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wǎng) >
文化 >
文化滾動新聞 > 正文
秦嶺摩崖的書法藝術(shù)賞析
2014-03-27 15:18:56
來源:新浪收藏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糾錯】熱點(diǎn)
推薦
南京果粉體驗(yàn)Apple Pay《美人魚》 成一條“咸魚”“天價魚”事件再追蹤18歲藝考男生黃元走紅泰女子曝與周渝民一夜情年輕媽媽感染H7N9致死?秦嶺仿古棧道
大開通拓片
石門頌石刻
文_李勇
摩崖,就是山石上的刻字。這種景象山中常見,名山尤多,秦嶺山脈的摩崖勝跡,尤其值得說一說。
秦嶺,綿延1600公里,西起甘肅,東到河南,貫穿陜西。因秦而得名。橫亙中國中部,一分南北兩方。古來人們在終南隱逸、太白尋仙、華山覽勝,更因?yàn)槟媳苯煌ǎ鞣溟g的險峰要道,于是這座大山留下了眾多的人文勝地。摩崖,則是以浩大的書寫把歷史刻印在秦嶺的山體上。
摩崖一詞由宋代歐陽修提出,字面含義是“磨光崖面”,清代金石學(xué)家馮云鵬在《金石索》中說:“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宋代興起金石學(xué),早期的金石學(xué)家如歐陽修、趙明誠、洪適是最早記錄摩崖石刻的學(xué)者,他們都著迷于摩崖書法的研究,清代發(fā)起的碑學(xué)也是沿著這個方向在發(fā)展。
石刻文字始于秦,秦始皇東巡,刻石頌德,嶧山、泰山、瑯邪、會稽等處都留下了石刻。刻字上石是為了永久的紀(jì)念,紀(jì)德、紀(jì)言、紀(jì)事、紀(jì)功。把銘記寫在文字里,再把文字深深地刻進(jìn)石頭里,希望千秋萬世的流傳。
為了使石刻文字具有更大的規(guī)模,更能垂之久遠(yuǎn),又免去開采和運(yùn)輸?shù)睦щy,人們利用某些山崖較為平整的石壁、石坡、石坪,代替人工開采的碑料,創(chuàng)造了摩崖。這種風(fēng)氣始于漢代,最早的摩崖是秦嶺褒斜道的《開通褒斜道摩崖》,俗稱《大開通》。
據(jù)說更早的是陜西寧強(qiáng)縣境的禹王碑摩崖,原有8字,后遭破壞,僅存兩個半字,字形古怪,不可辨識,相傳為夏禹王所刻,不能確證。
褒斜道位于秦嶺中部,南北走向,北至斜谷,南達(dá)褒谷,故稱褒斜道,全長約470華里,是所有蜀道之中年代最早、長度最長、歷史最悠久的一條。戰(zhàn)國秦惠王時,為了克服秦嶺阻隔,就開始在此修筑棧道。褒斜道最南端是石門隧道,隧道的打通大大縮短了路程,是創(chuàng)造性的偉大工程。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漢中太守鄐君奉詔遣廣漢、蜀、巴三郡刑徒三千六百九十人,用火焚水激法的古老方法,歷時三年打通隧道,永平九年(公元66年)四月乃成。《大開通》就是為紀(jì)念這件事而造。因?yàn)閼?zhàn)爭,石門被不斷修建和破壞。
石門是世界上人工開鑿的第一座隧道,在我國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門的開通和摩崖先例,激發(fā)了過往文人和士民題刻的情懷,此后在隧道東西兩壁及褒河兩岸懸崖上,漢魏以來鑿了大量題詠和記事。僅石門內(nèi)壁就留石刻34件,連同石門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總數(shù)達(dá)104件。石門這些石刻,是珍貴的石頭書,特別是漢魏石刻,屬國內(nèi)珍稀之物。正因如此,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于1961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1969年至1971年,國家因修建石門水庫,將水庫淹沒區(qū)內(nèi)一部分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搬遷至漢中博物館。這些石刻書法作品號稱“石門十三品”,被譽(yù)為“國之瑰寶”。石門十三品中,有漢刻8種,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種,宋刻3種。
