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疆草原面積居全國第二,但新疆牧業發展水平與資源稟賦極不相稱:2007年,我國畜牧業占農業比重為34%,而新疆僅為21.8%,新疆肉類總產量只占全國總產量的2%;同年度,新疆全區農民人均收入3187元,而牧民人均收入僅2280元。更讓人憂慮的是,新疆牧業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有 80%的天然草場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50%嚴重退化,荒漠化土地面積逐年增加。
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日前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決定:對畜牧業進行結構性的生產方式大轉型。措施之一是將農牧分隔變為農牧結合。以前,以天山為界,南部為農區,北部為牧區,而南部農區又基本以棉花為主導,人們曾戲稱“新疆的農業都姓棉,都叫花”,棉稈不能作為牛羊的飼草,阻礙了農區畜牧業的發展。從現在起,政府決定用5年時間,將棉花種植面積由目前的2700萬畝降到2000萬畝以內,將轉移出來的土地,用來種植飼草和秸稈型農作物。
針對北疆牧區的過牧現象,自治區決定通過輪牧禁牧休牧和建設高標準飼草基地的辦法解決。具體做法是在山區草場輕度放牧,在荒漠草場嚴禁放牧,畜群生活的主要空間在高標準飼草基地里。自治區決定今后每年投入5000萬元,在具備水源的牧區建立溝渠、噴灌等水利支撐體系。目前,3000萬畝高標準飼草料基地建設已在全區推開。
針對轉場帶來的弊端,自治區的解決之策是在牧區集中修建專門的轉場道路,全面實行機械化轉場。過去轉場要十多天甚至一個多月;現在一戶牧民連同全部家當,一輛汽車幾個小時就全部解決了。牧民不受苦,牲畜不掉膘,既省時又增效。與此相配套,通過牧草改良,增加冬季貯草量,把全年放牧改為暖季天然草場放牧、冷季半年人工草料舍飼,從根本上解決了夏季放牧增膘、冬季轉場掉膘的問題,同時也保護了草場資源。
有關部門預測,到2015年末,新疆主要畜產品產量將翻一番!更重要的是,屆時,全區超過半數的牧民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定居——他們的教育、衛生、文化生活都將發生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