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研究
成果結項報告書
課題名稱 綜合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類 別 小 學 語 文 (省級)
課題負責人 肖 海 泉 肖 建 兵
承擔單位(蓋章) 吉安縣鳳凰小學(紫江希望小學)
填表日期 2008 年6月
鑒定時間
組織鑒定單位(蓋章)
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研究與實驗
基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制
填 表 說 明
1.本表請用鋼筆認真如實填寫(可以打印填表),書寫要清晰、工整。
2.本表須填寫一式3份,其中一份原件,2份復印件。復印請用A4復印紙,于左側裝訂成冊。
3.填寫中如欄目篇幅不夠,可自行加頁。
一、研究報告
1.立項時間、研究的主要內容、方法及實施情況
2.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自我評價
一.立項時間:2004年4月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條途徑和三個方面:
(一)我們在語文課中實施綜合性學習時主要通過三條途徑——
(1)、通過語文課堂滲透綜合性學習
(2)、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開展綜合性學習
(3)、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外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
(1)、通過語文課堂滲透綜合性學習。在語文課中滲透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是指運用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綜合性學習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新,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表演、游戲、競賽中。如學習了《陶罐和鐵罐的故事》,讓學生續寫故事,編繪連環畫;課前搜集、課中訓練、課后延伸拓展,不僅使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綜合發展,也打破了學科界限,體現了學科間的滲透,豐富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2)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開展綜合性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是指在面向全體學生的語文活動課中進行以綜合性學習為主題的教學和活動。比如教學《走進信息世界》,各種主題的辯論會、新聞發布會、演講等等。在選擇綜合性學習的專題內容時,我們認為應該遵循以下選材的原則:趣味性——應選擇對學生而言較為新穎有趣的題材。通俗性——應選擇學生能夠懂得和理解的題材。教育性——應考慮到兒童的年齡層次和他們可能受到的非正面的影響,盡量選擇有益于他們健康成長的教育內容。
(3)、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外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外活動是指對興趣小組和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的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課外活動。如“讓我們逛逛超市”,讓孩子找找超市里的錯別字,調查各個超市相同商品的不同價格等。
(二)我們在語文課中實施綜合性學習時主要強調了三個方面:
(1)、強調了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過程的要素。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學生提供查找資料的途徑;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創設學生樂于學習的學習情境并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還是學生的幫手和朋友——尊重學生、平等待人,不以權威自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的幾個要素是:激勵,機會和指導。
(2)、強調選擇適合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內容。
在語文課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不能加重學生的負擔。我們認為:
現有語文教材
其他學科 (共同構成)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內容
生活實踐
第一,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來選擇。教材中有豐富的綜合性學習的因素,通過深入分析教材,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加強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能力培養,是在語文課中實施綜合性學習的最佳方式。如,學習《一個小村莊的變化》,組織學生開展題為“我們與周圍環境”的調查,了解周圍環境遭到破壞情況和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況,組織學生交流匯報調查的過程和結果,并以簡單的調查報告、辦小報、寫宣傳標語等形式展示調查結果。
第二,挖掘其他課程資源,找到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最佳結合點。比如,學習了《趙州橋》一課,結合美術教材中的《家鄉的橋》、《我為祖國建大橋》,自然教材中的《橋》等學科內容,確立“我心中的橋”這個探究主題,學生通過閱讀、畫畫、手工、參觀、上網搜索等了解橋的歷史與結構特點,明白各種橋的力學原理,這樣學習活動涉及到自然歷史數學美術文學等諸多領域,學生的綜合素養就能得到較大提高。
第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來選擇。這些內容包括: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比如根據農村的特點,開展以“收集民間故事” 、“探究鄉村習俗” 、“農村的新變化”等為主體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
(3)、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體現語文的本色。在培養學生的實際綜運用能力的同時,要始終體現語文學科特點。
