捷快速,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當季文子談到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20)。孔子認為,謹慎也要講適度,過尤不及都是錯誤的。像季文子所說的那樣: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反復思考,掂量多次才付諸行動,也就顯得有些過份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每做一件事,只要認真考慮兩次就可采取行動了。

子對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問道:“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11),孔子對顏回說道,有人重用我,我就積極認真地干好份內工作,沒有人重用我,就安靜地隱藏起來,像這樣的人生態度,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了!一旁的子路問道:如果要統領三軍去作戰,您將愿意和誰一起去呢?孔子回答說:赤手空拳去與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要過江河,像這樣做,死了都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絕對不會和他一起共事的。我喜歡和他共事的人,必須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并要努力爭取成功的人。在這里,孔子強調了為人處事謹慎小心的重要性,每做一件事都要開動腦筋思考,不能猛撞猛打,魯莽行事。相反,也不能猶豫不決,一旦思考成熟,就立即付諸行動。

在《論語·公冶長》16中,孔子評論子產時談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鬃雍苜澷p子產的四種道德品性:他的言行溫和莊重、謙恭;在侍奉君主時,也很恭敬和盡職;給老百姓施予恩惠;使喚老百姓也是合情合理,不任意無理奴役。

要修煉這些道德品質,還需要與禮義、禮儀、禮節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子曰:“恭而無謙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2),如果只注意到了態度的恭敬,但是,卻不知道禮,就會有勞疲的弊??;只是謹慎而不知道什么是禮,就會顯得畏懼怯懦;只是剛強勇敢而不知道禮,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只是直率而不知道禮,就會顯得尖酸刻薄。所以,君子在修煉自己的道德品格時,要用禮的規范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適度。

做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論語·顏淵》5)。只要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認真做事,盡心盡職,盡量避免過錯,待人謹慎、謙虛、恭敬,那么,即使到天崖海角,都會有自己的朋友。君子何必憂愁沒有朋友呢?
●智慧、質樸和勇敢

智慧,樊遲向孔子詢問什么是智慧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22)。作為君子,就是專心致志地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胸懷愛國愛民的大志,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功底,又能結合客觀社會實際情況,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用于為人民謀取利益。雖然敬重鬼神,但是,不迷信它,做到了這樣,就算得上有智慧了。

質樸,是君子應該具有的另一種道德品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18)。如果質樸超過了文采,就顯得有些粗野,但是,如果文采勝過了質樸,就會顯得虛?。恢挥写朕o文采和質樸的比例協調一致,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正人君子。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即使住在簡陋地方,也不會覺得簡陋,依然會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仍不改其樂”??鬃赢斈晗氚岬骄乓哪莻€地方去居住,有人卻說那里很落后,不能作為理想的居住場所,然而,孔子還是溫和樂觀地說,作為君子怎麼會害怕那里落后?只要君子住在那里,他就一定能夠為百姓出謀劃策,幫助那里的人們發展當地的經濟,為老百姓謀取福利,改變那里的貧窮面貌。像這樣,君子住的地方,即使落后也能使他周圍人的思想變得先進,生活變得富裕。勇敢,也是君子應該有的、不可缺少的種品德。在人們遇到困難,處于危急狀態時,作為君子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孔子認為:“君子道者三,仁者無憂,知者不惑,勇者不累”。擁有仁德的人,就沒有什么憂愁和顧慮;擁有智慧的人,就不會感到迷惑不解;勇敢的人就沒有什么值得恐懼和害怕。但是,“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23)。君子崇尚勇敢必須與堅持道義結合起來,如果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講究道義,就會犯上作亂,擾亂正常的公共秩序。如果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講道義,就會成為強盜。所以,君子的勇敢必須與堅持正義結合起來。
●正確的財富觀

作為君子,還應該有正確的財富觀。君子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學習知識,為他人著想的這些事情上,因而,財富欲望淡薄,所以“君子喻于義”,走正道,做正當的事。而只有那些不是君子的小人,他們不好深入學習,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私欲私利的滿足上,因而孔子說:“小人喻于利”。

孔子認為,作為讀書人的君子,“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如果過分留戀舒適安逸的物質和家庭優裕的生活,便不能成為真正的讀書士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君子。雖然,君子也需要有足夠的物質生活條件來維持生命的延續,身體的強壯,但是,只要君子“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論語·憲問》)。只要我們在謀取物質利益的時候,采取正當的謀生手段,看到有豐厚的利益可以獲得時候,要首先想到是否符合道義,在遇到國家和人民為難的時候,愿意挺身而出保家衛國,傾心竭力,普度眾生,必要時,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即使長期處于貧困的窘境,也始終不渝地堅守自己的宏大志向,不怨天尤人,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仍然能伸出援助的手,盡心盡力地給予幫助。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正人君子。所以,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32)。因為,君子總是在全力以赴地學習修煉、完善自己,胸懷大志,追求人生的真理,探尋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積極推動人類社會健康發展,因此,君子便沒有精力過多關注飲食起居等具體物質利益。
總而言之,正人君子要以坦蕩的胸襟對待人生,淡泊名利,加強學習,專心修煉自己的德行。

