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表未盡解,里熱漸起,而津液已虛,怎么辦?條文T027。2、28條

表未盡解,里熱漸起,而津液已虛,怎么辦?——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條文T027

原文: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大棗(擘)四枚,生姜(切)一兩二銖,石膏(碎綿裹)二十四銖。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胡老講解:

這一節,一般的講的也都是錯的多。這個太陽病啊,發熱惡寒說明還在表,但是熱多寒少。這個熱多寒少啊,它是沖著這個發熱惡寒說的,不是這個病特別的有壯熱,不是那個樣子。它這個發熱惡寒,(是說)這個發熱惡寒的情況,熱比較多而寒比較少,(而)不是在這個發熱惡寒之后另有大熱而惡寒少,不是那個意思。那么這個寒少啊,我們講太陽病,太陽病的惡寒是一個主要的癥候,這個寒少說明這個表啊,要罷,就要解了。那么這個病呢,雖然發熱惡寒,但是由于熱多寒少,(則)這個病啊表欲解,熱不退,恐怕要轉成陽明里熱的病,它是這么個意思。

可是轉成陽明里熱呢,你看前面白虎湯(26條白虎加人參湯),脈洪大,(但)這個脈微弱。微弱在這也是有兩個意思,一方面沖上面說的,雖然發熱惡寒,但是它寒少,表證欲去了,(而且)雖然這個熱較比多,但是脈微弱,這個外邪已去啊,所以沒有多大里熱。這個脈微弱還有一個意思,底下他注了, “此無陽也”,這個“無陽”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說的。他這個書上啊,尤其在(論述)表證的時候,他常說的無陽都是指這津液,脈微者為亡陽嘛。脈弱,咱們頭前講了,陽浮而陰弱,那個弱就是血少了。總而言之就是氣血俱虛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說“此無陽也”。“此無陽也”,不(是)指這熱說的,上面明明說的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還此無陽也,還沒有熱,這不是瞎扯嗎。這一句真就有這么注的,這么注就是錯的。這個“此無陽也”,沒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發汗”,這個發汗啊,最耗傷津液了。(因為)唯獨這個津液虛,所以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那么這個表不解怎么辦呢?還發熱惡寒嘛,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清肅其表里。這也是個發汗藥啊,(雖是)發汗藥呢但它不大發汗。這個越婢湯啊,在《傷寒論》里沒有,在《金匱要略》里頭有,它就是麻黃、甘草、大棗、生姜、石膏,這幾個藥(合在一起)就叫越婢湯;那么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合在一起)就是桂枝湯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這個越婢湯治什么呢?在《金匱》里頭《水氣篇》里頭有,它治風水。所謂風水啊就是全身腫了,脈浮,出汗,身上沒大熱,同那個麻杏石甘湯差不多。麻杏石甘湯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它這個熱半陷于里了,(而且)它這個汗出與桂枝湯的汗出是不一樣的,它(是)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陽明病蒸蒸發熱汗出(的程度),不到那個,所以無大熱嘛。無大熱就是沖著陽明里實說的,真正里實那蒸蒸發熱啊,那身上熱得很。它這個無大熱,不到那個程度,但是里頭也有熱,所以擱石膏,但是表也有,(所以)他擱麻黃。越婢湯這個麻黃用的量大呀,它用六錢。我們要治這個表有水氣,你要發水氣,麻黃非重用不可。

那么在這個方子里麻黃用量相當輕啊,它把這個越婢湯用八分之一。源起這個麻黃用六兩,我們現在用就是六錢,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錢了,那很輕很輕的了。這個桂枝湯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不)也是二倍嗎?所以用桂枝湯用的比較多,但是也特別少。他把這兩個方子合起來用了,合起來用呢,就失去越婢湯的作用了。我方才講了,想要發水氣,麻黃必須重用,那么連一錢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氣了。那么桂枝配伍麻黃啊,我們在臨床上這個藥物配伍的規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黃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黃呢反倒治汗出。你看這個方子呢,既有桂枝湯加麻黃,可以出點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這個方子它清肅表里啊,它能夠去里熱,因為有石膏的關系,也能稍稍解外,(因為)有微量的麻黃,那么大部分呢還是桂枝湯證。我們結合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湯證比較多。由于桂枝湯證主要是津液虛,脈微弱,要有表不解,還(要)現桂枝湯證,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湯證,它沒有汗出。你看這一段里頭啊,它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并沒有汗出。可是沒有汗出,又不能大發汗,因為脈微弱,桂枝湯證明顯,但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這個麻黃量特別小。而且他不擱桂枝二麻黃一湯,那個麻黃湯里沒有石膏啊,因為還有熱,所以稍用點石膏,這個石膏量也不重。我們再看看這個分量,擱到一起呀,每一個藥只十八銖,古人這個度量衡啊二十四銖是一兩。那么古人的一兩呢,我們現在開方子就是一錢,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藥嘛。這個十八銖不到一兩啊,一兩的四分之三。所以這個藥啊,藥量非常的輕。