研究的主要 方法
(1)、課題組成員在負責人的指導下,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全方位地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的改革實驗。
(2)、課題組每星期進行一次匯報交流,讓實驗教師談實驗收獲與困惑,使實驗教師的實驗方向更加明確。
(3)、組織教師利用教研活動、業務學習等時間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類型、形式、設計思路、教學方法等進行學習研討,使教師進一步增強了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準確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4)、在課題實驗的過程中,以課堂為主渠道,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肖建兵、裴桂英、尹菽萍等實驗教師為實驗課題上出較高水平的實驗觀摩課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素材。裴桂英、尹菽萍老師所執教的《遨游成語王國》、《梅花魂》拍成錄像課。本人執教《海豚救人》獲吉安市教導主任優質課評比二等獎。本人執教的《陶罐和鐵罐》獲得吉安縣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三、研究的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為04年課題立項前,這一階段是預研究和課題立項的準備工作階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在小學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的歷史和國內外的研究狀況,作一些調查研究,建立課題實驗設想并撰寫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等。
第二階段為04年4月課題立項至05年1月,這一階段是初步探索階段。主要的工作包括組建研究組織,進行教師培訓,各實驗教師擬訂各自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前檢測和開展初步實驗工作。
第三階段為05年2月至07年12月,這一階段是深入探索階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定期開展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如實驗教師的培訓、觀摩研討課、論文和優質課競賽和其他的研究交流活動等。本階段定期進行形成性檢測和階段性小結,以及資料收集和成果總結工作。
第四階段為2008年1月至今,這一階段為總結思考階段。主要的工作包括進行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結集等課題結題的準備工作,以及著手后續研究方案和計劃。
四.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自我評價
(一)通過研究,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主要體現在:
1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意識普遍增強,能更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普遍增強,學習能力顯著提高。
(二)通過研究,提高了實驗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這主要體現在:
1教師的創造意識普遍增強,他們掌握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2使實驗教師學會了課題研究的方法,獲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三)通過研究,使學校形成了辦學特色。本課題研究與學校的其余課題,共同構建了“科研興校”的良好學術氛圍。學校2008年被評為市縣校本研修先進單位。
(四)通過研究,取得了寶貴的課題實驗的組織管理經驗。
五、結果分析與結論
(一)在小學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我們認為:“綜合性學習”要重探究,重應用。培養學生對世界事物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到實際生活中馬上能用,獲得了鍛煉的機會,也能夠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隨著學生的發展,語文的實際應用能力的范圍越來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越來越強。課內學到的東西不再是單薄虛擬的,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各種語言材料在實踐中顯得越來越豐滿,學習時的應用意識以及“學”和“用”之間的聯系、反應越來越強。
(二)我們認為:在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應該重過程,重參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一般不是指向某種知識和能力的達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學習的活動及其要求,主要指向“過程”。其實,關注過程就是關注隱性目標,關注長遠目標。關注過程,就應該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人人主動積極地投身其中,善于與他人合作,這是綜合性學習的保證。
(三)在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我們認為要重方法,重體驗。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方法,有利于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在“綜合性學習”中,要學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種知識和能力的整合,課內外學習的結合,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
結論:在小學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實踐中,我們是通過在語文課堂中開展綜合性學習、開設語文綜合性專題活動課和開展課外活動等三條途徑來實施的。
