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農村學校從教小學語文教學多年,讓我感到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現在我們農村學校也裝上農村遠程教育資源,教師開始運用資源和多媒體的介入,使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了很多,可是熱熱鬧鬧的一堂,其實實效卻不高。語文課標指出:“語文最本質的屬性是工具性,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著這樣的理念,立足語文的原點,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們應該做減法,抓住語文的精髓和關鍵,努力務語文之本。那么如何進行簡約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呢?
一、讀懂文本,深悟感受。
不少教師為了讓課堂活躍起來,課堂上用一些表面活躍的形式掩蓋了教學的真相,讓一些眼花繚亂的“非語文現象”填充了課堂,延伸、發展的過度發揮,讓學生如墜云霧中。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第一次試教時利用多媒體出示了大量的圖片介紹桂林的山水,學生當時看的入迷說得很熱鬧,但是對文本的理解卻沒有多少幫助。第二次試上時我做了調整: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師說過:理解文本要通過多讀,從讀中去感受去理解。所以依據課文后面的問題,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來讀,感受出桂林山、水的美,接著深刻領悟課文中所運用的排比句的作用,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喜愛之情。如此的課堂教學設計,將語文的文字和情感一起釋放,還語文的原汁原味。我們在語文課中師生應該關注對文本的讀,這樣才能體現出語文課的有效性。
二、注重課堂訓練方式,促進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沒什么興趣。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很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在無意識下主動、積極地接受語文知識。比如我在教學一年級《雨點》這首詩歌時,分別寫了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動態。多媒體形象地展示了可愛的小雨點四種動態變化,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眼球。在學完課文后,我還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象雨點還會落在什么地方,會是什么樣子的。有的學生說:“雨點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跳舞。”有的學生說:“雨點落在泥土里,和泥土玩捉迷藏。”由于文本通過多媒體演示已經形象的印入了學生的腦海,因此學生們迸發出的想象豐富多彩,令人興奮不已。當然多媒體的運用要講求實際效果,不能只是簡單演示,走過場。這只能適得其反。例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興趣溝起來。開端引趣的方式“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時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的趣味性。
三、提高自我素養,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冷靜的觀望我們的不少公開課、展示課,有一種強烈的模式化傾向。大多都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交流討論,指導朗讀。“木難成林”,僵化的教學模式使我們的語文課堂走進了死胡同。所以我們的老師應該有一種自我超越和創新的意識,敢于打破這種模式,跳出來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從不同的教學方法入手,自主學習、情景教學、探究學習都可以運用,文眼、題眼、表達方式都可以成為我們課堂教學設計的切入點,大膽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百花齊放。
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很多,不是幾句話能夠涵蓋的。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只要我們目中有學生,心中有方法,教學有藝術,相信我們一定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