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在前時的路上,我們正處于由課改初期的亢奮到向語文本體回歸的調整期。我們這次觀摩活動取得了一些進步,表現在:
1、上課老師的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本意識、訓練意識有所加強。
2、非語文、泛語文的問題有了很大的改觀。
3、老師們認真鉆研教材,注重挖掘語言訓練點。有些老師,在教學設計上有新意,有突破。
4、老師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努力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讀中感悟,注重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特別令人高興的是,上課的所有老師,朗讀語言、板書的基本功比較扎實,可以說,每個老師的板書都是又規范又漂亮。給學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是,我們的教學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有老問題,有新問題。有些問題是帶有傾向性的,是比較嚴重的。例如:
1、有的課目標的階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問題同時存在。像有的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年級的閱讀教學向高年級靠。低年級向中年級靠,中年級向高年級靠。像中高年級的字詞教學與低年級的區別不大。
2、一些老師找不準教學的起點,往往在理解內容上低估我們的學生,頻繁提問學生已經知道的,已經懂得的,已經理解的問題。這樣的現象比較普遍,浪費了學生不少的寶貴時間,我們深入上這樣的課的學生感到痛惜。
3、有的老師,或者說相當多的老師過于強勢,教學霸權的存在也比較普遍。教師強勢,學生必然弱勢。牽引,挖個坑,讓學生往里跳,引著學生來搭后半截的話,這種情況比較多,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出現在相當多的課上。其嚴重性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思維的創造性。教師越強勢,學生越沒有學習的空間和思維的空間。這樣做,扼殺了學生個性化的思考,創新的思維,也就扼殺了祖國的未來。
4、依綱扣本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一些課上,或者說相當多的課上,利用相關資源,又顯得不夠。有效地穿插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拓展的閱讀比較少見。應當在讀好課文的前提下,讓我們的學生盡可能地多讀一點,多接觸一點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5、從讀學寫,讀寫結合,在中高年級的教學中,從意識到實施,還做得很不夠。運用語言的訓練有待大大加強。
6、關注學生,比較多的課停留在口號上。目中無人,也就是目中沒有學生,走教案的情況還普遍地存在。因此,我們難見到課堂上有精彩的生成。沒有問題,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及時生成的課,其實效性大打折扣。沒有充分自學的課,沒有必要的合作學習的課,既不經濟也少有實效。剛才看了香港老師的課,我們會受到一些啟發。
7、我們還沒有完全走出內容分析的套路。我們看得出老師是想努力掙脫內容分析的桎梏。但是,課走著走著,又回到了、又落入了內容分析的圈套里。我們老師的提問有許多不是從學生中來,不是從學生質疑問難中來,問題缺少整合。細碎的問題,頻繁的回答,往往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勞而少功。我以為,逐段分析死,整合處理活。
8、我們的朗讀指導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也要注意警惕那種純技術性的,強調讀出一詞一句的輕重快慢的指導。我們比較提倡的是,根據課文情感的起伏變化的調子來讀出自己的感情。
9、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有模式化的傾向。不同年段,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類型的課文,比如說,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或者其他的課型,完全應當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從文章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樣的教學思想還沒有深深地扎根。
10、字詞教學有所重視,因為我們在長春會議上強調了這個問題,這一次有些改觀。但是,字詞教學的年段性、階段性還不夠明確。有的在教學中,處理得不是很得當。比如中斷教學的思路來進行識字寫字,這恐怕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的字詞訓練還不夠落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總之,成績我們要充分地肯定,對存在的問題,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要發揚成績,下大力氣來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有決心盡快地走過調整期,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繼續走在正確、健康、高效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