那么吃了這個藥啊,要是表里都有點熱,可以用,但是(它)在這個發汗藥之中是最輕最輕不過的藥了,所以他擱個“不可發汗”,這個專指的是麻黃湯了。你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真正的表證無汗,我們一般常打算用麻黃湯。所以這個病啊,“脈微弱,此無陽也”,是萬不能發汗,不能用麻黃湯。我記得有一個人問過我這一段,說“此無陽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是不是發汗藥?我說這個不一樣,它有所指,這個書說不可發汗,都是指的麻黃湯。那么這個地方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那非壞不可。所以說“脈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這個不能用麻黃湯來大發汗來,根據這種病情啊只能夠稍稍地清肅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我們講到這,咱們講的這幾個方劑都是小發汗法。咱們頭前講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和這個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幾個方劑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桂枝湯與麻黃湯,這兩個證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么,但是不可大發汗,全是小發汗法,藥量都特別輕。桂枝二麻黃一湯呢,是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也是小發汗法。這個方子(桂枝二越婢一湯)尤其小發汗,它不但有表證,里頭也有熱,所以熱多寒少,在這個地方你就看出來了,它這個表證要罷了,熱多寒少,有入里之勢,但是這個病非常地輕,脈微弱也就是邪輕的一個問題了,同時啊這個人津液也虛。(因此)這個不但麻黃湯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湯也是不行的。所以它一方面用桂枝麻黃稍解其表,另一方面用石膏清其里熱,它是這么一個方劑。


胡老自注:

太陽病,發熱惡寒,表還未解可知。但熱多寒少,而脈微弱,為表邪已衰,津液不充于外也,故不可以麻黃湯發其汗,宜與桂枝二越婢一湯。

方解:此于桂枝湯加麻黃、石膏,當治桂枝湯證汗不出而煩躁者,不過用量極輕,故主表邪甚微的輕證。

馮老按語:

這里關注的焦點是“無陽”,胡希恕老師率先提出此條所稱無陽之“陽”,是指津液,揭示了經方醫學的正確學術觀點,而以成無己、張志聰等把“陽”作陽熱解,代表了岐黃學術觀點。(請參看導讀篇)。

本條發熱惡寒為太陽病,熱多寒少,暗示了里熱多,而表證輕,即呈太陽陽明合病,為桂枝二麻黃一湯方證。越婢湯見《金匱要略·水氣病》:“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即是治太陽陽明合病,里熱重表里水氣皆重者,故麻黃、石膏用量俱重。本條所述方證,雖亦是太陽陽明合病,但因津液虛(無陽),故呈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證,治療只能輕微發汗及清里。

學生總結與體會:

據老師所講,本條解讀要點:

1. "熱多寒少"是就發熱惡寒而言;

2. “無陽”是指津液不足,并非如某些注家所言為“無熱”;

3.越婢湯治“風水”,重發汗去水兼以清里,本條一無水氣,二是津液不足,表證仍在。是以輕用越婢并合桂枝湯;

4.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和桂枝二越婢一湯都屬小發汗法,本條是表證未盡解,里熱漸起,而此時津液已虛,所以予桂枝二越婢一湯輕輕發表兼以清里,用量極小。胡老在講稿中對三個方證進行了詳細的比較,仲景的辨證是非常細微的,后文中此種例子不是很多,學者明其理后自可心裁,所謂“良工尺度自能量”,仲景用意當在示人以法。

重溫一樁公案——去“去桂”還是“去芍”?

