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孔子見南子,都是引人聯想并富于趣味的歷史懸案。
孔子見南子,《論語》上有記錄,寥寥幾筆,不失傳神,而在那部《孔子》的電影里,更是繪聲繪色地創作出當時場景,活色生香。孔子見過南子也就一見而過,文人墨客們卻一直把南子掛念在心上,二千五百多年了也難以釋懷。
(圖注:電影《孔子》劇照。編輯配圖,圖片來自網絡。)
孔子見老子呢?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關于孔子見老子,均源于《禮記·曾子問》《史記》及《莊子》諸書。其中《禮記·曾子問》四次“記載”了孔子向老子求教,據考證第一次拜見老子時,孔子17歲,在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地點是魯國的巷黨,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點在周都洛邑(今洛陽)。
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這樣的記錄也許逼近歷史史實,或者可以鎖定,孔子確實見過老子。
孔子見老子,我們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文本,都有不同的角度與側重。
其一是莊子的《天運篇》(作者注:疑其為托偽之作),行文得莊子風采,談古論道,宇宙真理在握,富于雄辯,孔子的仁義禮樂在這篇文章里幾近廢紙,《天運篇》開篇即給人蘇格拉底式思辨的感覺,孔子講人的仁愛,莊子卻認為虎狼也有仁愛,因為虎狼都愛其子,更進一步認為至仁無親。文中的“老子”則教訓孔子,你無論怎樣努力,也不可有讓天下的烏鴉變成白色的,而顏淵與師金對話中,師金認為儒家復辟周禮是一種東施效顰,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固守西周之治沒有任何出路。孔子到了五十一歲還不知道天道,所以還得求教老子(而在《論語》中,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有一種反諷意味),孔子認為六經有助于治理國家,而老子嘲笑孔子說,經書不過是前人的足跡,踏著前人的遺跡走不了前人的路,你得找到那些前人的腳印才行。在老子看來,按照經書治理國家,帶來的必然是亂治,刻意追求仁義道德,既是虛偽的,也帶來人性之惡。
儒道兩家關于孔子見老子的傳說故事結尾一樣:孔子回到弟子們中間,說老子這個人像龍一樣神奇莫測。
儒家典籍《禮記·曾子問》中,談得多是儀式或禮制問題,沒有《莊子》篇章中那樣宏篇大論,儒家弟子們對孔子見老子的敘事要說明什么呢?說明孔子與老子有傳承關系,尊黃老之術,也可以尊儒家之術。儒家更多的在政治技術的禮制方面有更多的經驗與方式,對治理國家更有價值。孔子是問禮于老子,而不是問道于老子,既然是問禮,那么老子關于禮的思想就傳承給了孔子。
但老子會談到禮制嗎?老子在道德經里有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治理或少作為,是最好的治理。致力于治理國家的人,想展示的是自己的治理能力與權力意志,這樣只會把國家越治越亂,致力于建設人性道德仁義禮制的人,只會把人性毀壞。如同那些試圖“治理”青山的人,卻為了一已之利毀壞了森林。
在道家看來,禮制是讓人格序化,以此穩定社會,而道家是無視仁義禮制的,因為那些束縛了人的自然心性,人生沒有了自由逍遙,生命的意義就被掏空了。
《史記》也采信了上述傳說。司馬遷只是從史家角度試圖還原歷史場景,他無意于推崇老子,也不想以此證明孔子與老子的某種傳承關系。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老子教誨孔子:你說的那些先賢之言,猶聞在耳,但那些人早已做古,我們無法參照古人圣言,只能根據當政者的表現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如果當政者順時得民心,就駕著馬追隨他,否則就蓬頭垢面走自己的路,我聽說最有錢的人與最有德的人,都深藏不露,像傻瓜一樣過日子,驕縱自己則只會傷害自己。我能對你說的,也只有這些了。孔子聽過之后,回到弟子們中間,說老子是神龍一樣的人物。
《史記·孔子世家》寫得更細致:南宮叔向魯國王提交申請,要與孔子出國到周,需要國王提供贊助,國王就贊助了一乘馬車,兩匹馬,一名車夫,去向老子問禮方面的問題,臨別老子的時候,老子告誡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老子告訴孔子,大智慧者要像木頭人一樣,超然生活之外,既然做人子人臣,就得忘掉自我。
即便《莊子·天運篇》確實是莊子所寫,也距離孔子有二百年時間,而《莊子》外篇包括《天運篇》,與《禮記》等書籍,均是戰國至漢朝這樣漫長時間整理或杜撰出來的,還有同期出現的畫像石、畫像磚,大量出現孔子問禮于老子內容。
根本原因是,漢初實行的是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而到了漢武帝之時,則獨尊儒術,從漢高祖到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歷經大漢四代領導人,國家指導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無為而治到有為而治。如果說劉邦登位之初用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是迫于無奈,而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治既有自己的因襲,更有背后的皇后或太后的政治意志。儒生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將儒家思想變成國家指導思想的努力(將另文敘述)。
國家指導思想由黃老之術到獨尊儒術,儒生們努力了半個多世紀,夢想成真,這半個多世紀充滿著儒道思想集團的政治博弈,甚至也暗藏刀光劍影。
孔子見老子傳說,在漢朝突然成為一個文化熱點,正是儒道博弈的文化呈現。在春秋戰國之時,老莊的宇宙真理學派與孔子儒家的世間倫理學派并沒有真正的對話與交流,而到了漢初半個世紀,特別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征收天下幾盡失傳的儒家文獻之后,大量的儒道遺傳或托偽之作,紛紛呈現于世,相關圖像藝術作品也大量涌現。儒道力量在宮廷里角力,爭奪國家指導思想的崇高地位,老子與孔子也受牽連,只能從地底下顯靈,在不同的文本傳說中顯身,扮演儒道對話角色。
這是孔子見老子的真正原因。
(責任編輯:余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