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搖籃》是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是一篇充滿童趣的兒童詩。作者以兒童的視角,對“原始森林是我們祖先的搖籃”充滿了好奇,想象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質樸、自由的生活場景,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詩歌共有4個小節。第1小節由爺爺的話“那原始森林是我們祖先的搖籃”引出“我”的好奇,寫出了原始森林廣闊無邊、綠蔭蔽日的特點。2、3小節是“我”展開的充滿童趣的想象,寫出了摘野果、掏鵲蛋、捉紅蜻蜓、采野薔薇、逗小松鼠、逮綠蟈蟈等豐富多樣的生活場景,把我們的思緒一下子帶到了遙遠而神秘的遠古時代,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先質樸、自由的生活,感受到了“我”的天真與好奇。第4小節,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又把“我”的思緒帶回了現實,并對祖先的搖籃發出由衷的感嘆,與課文開頭相呼應。課文中四個疑問句盡顯兒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個性,三個感嘆句又體現了兒童發自內心的贊嘆之情。
課文的插圖,讓整個畫面充滿生命的綠色,生機盎然。插圖中連綿的群山,參天的大樹,機靈的松鼠,可愛的小兔,鮮艷的薔薇,鮮嫩的蘑菇,還有樹上停歇的鳥雀,與課文描述的事物基本對應,營造了優美而充滿情趣的意境,為學生識字學詞、朗讀積累、展開想象提供了幫助。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天真好奇,富于想象,特別是對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和環境有著濃厚的興趣,文中所描繪的遠古時代,祖先們如詩如畫的田園生活是多么吸引孩子們啊!摘野果,掏鵲蛋,捉紅蜻蜓,逮綠蟈蟈,采野薔薇,逗小松鼠……這些孩子們從未經歷過的生活一定會引起他們的無限遐想。
教學目標:
1.認識“祖、掏”等7個生字,會寫“祖、啊”等9個字,會寫“祖先、原始”等10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讀好第2、3小節中的問句。
3.能展開想象,仿照第2、3小節說出人們還會在祖先的搖籃里做些什么。
4.能認讀含有“摘、采”等動詞的詞語,并體會動詞的恰當使用。
教學重點:
1.正確識字、寫字。
2.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
教學難點:
能認讀含有“摘、采”等動詞的詞語,并體會動詞的恰當使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圖片:一組搖籃。藤編——木質——鐵質)這些是什么?最初的搖籃是用藤或竹子制成,所以“籃”字是竹字頭(邊說邊板書“搖籃”)躺在搖籃里是什么感覺?(舒服,溫暖)
2.板書“祖先”,知道什么是“祖先”嗎?
教師介紹:咱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可要再往前推算六十萬年。(課件出示圖片)我們遠古時代的祖先,和猿猴差不多,手腳不分地攀爬和奔跑。經過千千萬萬年的演變,我們的祖先開始直立行走,這時騰出來的雙手就可以做很多靈巧的事情了,他們學會了鉆木取火、狩獵捕魚、結繩記事……由此,人類開始逐漸進入文明時代。
3.識記“祖”。通過熟字“祝、福、神”找到規律,示字旁的字大多與祭祖敬神活動有關。
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讀詞句
1.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看看課后雙橫線里的生字哪些你已經認識,還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生字,正音。
3.師檢查認讀。
(1)出示第一組詞語
讀詞正音。注意詞兒連讀,并注意停頓。
(2)出示第二組詞語
讀詞正音。注意詞兒連讀,并注意停頓。
(課件出示薔薇圖片)薔薇是一種植物,“薔”和“薇”這兩個字都是草字頭。
4.再讀詩歌,要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三、學習詩歌第1小節,朗讀想象
1.默讀第1小節,想想祖先的搖籃是什么?又是什么樣的?
學生交流: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搖籃
2.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濃綠”“一望無邊”“遮”想象原始森林的樣子,體會“大”和“美”的特點。
相機學習詞語“一望無邊”。
教師引導:除了天空、森林是一望無邊的,還有什么也是一望無邊的?相機識記“望”字。
課件出示“望”的演變: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
甲骨文中指人站在土堆上,仰著頭眺望遠方的樣子。金文又增加了“月”,表示遠眺的對象是月亮,后來就慢慢演變成現在的樣子。
3.課件播放原始森林的視頻,印證學生的想象。
4.教師引導:看到這樣的搖籃你想說什么?引導學生由衷地發出感嘆,指導讀好第1節。
四、學習詩歌2、3小節,朗讀想象
(一)學習詩歌第2小節,朗讀想象
1.教師引導:這么大、這么美的搖籃,我們的祖先在這里生活,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境?聽了爺爺的話,“我”是這樣想的——
(課件播放小朋友朗讀2、3節的錄音)
2.啊,原來“我”是這樣想象的呀!我們的祖先在搖籃里做了些什么?默讀第2小節,用“
3.學生交流,教師分步貼詞語卡片
重點指導“掏鵲蛋”:
(1)借助字典理解“掏”的準確意思,體會用詞的準確。
(2)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表演自己爬上大樹掏鵲蛋,感受掏鵲蛋的快樂。(課件出示大樹杈上的鳥窩)
4.教師指導朗讀:(指著黑板上的板書)在這個大搖籃里,祖先的收獲真是滿滿的呀!連起來讀一讀。
5.再讀第2小節,你從哪里知道這都是“我”的想象?