——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條文T028

原文: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白術、茯苓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茯苓白術。

胡老講解:

這個桂枝去桂呀,這個桂也可疑,在《醫宗金鑒》它改芍藥了,我認為這是對的。因為它這個表還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應該(是)桂枝去芍藥,我們經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藥。我認為《醫宗金鑒》還是對的,這個書錯字有的是,像頭前那個脈洪大,那肯定是錯的。這段書主要注重這個“仍”字,它說這個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湯證。它根本就是“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這個病,就是這個證候。這個大夫看到這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唉!這個像表證,就給吃了桂枝湯了。這個就是藥不對證了,所以這個病不會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滿,微痛”,心下指著胃說的,又滿脹又疼,像里實,他又給吃瀉藥了,也不對頭,所以他服桂枝湯,或又吃了瀉藥了這個癥狀一點(沒)變,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這個方劑。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響表不解,那么里頭脹滿呢,你瀉下也不行,非利小尿不可。

這一段就說明這個問題,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這個里邊呀——這個是(由)古人的臨床經驗看出來——里氣閉塞,它表不會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如果)是發汗,越發汗越壞,發汗激動里邊的水,那(變)證多端呀。那么下也不行。所以這里發汗呀或者下之呀,這個病是永遠不變的。那么怎么辦呢?有表證是有表證,你要兼利小便。它“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它肯定這是表證。所以用這個桂枝湯去芍藥。芍藥這個藥呀,我們頭前講桂枝去芍藥,它脈促胸滿,氣上沖得厲害,(用)這個芍藥不對頭的,它要去芍藥。(而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氣上沖造成的。這個氣往上沖,它誘導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藥里常擱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就不對),(比如)這個五苓散都有桂枝,什么苓桂術甘湯呀(都有)。那么去芍藥是對的,因為它這個還有表證,所以還用桂枝湯。本來是個中風證,所以不汗出,就是因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關系。如果這個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邊不會“心下滿,微痛”,就是桂枝湯證。由于小便不利,影響汗不出,他氣上沖得厲害,所以“心下滿,微痛”,這個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表證仍然存在“頭項強痛,翕翕發熱”,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用桂枝湯把芍藥去了加白術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這個桂枝湯就發生作用了,表就解了,它是這么一個情形。我們在臨床上要注意這一點,比如說一個感冒,那隨便吃點發汗藥就可以了,但是他要是明顯的小便不利,身上發燒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這個表絕對不會解的。那么他該用哪一個解表藥還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藥不可,治這個小便不利才行的,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這個書里頭后頭有的是,就由于里有停飲,不兼去飲,這個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后頭很多,我們隨時解釋這個例子。

那么這個方子呢,就是桂枝湯去芍藥加白術茯苓,白術茯苓這兩個藥都是利小便,利小便,這個利尿藥呀也不都是一樣。你像這個白術呀,蒼術也是一樣的,這個藥它是溫性藥,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可治)“心下滿,微痛”。茯苓這個藥呀性最平,它也是(治)胃有停水,但是它利小便很有力量。胃要是沒有停水,這個術要少用。它這個溫性,咱們后世也說這個白術也健脾嘛。它這個健脾啊,胃里頭如果有停水時它有好處。要是胃沒有停水呀,是有壞處,沒有好處。它這個性溫,刺激這個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碼要達到發炎呀充血呀這種情況。所以咱們看見這個胃虛呀,就用點術吧(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沒有停水,這個術是不要用的,它主要是要利小便。這個臨床應用上有,我們隨時解釋。茯苓這個藥呀,在水氣里有一種神經官能癥用的機會多,像心跳呀,或者是煩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們像是這個酸棗仁湯呀,擱茯神——茯神、茯苓這個作用是一樣的。總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過程中,它治神經官能癥的機會多。這個白術呀也是利尿的藥,但是它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們平時用藥也不要把它搞錯了,這個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沒有停水,上邊還有熱,白術這個藥是不能用的,你看豬苓湯就沒有的。

胡老自注:

《金鑑》謂:“桂枝去桂,當是去芍藥之誤,因為頭項強痛的表證還在,去桂將何以為治?”此說有理,可從。

醫以“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的表證,而與桂枝湯,又以“心下滿微痛”的里證,而復下之。不知此以小便不利,水逆心下因致表不解的為證,服桂枝湯,或下之,均屬誤治,故證仍不解,宜用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方解:此于桂枝去桂枝(芍藥)湯加利小便的茯苓、白術,故治桂枝去桂枝(芍藥)湯證而小便不利者。

馮老按語:

對本方證的爭議,歷來不斷,焦點是去桂還是去芍,胡希恕老師從于《金鑒》,與其有關論述有矛盾,這里有必要探討。

胡希恕老師認為本條之證,治療前為外邪內飲證,治療后仍是外邪內飲證,治療法當解表化飲,無疑是正確的。加苓術化飲各家認識基本一致,那么去桂還是去芍認識不一致,關鍵是有芍藥證,還是有桂枝證。

有關芍藥證之辨:前21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本條無脈促,無胸滿,而有心下滿微痛,根據279條:“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故當用有芍藥。