 

三、當代青年的品德培養

在歷代,青少年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青少年有什么樣的品德修養,未來就會有什么樣社會面貌。因而,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對青少的教育和培養。十年塑木,百年塑人。要使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健康持續的向前發展,我們不僅要加強青少年知識文化的傳授,而且,必須加強君子人格的教育和培養,這是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實施,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今天,我們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生活物質基礎。80、90和新世紀出生的青少年兒童,就是生長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國際大時代背景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大力施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得到迅猛的發展,從一個落后、貧窮的大國躋身于世界四大強國之一。世界各國投來了一陣又一陣贊揚的目光。

經濟的迅速發展,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從解決溫飽到今天大多數人過上了小康的生活。市場經濟模式的引入,以競爭為杠桿,以市場供求關系為紐帶的經濟市場,大大地激發了眾人的物質欲望,成為人們追求物質豐富的原始動力。各階層的人民都紛紛踴躍地投入到市場經濟的建設中,推動了我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從而,也使我們80后出生的幾代青少年兒童過上了富裕的物質生活。正是在這樣的國際國內的新形勢下,我們培養青少年的許多傳統方法也受到了較大沖擊,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社會上涌現出了拜金主義、西方自由化和信息時代的快餐文化等浮躁思想,這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了新的挑戰。

然而,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正是接受過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的幾代人成為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因飽經磨難而具有堅定的信仰、志強不息、愛國愛民的民族精神支柱,具有大膽開拓創新的意志和品格,才形成了改革開放的建設合力,促使了我國經濟的大力發展。但是,在這個大力追求物質進步的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播受到了新觀念的排斥,導致傳統的優秀道德品質被眾人遺忘。致使當今青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精髓感到陌生。

審視當今青少年兒童文化修養和人格品質的教育和培養,我們會感到: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催使人們在追去物質利益方面有了原始動力,但是,當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達到滿足的境況時,我們便會感到缺少了什么。當我們五、六、七十年代的人逐漸老去,要把事業的重擔傳遞在下一代人的肩上時,頓時發現,我們80后出生的青少年兒童幾代,缺少了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侵潤和培育。這時,情不自禁涌出一陣陣對未來社會將會是什么樣子的擔心和焦慮。因此,當今青年兒童道德品質培養和人格的修煉便成為專家和學者們極其關注的課題。

要使中國長久保持這樣快速、持續的發展態勢,就必須加強培養80、90后青少年兒童的堅強意志和擔當重任的才能,加強教育培養他們保家衛國,惠及百姓的仁愛品質,使眾多青少年兒童能在將來成為能肩負人類歷史使命的仁人志士。在今天富足的物質生活,確保他們的體格得到較好發育的同時,我們必須加強青少年兒童君子人格的培養和教育,以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就此而言,我們不僅應該給我們未來社會的新型青少年兒童灌輸現代科技文化知識,而且要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美德的教育和培養,并把我們的優秀文化知識向世界傳播,讓世界人民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必須教育和培養我國未來的接班人運用富有中國民族優秀文化精神的理念,融合古今世界先進科技文化知識,來建設中國的未來世界,來維護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

因此,擇選出《論語》中有關孔子君子人格品德修養的方法,并進行了粗略的梳理,把孔子關于培育青少年兒童君子人格的思想內涵解讀出來,目的是為了把君子人格的修煉方法傳達給當今80后的青少年兒童們,使他們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


參考文獻
1《論語》[M],山西出版社,2006年版
2,錢遜.論語讀本[M],中華書局,2007年版
3,朱勛春,青年問題研究講稿

發表時間:《中國應用倫理學網》2009年8月29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典賞析》孔子論君子之道——仁
《論語》的“君子之道”(
孟子和孔子都是如何定義“君子”的
張榮榮:自愛與博愛:以“明君子”觀之|孔子|仁者
《論語》的思想體系探討
孔子的德化思想是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平顶山市| 兰坪| 宁安市| 东乡族自治县| 赣州市| 临澧县| 伊金霍洛旗| 富顺县| 台北市| 阿拉善盟| 无为县| 红安县| 平远县| 绥阳县| 西和县| 东丽区| 新疆| 沈丘县| 永寿县| 日照市| 大连市| 清徐县| 房产| 新闻| 罗甸县| 东源县| 峡江县| 杨浦区| 澜沧| 枝江市| 万安县| 湾仔区| 榕江县| 咸宁市| 晋州市| 徐闻县| 扶余县| 房山区| 阳朔县| 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