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銅鐘 唐 國寶級文物 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之一
景云鐘是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原名“景龍觀鐘”,開元年間改景龍觀為迎祥觀,故又稱“迎祥觀鐘”。后曾懸掛于西安鐘樓。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云鐘”或“景云銅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銘文為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并書就,其銘曰:“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于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于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鐘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元,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征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爐,翥鶴呈姿,蹲熊發狀。角而不震,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鹓鸞之殿;夕騰仙韻,恒流??鵲之闈。聾俗聽而而咸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御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陳。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七廟,傍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縣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景云二年,太歲辛亥,金九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鑄成。”
大夏石馬 大夏 國寶級文物 唯一一件有大夏記年的文物
大夏即為大夏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擁有陜西北部和內蒙部分地區。赫連勃勃于公元407年定都陜北的統萬城(在今陜西省靖邊縣境內),并于417年攻占長安,命其長子赫連璝(guī)為大將軍,鎮守長安。這匹馬便立于長安縣查家寨赫連璝的墓旁,在馬的腿部下方刻寫著“大夏真興六年(即424年)……大將軍”等字樣,這便是大夏國鐵騎神駿征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
大夏石馬繼承了我國漢代石刻藝術雄渾深沉、體魄巨大、生動傳神的特點,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水平,同時也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珍貴民族文物。
田良寬造像碑 北魏
碑林博物館舊藏
朱法曜造像碑 北魏普泰元年(531年)
1959年陜西省華縣瓜坡出土
普泰四面造像碑 北魏 普泰元年(531)
像高115厘米,寬45厘米。
建國前陜西乾縣出土,1953年經征集入藏陜西省博物館
朱黑奴造像碑 北魏
1959年陜西省華縣瓜坡出土
佛造像 隋
碑林博物館舊藏
楊美問千佛造像碑 北魏延昌元年(512年)
交腳彌勒造像碑 北魏
碑林博物館舊藏
釋迦彌勒造像碑 北魏
1951年西安市西關出土
景明四面造像 北魏景明二年
1949年西安市北郊査家寨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