老師從于《金鑒》的原因之一,認為“心下滿微痛”為里虛,“心下滿微痛,雖有似里實證,但里實者小便當利,今小便不利,其亦非里實甚明”,故認為不是芍藥的適應證。

這里參考真武湯方證,同時細詳老師有關芍藥的注解,可以明了這一問題。對桂枝加芍藥湯證的注解老師寫道:“太陰病有腹滿時痛證,單就此證言之,因謂屬太陰,其實此腹滿痛并非太陰的虛滿,此時痛亦非太陰的寒痛,乃由于太陽病誤下,邪熱內陷而為表里的并病,但不是陰證而是陽證,故以桂枝湯解其外,加芍藥以治腹滿痛。”并認為“芍藥緩攣急而止痛,尤有作用于腹攣痛。”由于芍藥“味苦微寒,大量用有緩下除滿作用,今于桂枝湯方而倍其量,乃成為表里并病的治劑,故治桂枝湯證而腹滿痛者。”這里我們明確了芍藥的適應證為腹滿痛。再參看真武湯證也是外邪內飲證,亦有小便不利,方中有芍藥,老師對真武湯的注解謂:“真武湯由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組成,……陷于陰證,可能出現腹痛,故以芍藥緩急止痛,”這樣兩方對比分析,更明了本條的心下滿微痛,理當用芍藥治之。

有關桂枝證之辨:“服桂枝湯或下之”造成的證候是:“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這是外邪內飲的太陽病,宗胡希恕老師教導,外邪內飲治必解表同時兼以利水,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是其例,但是否惟有桂枝才能解其表呢?這一問題,仲景在論中已做說明,其一,本文已明示服桂枝湯不效,已暗示不是桂枝湯證,無汗更在證明不是桂枝證。其二,仲景用于解表發汗藥除了麻黃、桂枝、葛根、蔥白外,還用了生姜。胡希恕老師在桂枝湯方解中強調:“桂枝、生姜均屬辛溫發汗藥”,明確了生姜為辛溫發汗藥。服桂枝湯發汗,或下之皆傷津液,津傷則產生變證,其津傷重者,可陷于少陰如真武湯證、白術附子湯;其津傷輕者,可能還在太陽之表,但因津虛再不適合桂枝發汗解表,唯宜以生姜微發其汗。值得注意的是,真武湯和白術附子湯皆用生姜解表,因是少陰之表,故皆伍以附子溫陽解表。本條文明確說明:服桂枝湯或下之津虛表不解,再也不能用桂枝,唯適宜以生姜解表,也就是說,本條文所述,無桂枝證,故去桂是應該的。

總之,本條是太陽太陰合病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故應是去桂不是去芍。

學生總結與體會:

據老師所講,本條解讀要點:

1. 關于“芍”:胡老同意《金鑒》所說,認為是“去芍”而非“去桂”,理由(1)桂枝解表;(2)桂枝降沖逆,利于去水利小便。(3)無芍藥證。馮老在按語中結合對真武湯證等的分析,指出津液已傷甚至陷入陰證者可用生姜解表,亦可宣上而暢下。

2. 關于“去桂”:(1)本為津虛之體或經汗下再傷,津液已虛匱不足,即便用桂枝解肌發汗亦偏于太過,況且從論中諸方證比較可知,芍藥利水而不傷津液;(2)本條所謂“表證”(或說“桂枝證”)值得商榷。

3. 關于“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并非單純表證,乃因里有停水,“里氣閉塞,它表不會通透的”,所以表現出類似表證的“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大論166條“病如桂枝證”之瓜蒂散證一條即是理。此利小便,彼涌吐痰濕,而在外之“表證”或“桂枝證”自解。另本條“無汗”也是表閉不透之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本能藥解17芍藥
經方醫學互動同修班(五)
各家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怎樣判斷重病病人的病情減輕了
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1-30條
真武湯為何不用桂枝反用芍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承德县| 霍城县| 甘南县| 河东区| 沙坪坝区| 井陉县| 金乡县| 河间市| 石台县| 砚山县| 陆河县| 罗城| 郴州市| 温宿县| 霍邱县| 阳东县| 个旧市| 曲靖市| 泰兴市| 娄底市| 独山县| 陈巴尔虎旗| 山西省| 长宁区| 淮南市| 招远市| 临澧县| 普格县| 太保市| 化德县| 怀仁县| 伊春市| 周宁县| 鄄城县| 九江市| 安泽县| 南和县| 阿拉尔市| 基隆市|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