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寇俊山王永岬
2001年7月17日09:27
我省通過16年的牧區草場長期有償分戶承包責任制的逐步落實和以“四配套”為主的草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加大,絕大多數牧民昔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即將成為歷史,牧區已進入高效畜牧業發展的新階段。
我省牧區從1984年開始實行草畜雙承包生產責任制。經過發展與完善,以“一包四定五統一”的草場有償分戶承包經營生產責任制,做為全省牧區的一項制度穩定下來。草場承包給牧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牧民改變了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實現了定居。長期以來草原無主,牧民無權,放牧無界,使用無償,破壞無責的現狀徹底得到改觀。目前,全省已有90.22%的四季草場落實了使用權,承包草場面積4.28億畝,有6.9萬戶牧民領取了《草原使用證》。10萬余戶牧戶中有8.7萬戶實現了定居,占牧戶總數的80.24%。
為了把草原承包這一涉及千家萬戶牧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做好,全省各地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青海省草原承包辦法》、《青海省草原承包檢查驗收辦法》等一整套較完整的工作規范和操作規程。各級政府層層成立了領導小組,使草場承包工作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地實施,從而確保了全省草原承包的順利進行。
草場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歸戶,使牧民成了具體負責保護草原的主人,也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生產積極性。近年來,全省牧民自籌用于草原基礎建設的資金達5億多元。定居戶比例從改革開放初的27%上升到去年的80.24%。青南牧區“溫飽工程”,以每年6000戶的建設速度發展。截至去年底,已建成配套戶34644戶,占青南牧區總牧戶的52.3%。環湖牧區在“四配套”的基礎上基本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在內的多項綜合配套。全省畜牧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去年草食畜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比草原承包經營前提高了9.4、13.8、14.7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翻了兩番多。
稿源:
【青海日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