鐫刻于公元66年的《大開通》,在中國書法史上意義非凡。它的字體可稱為古隸,是帶有篆書遺意的尚不成熟的隸書。清人方朔《枕經(jīng)金石跋》說:“玩其體勢,意在以篆為隸,亦由篆變隸之日,渾樸蒼勁?!蔽谭骄V也在《兩漢金石記》里說:“此實(shí)未加波法之漢隸也。”
以書法欣賞的眼光來看,《大開通》最大的特點(diǎn)是樸拙。這與字體的不成熟有關(guān),還未出現(xiàn)隸書的裝飾味,字也大大小小,很不統(tǒng)一。書寫者未必像后世書家那樣,追求亂石鋪階的趣味,更像是因陋就簡,勉強(qiáng)而為,類似于孩子書寫的幼稚狀態(tài),本沒什么藝術(shù)自覺,卻暗合了天趣和自然。
歷代對此刻石書法美的推崇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的。清代楊守敬將其論為“神品”,說“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然古秀若石紋然?!弊志拖袷^上天然的紋路,這個評語非常有趣,體現(xiàn)了中國書法對自然趣味的追求。古代書論中的如錐畫沙、如印印泥等對筆法的比喻,行云流水對行氣的比喻,亂石鋪階對章法的比喻,都是這種追求的體現(xiàn)。中國書法論中強(qiáng)調(diào)的古意正是這種審美取向。
石門十三品中,在書法上最著名的要算《石門頌》和《石門銘》了。
《石門頌》,全稱為《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碑》。原刻通高261厘米,寬205厘米,22行,每行30或31字。此刻石是東漢建和二年(148)由漢中太守王升發(fā)起,頌揚(yáng)原司隸校尉楊渙重開石門之功。刻在石門洞內(nèi)西壁上。
《石門頌》字體為隸書,但與隸書通常字體方正、姿態(tài)安靜不同的是,此刻石筆勢縱放、揮灑自如,似有行草書的飛動之勢,被稱為“隸中之草”。
清楊守敬《評碑記》云:“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處出?!鼻宕鷱堊嬉碓u說:“三百年來習(xí)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xué)《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xué)也。”的確,學(xué)隸書之法度,是不可從此入手的。
石門銘拓片局部
《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fù)石門銘》。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509)刻。原刻在石門洞內(nèi)東壁上。高180厘米,寬225厘米,26行,每行約20字。
《石門銘》全文講述了自東漢開鑿石門后,隨著東晉的南遷,褒斜道廢棄不用,石門因而閉塞。正始三年(506),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奏請修復(fù)褒斜道,重開石門,魏廷派遣左校令賈三德率領(lǐng)工徒一萬人,石匠百名,進(jìn)行修復(fù)。工程至永平二年(509)竣工,由梁秦州典簽王遠(yuǎn)寫了這篇歌頌羊、賈二人功績的銘文。近人張祖翼跋此刻云:“文亦舒卷自如,不事雕琢,可稱而美。”
《石門銘》在書法上有很高的價值,在清朝中后期崇碑以來,它一直被視作魏碑中的上品,受到的贊譽(yù)很多,最為精當(dāng)明白的是康有為的評價:“體態(tài)飛逸,不食人間煙火,書中仙品也”。
逸,即灑脫自由,不受羈挽?!妒T銘》極為舒展,筆勢開張,有隸書般的橫向舒展,又有縱向的舒展,打破均衡平穩(wěn),姿態(tài)非常自如,似乎不受俗法約束,有仙風(fēng)道骨。
