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例一 陳某,男,24歲,病案號97771。
初診日期1965年10月9日,昨天打藍球后用涼水洗澡,今早感惡寒身熱(T38.6℃)、無汗、頭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此屬太陽表實證,治以發汗解表,與麻黃湯。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二錢,杏仁三錢。
結果:上藥急煎即服,并加蓋棉被得微汗出,熱漸退,未再服藥,調養兩天自愈。
案:惡寒、無汗、身痛、脈浮緊,為太陽病。需要注意問診細節之處,口不渴反應熱像不顯,可除外溫病外感。治療當辛溫解表。六經屬典型太陽病,證屬麻黃湯證。并非后人所謂很少見到麻黃湯證。臨床上只要具備發熱、惡寒、無汗、身痛的表實證,皆可選用麻黃湯加減。
例二 張某。男,44歲,病案號96718。
初診日期.1965年3月25日,自昨日來,惡寒、無汗、項背強,頭痛,腿痛,口唇干,舌苔薄白,脈浮緊。證屬太陽陽明合病,與葛根湯加石膏。
葛根三錢,桂枝三錢,麻黃三錢,白芍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生石膏一兩。
結果:上藥服一劑,感冒證解。
案:該案惡寒、無汗、頭痛、脈浮緊,為典型太陽表證,有項背強指出是葛根湯證。但需要注意,臨床上需要詢問患者有無口干,如案一無口干說明熱像不明顯,而該案熱像明顯,就需要在解表的時候注意,所以該案屬于太陽陽明合病,與葛根湯加石膏。葛根湯解表,生石膏清熱,為表里雙解。若不表里雙解,辛溫解表的同時能夠加重里熱。這也是為何溫病學派強調要辛涼解表,而忌用辛溫的道理。
例三 劉某,女,28歲,病案號12517。
初診日期1965年8月30日,昨日受涼后,出現鼻流清涕、噴嚏、頭痛、頭暈、微惡風寒,咽癢,舌苔薄白浮黃,脈細數。證屬太陽陽明合病,與桑菊飲加石膏。
蘆根五錢,桑葉三錢,菊花三錢,連翹三錢,薄荷二錢,杏仁二錢,炙甘草二錢,生石膏一兩半。
結果:上藥服二劑,癥已。
案:胡老善用經方,但經方并非僅指仲景方。用經方六經方證辨治理論指導下的處方皆可稱之為經方。如該案鼻流清涕、噴嚏、頭痛、微惡風寒,當屬太陽表證,但和前面兩案比起來,表證輕微。咽癢、苔薄白浮黃、脈細數,是里熱之證,故屬于表里合病,太陽陽明合病(溫病辨治,則屬衛氣同病)。所以需要微微解表而不助熱,清熱而不礙表,為桑菊飲加生石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