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
一般來說,血常規檢查是用來衡量血液變化的化驗項目,它能反映出身體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還能夠簡單判斷感染的是病毒還是細菌。另外,它還可以反映人體的營養狀況,如有沒有貧血等。下面就介紹血常規化驗單中關鍵的幾項。
白細胞
參考范圍:(4~10)×10`9/L
白細胞增高常見于各種細菌感染、炎癥、急性失血、急慢性傳染病。明顯增高時應去醫院排除白血病。
白細胞減少可見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肺炎等;某些細菌性感染如傷寒;放射性物質及化學療法的影響;營養不良,機體失去防御能力時;血液病變,如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白細胞減少癥等。
紅細胞
參考范圍:(3.50~5.50)×10`12/L
紅細胞增高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如脫水、燒傷、肺心病、高原氣候)。
紅細胞減少見于各種貧血。
血紅蛋白
參考范圍:110~160g/L
血紅蛋白生理性升高常見于高原居民、劇烈運動、大量出汗、恐懼等情況;病理性升高常見于大面積燒傷、嚴重腹瀉、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肺疾病、血管畸形等疾病。
一般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紅蛋白<110g/L為貧血。生理性減少包括3個月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對不足,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婦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釋,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減低,均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紅細胞壓積
參考范圍:0.350~0.500L/L
紅細胞壓積的測定有助于了解紅細胞的增多與減少,當各種原因導致紅細胞絕對值增高時,紅細胞壓積也會有相應的增加。臨床上常用于了解脫水病人的血液濃縮程度,作為計算補液量的參考。
平均紅細胞體積
參考范圍:80.0~100.0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參考范圍:27.0~34.0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參考范圍:320~360g/L
平均紅細胞體積與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一起可用于對貧血的形態學分類診斷中。
淋巴細胞百分比
參考范圍:20.0~40.0%
淋巴細胞數目
參考范圍:(0.80~4.00)×10`9/L
淋巴細胞增加主要見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也可見于百日咳、結核等。此外,腫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傳染病恢復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現淋巴細胞增多。
淋巴細胞減少主要見于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烷化劑、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治療,以及放射線損傷、免疫缺陷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癥等。
單核細胞百分比
參考范圍:3.0~8.0%
單核細胞數目
參考范圍:(0.12~0.80)×10`9/L
單核細胞增多見于某些細菌感染、單核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等。
單核細胞減少無重要臨床意義。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參考范圍:50.0~70.0%
中性粒細胞數目
參考范圍:(2.00~7.00)×10`9/L
中性粒細胞增高可能有細菌感染或炎癥。
中性粒細胞降低則見于傷寒、病毒性感染、瘧疾、粒細胞缺乏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
參考范圍:0.0~1.0%
嗜堿性粒細胞數目
參考范圍:(0.00~0.10)×10`9/L
臨床上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常用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與類白血病反應的鑒別和觀察變態反應。嗜堿性粒細胞增高提示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罕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有嗜堿性粒細胞增高,骨髓纖維化癥、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見嗜堿性粒細胞增高。
嗜堿性粒細胞減少見于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過量;甲亢等;應激反應,如心梗、嚴重感染、出血等。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參考范圍:0.5~5.0%
嗜酸性粒細胞數目
參考范圍:(0.02~0.50)×10`9/L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提示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皮膚病、血液病、某些傳染病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常見于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其臨床意義甚小。
血小板
參考范圍:(100~300)×10`9/L
血小板增多可見于骨髓性增生,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癥等。急性感染、出血,嚴重創傷后及尿毒癥等,偶可見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減少可見于原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嚴重肝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化療后、化學物質中毒及受放射線照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