五代宋初的著名高士陳摶據(jù)說書法出自《石門銘》,形神畢肖。在洛陽龍門石窟有號稱陳摶所書的“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一聯(lián)。其實(shí)這并非陳摶親筆,而是明代人集《石門銘》的字。不過把《石門銘》與高士的比附倒是深得人心,這幅對聯(lián)很符合《石門銘》超凡脫俗的精神氣質(zhì)。
修路以交通南北是自古征服秦嶺的最重要課題,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的李翕。
李翕, 生卒不詳,字伯都,出身于官宦家庭,東漢漢陽郡阿陽(今甘肅靜寧)人。東漢建寧三年(170年),出任武都郡太守。到任以后,他了解到本郡西峽道是通往梁州、益州(今四川)的重要通道。但這里地勢險絕,行走十分不便。為了打通這條險道,李翕與府丞功曹李昊等人商議定策,修筑這條道路。命令屬官仇審修治東坂,李瑾修治西坂。道路修成后,人們作頌刻石,頌其德政,鐫刻了摩崖石碑《西狹頌》。
西峽頌拓片
《西狹頌》位于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下魚竅峽中,崖壁凹進(jìn)幾米深,上凸下凹,既不被日曬,又避免雨淋,所以保存完好。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說它“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猶可保重”。
建寧四年,李翕又主持修建郙閣棧道。建寧五年(172)刻的《郙閣頌》摩崖。就是為紀(jì)念漢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閣棧道而書刻的,全稱《漢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郙閣頌》。
李翕勤政愛民,每到一個地方,政績卓著,萬民稱頌,無論是修建崤山險道,還是建西峽閣和郙閣道路,既是施工難度極大的工程,又是利益民眾的好事,因此贏得了百姓贊嘆。明朝人胡纘宗說“伯都?xì)v三郡,考之澠邑、成郡之碑。乃漢之良吏也。”甘肅武都有李翕祠,又名雪爺廟,歷代香火不衰。
《西狹頌》、《郙閣頌》與《石門頌》、并稱為漢代書法“三頌”。
秦嶺摩崖眾多,不管赫赫有名還是默默無聞,當(dāng)時的實(shí)用價值已經(jīng)失去了,但文獻(xiàn)價值仍存,有的也頗有書法價值。略舉幾例:
官方或地方的文書。如《唐敕賜山田摩崖》,唐武德八年(625)刻,在陜西寧強(qiáng)新礦鄉(xiāng)?!督\(yùn)鹽榷摩崖》,在陜西勉縣金泉鄉(xiāng),南宋紹熙五年刻(1195)刻??坦るS意,雖不甚佳,亦有別趣
有些是記事。如陜西旬陽縣關(guān)口鄉(xiāng)的《唐黃土摩崖》,刻于唐開元十七年(729),初唐書風(fēng),介于歐陽詢和虞世南之間,不知書者名姓。略陽的《新開白水路摩崖》,刻于北宋嘉佑二年(1057),雷簡夫撰文并書,書風(fēng)似顏真卿《顏家廟碑》。雷簡夫曾推薦“三蘇”父子,對蘇氏父子有知遇之恩,在當(dāng)時有書名。
郙閣頌拓片局部
有些是游記題刻。如《韋行規(guī)等游記摩崖》,刻于唐開成二年(837),楷書字形寬扁,倒有些隸書趣味,在陜西略陽縣靈崖寺。《張百藥等游記摩崖》是北宋熙寧八年(1075)所刻,也在靈崖寺。
摩崖之風(fēng)始于漢代,此后歷代不絕。當(dāng)代摩崖之風(fēng)仍然盛行,成為打造旅游景觀的手段。但總體來說,摩崖以古為貴,摩崖的書法美有相當(dāng)一部分就來自于經(jīng)年風(fēng)雨剝蝕的造化之功。有人說,山是大地的脊梁,摩崖是寫在大地的脊梁上的大書。登山訪石,閱讀摩崖,是在模糊漫漶的字跡中,尋找與自然輝映的美感,傾聽其中古老的聲音。
原標(biāo)題:秦嶺摩崖的書法藝術(shù)賞析
原文鏈接:http://collection.sina.com.cn/jczs/20140327/1459147426.shtml
稿源:新浪收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