預設1:學生抓住“我想——”看出這是“我”的想象。
預設2:抓住“可曾”和“?”看出是“我”的想象。
6.教師指導朗讀:“我”對祖先的生活場景充滿了好奇,腦海里都是小問號,是多么想知道啊!誰來讀出自己的感受?
多種形式朗讀,讀中評價。
(二)仿照詩歌第2小節,拓展想象
1.教師創設情境:咱們也來想象一下,我們的祖先在這個搖籃里還會去哪兒?還會做些什么?
2.學生交流。
3.同桌小伙伴仿照第2小節,想象創編。
過渡:這里真的是我們祖先幸福生活的搖籃啊!孩子們在這搖籃里生活得也格外開心!
(三)學習詩歌第3小節,朗讀想象
1.自由讀第3小節,小組同學交流:你覺得哪件事最有意思?
2.學生交流,想象畫面。
相機學習“逗”,想象“逗小松鼠”的畫面,感受小松鼠的可愛。
相機比較“捉紅蜻蜓”“逮綠蟈蟈”動作的不同,感受用詞的準確。教師點撥:“捉”和“逮”都用到了手,為什么一個是提手旁,一個是走之兒呢?學生交流,體會“逮”是要邊跑邊捉,所以是走之兒。
3.教師指導朗讀:孩子們在搖籃里的生活也是這么快樂呀!把他們的快樂讀出來吧!
4.小組交流,合作創編。在祖先的搖籃里,孩子們還會做什么?
5.教師小結,結合板書歸納:讀了課文,我們想象到了祖先們在搖籃里做了這么多事情,生活過得多么幸福快樂啊!讓我們和著音樂,把這幸福快樂的感受讀出來吧!
配樂齊讀2、3小節。
四、發現規律,指導書寫
(一)發現規律
課件出示田字格“望、藍、賽”3個字。仔細觀察,你發現這3個字結構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言,教師梳理。都是上下結構,其中“藍、賽”有上中下三個部分組成,中間部分要窄于上下部分,寫得要緊湊。
(二)重點指導
“望”注意“亡”和“月”的穿插關系。“亡”第三筆要改成豎提。“王”居中寫在田字格的下半格。
“藍”字“艸”稍扁,最后一筆“一”要寫得最長。
“賽”字“宀”要把中間部分罩住,中間部分的三橫要均勻,撇捺要舒展,“貝”字正好嵌在撇捺下面。
(三)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四)學生先描后寫,教師巡視指導間架結構和關鍵筆畫。
(五)集體講評。選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屏幕呈現,然后師生合作講評。評價指向關鍵部件和關鍵筆畫。
第二課時
一、回顧詩歌1至3小節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1至3小節,知道了原始森林是我們祖先的搖籃,祖先在這里幸福快樂地生活著,咱們一起把1至3小節連起來讀一讀。
二、學習詩歌第4小節,回扣前文
1.師指著黑板上的板書,引讀
師:祖先在濃綠的大樹上——
生:摘野果、掏鵲蛋
師:祖先在寬闊的草地上——
生:和野兔賽跑、看蘑菇打傘
師:祖先在茂密的草叢里——
生:捉紅蜻蜓、逮綠蟈蟈
我們的祖先曾經做過的這些事情,我們經常會想起,在心里久久不能忘記,這就是“回憶”。相機識記“憶”字。
2.風兒沙沙的響聲,把我們從六十萬年前的原始森林又帶回到了現實,摘野果,掏鵲蛋,和野兔賽跑,看蘑菇打傘……這些回憶是多么美好,又那么遙遠……(讀詞條:多么美好,又那么遙遠)
作者對它充滿了向往,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
師:“啊,蒼蒼茫茫的原始森林——”
生:我們祖先的搖籃!
3.回扣全文理解詩題
爺爺為什么把原始森林稱作“祖先的搖籃”?結合前文理解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長的地方。
三、拓展想象,仿說練習
1.教師引導:祖先們在搖籃里可能做了這么多有趣的事情,再讀這些詞語,你們發現了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梳理:這些事情有的要用手,有的要用腳,看到偏旁就能猜到字的意思,想著它們的意思就能記住字形,漢字是多么奇妙啊!
想象一下:我們的祖先在搖籃里,還會做什么?(相機板書:看夕陽賞明月 數星星)
3.小組合作創編完整的詩歌。
4.詩歌擂臺賽:展示小組合作完成的詩歌。
四、發現規律,指導書寫
(一)發現規律
課件出示田字格“祖、啊、濃、摘、掏、憶”6個字。仔細觀察,你發現這6個字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都是左右結構。“祖、濃、摘、掏、憶”5個字都是左窄右寬。“啊”字由左中右三部分構成,“口”和“阝”要寫在豎中線左側,和“可”字寬度大致相等。
(二)重點指導
“祖”字“且”起筆略低于左邊,“且”字的豎要挨著豎中線的右邊,最后一橫要向左穿插。
“濃”字中“農”撇的起筆在豎中線上,捺要寫得舒展。
“啊”中間 “阝”稍窄,起筆最高。
“掏”左右部分上端基本齊平,“缶”要寫得緊湊。
“摘”左右部分上端基本齊平,右邊“冂”寫得略寬,里面“古”要寫得略小。
“憶”字“乙”的起筆與“忄”的右點起筆齊平。
(三)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四)學生先描后寫,教師巡視指導間架結構和關鍵筆畫。
(五)集體講評。選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屏幕呈現,然后師生合作講評。評價指向關鍵部件和關鍵筆畫。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