通過抓住在小學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的主要因素,選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內容等進行教學,課題研究的開展達到了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預期目的,課題研究的開展還培育了一支善于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師隊伍。同時,課題研究的開展加深了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認識,解決了一些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問題。
二、主要研究人員
姓 名
性
別
年
齡
文化
程度
專 業
職務
職稱
工作單位
在項目中承擔的工作
肖海泉
男
52
中師
文史
校長
小高
吉安縣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負責人,理論指導和組織協調
肖建兵
男
32
大專
財會
副校長
小高
吉安縣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具體業務指導并實施
龔曉霞
女
48
大專
文史
教研員
吉安縣教研室
具體業務指導并實施
裴桂英
女
32
大專
中文
小一
吉安縣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實施
朱東馳
女
38
大專
中文
小一
吉安縣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實施
尹菽萍
女
41
大專
中文
小高
吉安縣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實施
胡先福
男
53
中師
文史
小高
吉安縣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實施
李皇德
女
48
中師
普師
小一
吉安縣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實施
鐘傳瑯
男
50
中師
普師
小高
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實施
馮嫽
女
39
大專
中文
小一
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實施
劉黛娣
女
46
中師
文史
教研組長小高
鳳凰鎮紫江希望小學
實施
三、研究成果
(一)反應課題進展情況的資料
1.年度進展報告:共 5 份。約 15000 字。
2.調研報告、采訪、咨詢記錄:共 5 份。約 12000 字。
3.問卷:發出 40 份,回收 40 份。
4.課題研討會: 5 次,參加人數共約 80 人,有記錄否 有 。
(二)學術和實踐活動
1.論文:正式發表 7 篇,約 20000 字,非正式發表 篇,約 字。
2.著作、教材:正式出版 部,約 字;書稿 部,其中已落實出版的 部,約 字;未落實出版、已經專家評審的 部,約 字;未經專家評審的 10 部,約 200000 字。
3.錄音帶: 5 盒,約 200 分鐘;其中已編輯過,可供交流推廣的 1 盒,
約 40 分鐘。
4. 錄像帶: 6 盒,約 240 分鐘;其中已編輯過,可供交流推廣的 1 盒,
約 40 分鐘。
5.改革方案: 3 份,約 6000 字。
6.軟件: 3 種。
(三)隊伍訓練的成果
1.課題組成員 10 人,課題研究期間人均年投入研究 30 天。
2.結合課題內容舉行的專題報告(一天以內的) 10 次,參加人數約10 人。
3.結合課題內容舉辦的培訓班(一天以內的) 10 次,參加人數約 10 人。
(四)課題有關改革最終受益層面的實驗推廣規模
實驗班數 10 個,學生人數約 450 人。
(五)效益情況
1.反映改革前后效益對比的數據
(1)提高了教學的質量。教學成績由改革前的全縣中游提高到全縣前列。
(2)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意識普遍增強,能更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普遍增強,學習能力顯著提高。2008年在全縣現場作文賽中獲團體總分第一。多數學生獲個人獎。
(3)提高了實驗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論文獲獎數量增多,獲獎等級提高。
(4)學校形成了辦學特色學校,2008年被評為市縣“校本研修先進單位”。
2.反映經濟效益的數據
(1)2007年學校獲“吉安縣校本研修先進單位”,2008年獲“市校本研修先進單位”。語文教研組獲“縣優秀教研組”。
(2)2006年,吉安縣中路二片課題研討會在我校成功召開,及時推廣了該課題的研究經驗和成果。
(3)教師論文、案例、優質課競賽30多人次。打造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
(4)在2005年全市的農村課改大檢查中,縣推薦我校為受檢學校,在全市的調研報告中通報表揚了我校,肯定了課題研究成果。
(六)社會反映
1.有關本課題獲得報刊評價文章 2 篇。
2.兄弟單位交流情況:信函 5 封,來訪 約80 人次。
3.已經獲獎情況(具體填寫):
(1)論文發表:
作者姓名
論 文
刊 物
肖建兵
《設計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吉安教育》2005第一期
肖建兵
《樂學與真學齊飛》
《吉安教育》2005第二期
肖建兵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吉安教育》2005第六期
肖建兵
《小學語文“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實驗》
〈〈吉安教育〉〉2005遠教專刊
肖建兵
《〈雨點兒〉教學設計與反思》
〈〈吉安教育〉〉2006年第二期
肖建兵
多篇論文
縣刊〈〈廬陵教研〉〉
裴桂英
《加強綜合性學習,提高語文能力》
縣刊〈〈廬陵教研〉〉2006第1期
馮嫽
《讓語文教學充滿激情》
縣刊〈〈廬陵教研〉〉2007第1期
(2)論文獲獎:(具體見獲獎證書)
級別姓名
省級篇數
市級篇數
縣級篇數
合計
肖建兵
4
2
5
11
裴桂英
2
2
朱東馳
1
2
1
4
李皇德
1
1
2
4
馮嫽
1
1
2
合計
7
5
11
23
(3)優質課與課件制作賽:
姓 名
課 題
等 次
肖建兵
《海豚救人》
市二等獎
肖建兵
《陶罐和鐵罐》
縣一等獎
肖建兵
《梅花魂》課件
市三等獎
裴桂英
縣教師基本功
縣三等獎
裴桂英
《學會看病》
鎮一等獎
朱東馳
《花鐘》
鎮二等獎
尹淑萍
《學弈》
鎮三等獎
(4)榮譽稱號:
姓 名
榮 譽 稱 號
肖海泉
縣優秀校長 鎮優秀共產黨員
肖建兵
市學科帶頭人 縣科研標兵 縣教學能手 縣校本研修先進個人 校級名師
裴桂英
縣百佳教師 校級名師
馮嫽
縣優秀班主任
學校
2007年吉安縣校本研修先進單位 市校本研修先進單位
語文教研組
2007年縣優秀教研組
四、鑒定小組人員名單
姓 名
性別
年齡
職務(職稱)
專 業
承擔的工作
五、鑒定結論
鑒定小組負責人:
年 月 日
六、省課題研究與實驗基地辦公室意見
負責人: (公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