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以前人找病,四十歲以后病找人”——
關注“三大變化”化解中年健康危機
俗話說“四十歲以前人找病,四十歲以后病找人。”這是中年健康的寫照。因為中年是承受事業壓力、家庭壓力、角色壓力最多的階段。作為家庭精神支柱和經濟支柱的中年人,一定要注意來自生理、心理和社會關系方面的“三大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從而保持健康。
生理變化——45歲以后是疾病暴發期
調查顯示,在北京市居民總死亡率穩定的情況下,40~49歲組中年人的死亡率10年間出現明顯增高趨勢,男性增長了73%,女性增長了15%。而這些中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惡性腫瘤、意外死亡、心臟病、腦血管病、消化系統疾病。這一數據與現代醫學的觀點是一致的。按照模糊醫學理論的觀點,人的生命線可分為四個階段:35歲前為健康期,35~45歲為疾病形成期,45~55歲為疾病暴發期,65歲后若無大的器質性病變,便進入相對安全期。因此,45~55歲是人生最艱難的階段。
對策:中年人保健5個“不”
醫學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證實,英年早逝者有91%屬于后天自身因素造成的。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于自己。那么,中年人應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呢?醫學界認為,首先應改變不符合健康規律的生活觀念,做到以下5個“不”:工作不熬夜、三餐不挨餓、玩樂不傷神、運動不過量、病痛不拖延。
同時,要定期體檢,警惕身體出現的一些“小變化”,如小便增多,尿液淋漓不凈,要小心是否得了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上坡時氣喘心慌,常有胸悶、胸痛或焦躁不安,時常發火,要小心是否得了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癥;酒量變小,酒后難醒,要小心是否得了肝臟病、動脈硬化;關節發硬,伴有刺痛,要小心是否得了風濕性關節炎;面部和下肢浮腫、腰酸背痛,則可能是患了腎臟病。
心理變化——孤獨、抑郁、焦慮
孤獨中年人忙忙碌碌,負載著家庭和事業的壓力,由于一頭扎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有時間與別人進行交流,因此他們經常會倍感孤獨。
抑郁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尤其是對中年男人來說,要建功立業,從而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而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又要求人們“喜怒不形于色”,強調人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這就造成了許多中年男人的抑郁癥狀,深化了情感危機。
焦慮 44歲的杜君被突然通知下崗后,心里一著急就失明了,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轉換反應”,是由焦慮引起的。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壓力以及對事業成功的渴望,中年人的心理壓力往往更大,很多人由此而焦慮成病。
對策:中年人要調整好心態
1.做到量力而行、勞逸結合。應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所了解,正確認識體力與智力之間的關系,凡事應量力而行、勞逸結合,降低過高的期望值。
2.加強自我心理素質修養,保持豁達樂觀的心態。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淡泊名利,保持一顆平常心,提高對挫折的耐受能力。
3.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
4.學會傾訴。傾訴是一種感情宣泄,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術,適當傾訴有利于心理健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到煩惱、苦悶、氣憤等,是常有的事。若把這些不良情緒積壓在心里,久而久之就會損害自己的心身健康。有些中年人,特別是一些中年男性,不善于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感情,覺得向他人傾訴自己的苦衷是不光彩的事,有損自己的形象,這是應該糾正的。
社會關系變化——轉行、下崗、婚變
如果我們將中年以前的人生及中年以后的人生看成人生的兩個階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年以前的人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升學、知識積累、事業有成、結婚生子……而中年以后,人生卻好像進入了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健康退化、子女離家、事業發展緩慢、婚姻危機等。若再遇上外界的變遷,如轉行、失業、經濟危機等,就會加重中年人的失落感與挫折感。
對策:變危機為“生機”
首先,要了解和認識中年人將面臨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將會引起哪些心理反應,對人會產生哪些影響,以便心中有數,早做準備。
其次,接受生理上的變化,關注自身健康,增加體育鍛煉時間,有意識地調整身體,改善飲食,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學會處理工作的壓力。期望適度,溝通良好,勞逸結合,可以緩解壓力。另外,還要重視婚姻關系,珍惜夫妻間的體諒與溝通。子女長大少了牽掛,多些時間去培養新的興趣,發展自己,享受人生樂趣。
最后,多一些時間反省自己。調整生活,學會對生活中的挫折拿得起、放得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大膽去進行新的嘗試,心態上永遠保持年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