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數學特級教師邱學華,探索嘗試教學法多年,他對數學教育有什么獨到的看法呢?今天小編向您推薦他的十七條語錄,這可濃縮了他的教育智慧呢。
快來看看,有沒有讓你感到備受啟發的那句話?
1.請不要告訴他,讓他試一試
遇到一些問題,教師先不講,讓學生先練,讓學生先試一試。學生可能會遇到困難,之后就會產生一系列主動行為。
2.小學數學特征:“一姓小”、“二姓數”
“小”,就是指小學生,適合年齡在6歲到12歲的孩子學習。每一個數學概念都有學習的最佳年齡段,不能逾越。同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小學數學的難度已經很大了,沒有必要再加碼、滲透。
“數”,就是數學課學數學。現在數學教學中有“去數學化”的傾向,數學課上大談情境導入、數學文化、數學史等。評論一堂課的優劣,只問教師是否創設了情景、學生是否自主探究、用了多媒體沒有,至于數學內容反倒可有可無了,有點舍本逐末。
3.計算要過關,必須抓口算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任何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最終都能劃歸為百以內數的基本口算,因此計算要過關,必須抓口算。筆算的熟練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熟練程度所制約。因而必須加強基本口算的訓練,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
4.在算法多樣化基礎上選擇最優化
算法多樣化是要求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策略思考問題,尋求多種算法,這可以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但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掌握分寸,不是算法越多越好,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選擇最簡便、最合理的算法。
5.馬馬虎虎做十道題,不如認認真真做一道題
不要追求練習的數量,而要講究練習的質量。馬馬虎虎做十道題,表面上看起來題目做得不少,可是會養成學生馬虎潦草、不負責任、弄虛作假的壞習慣,得不償失。學生家庭作業雖多,質量并不高,學習習慣卻搞壞了,這不是明證嗎?
6.課堂作業做到“四當堂”
當堂完成,要求教師留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能夠當堂完成,不拖到課后;當堂校對,使學生當堂就知道哪里做對了、哪里做錯了,也就是做到“效果回授”;當堂訂正,當堂發現錯誤后,立即訂正錯誤,采用小組互批、互教的辦法,這種糾錯辦法效果好。做到上面三個“當堂”,也就能做到當堂解決,做到“堂堂清”。
7.學生不是聽會的,而是練會的
當教師必須懂得一條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只有親自做過題目以后,才真正懂了。這反映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要盡量少講,把時間留給學生多練,做到學生在練中學,教師在練中講。一般教師講話控制在10分鐘,留30分鐘給學生練習和活動。當然,一堂沒有練習的數學課不能算是好課。
8.準備練習很重要,為新舊知識鋪路架橋
新課教學前先做準備練習,再引到新課。這種準備練習,能夠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
上海的顧泠沅先生到美國介紹這種做法,美國人大為驚奇,連說“現在才知道中國學生數學成績為什么這么好,原來有這個法寶”。我們有這么好的法寶,千萬不能丟。一定要把準備練習設計好,讓學生從準備練習自然過渡到新課,減少學生學習新課的困難。
9.當堂檢測不能少,都考一百下課了
每堂課最后留10分鐘進行當堂檢查,也叫達標檢測。按照這堂課的學習目標,編制一張“小測驗”,每道題都有分值,合起來是100分,也可增加一道加分題20分。
檢測后,可在小組內互批,然后交還本人訂正,訂正后再交小組長審查,小組長要保證全組同學都考一百分。學生在當堂就能知道自己的學習效果,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對轉化差生有利。
10.備課、備課,主要備練習設計
一般一堂課有五個層次的練習:基本訓練題、準備題、嘗試題、延伸嘗試練習題、當堂檢測題等。這五個層次練習,教學要求有所不同,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精心設計。
練習設計的原則有針對性、層次性、思考性、趣味性等。特別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導入新課要注意“以舊引新”,當堂檢測時要注意“引新帶舊”。練習設計好了,就能基本確定一堂課的框架。
11.遇到后進生怎么辦?千方百計表揚他
后進生不僅在知識上差,更重要的在于心理上差,差就差在缺乏自信心。因而差生最需要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和贊揚。教師要善于發現差生身上的閃光點,千方百計地去表揚他,使他樹立自信心,哪怕教師用友善的、贊許的眼光看他一眼也是好的。
12.課外補習不見效,關鍵還在課內解決
知識上的缺漏,過去是靠課外補課,實踐結果并不見效。
最好的辦法是在課內解決。我主張“三靠”:一靠課本,二靠同學,三靠自己在課內解決。首先要使學生逐漸學會自學課本,這是根本的措施。其次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課堂作業要在小組內互批、互幫,立即訂正,特別是當堂檢測,也要做到互批、互幫。在同學幫助下自己訂正后做到全對,每堂課的知識都能做到清了。
13.從嘗試著手,從練習開始
這是嘗試課堂教學的開端,正是嘗試教學的巧妙之處。從嘗試著手,就是用嘗試題引路,從疑問開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疑問就像一盞引路的燈,引導學生采用各種學習策略,自己去解決問題。
14.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教學有法,是指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承認存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無定法,是指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教學方法,不能機械搬用。在“有法”的前提下,再提出“無定法”,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照搬照套,不能誤釋為“不要方法”。
15.對學生要“兩嚴格,兩發展”
“兩嚴格”代表東方教育的特征,“兩發展”代表西方教育的特征。即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又要發展個性、發展特長。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增知識、養成習慣的關鍵時刻,應該嚴格要求、嚴格訓練。當然,培養的人才不能千人一面,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因而需要發展個性、發展特長。
16.一課三問:今天學什么?已經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一堂課開始,就問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
首先問:“今天學什么?”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不要兜圈子。其次問:“已經學會了什么?”要求學生自學課本后回答這個問題。最后問:“還有什么問題?”已經學會了什么,不需要教師講,讓學生自學課本自己解決;還有什么疑問要解決,才需要教師“解惑”,這樣教師就能講在刀刃上,講到點子上。當然困惑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先討論,然后教師指點迷津。
17.少發空論,多做實驗研究
為了研究口算與筆算的相關問題,我在全國39所學校的158個班級,7134名學生進行調查測驗,統計分析;為了編制我國第一套口算量表,在16個省、市、自治區130多所學校,有72000多人次(學生)參加調查測驗和實驗研究;為了研究要不要背20以內進位加法口訣,我在相隔30年前后做了兩次實驗。
當然寫一篇文章發表議論比較方便,做調查研究和實驗研究比較復雜、麻煩。我們要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的結論必須經過實踐檢驗。
(中國民族教育雜志 張瀅 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中心實習編輯 方藝芬 綜合整理,感謝邱學華老師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