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經常測量體重,每年進行健康體檢,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
保持理想體重的老人更健康
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我國60歲至69歲老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9.8%和13%,成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誘因。
因此,醫學專家指出,老年人養生,要從控制體重開始。老年人不應該肥胖,應始終保持理想體重。據調查,我國百歲以上老年人,無一例肥胖者。老年人保持健康,最好的辦法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保持理想體重,每年進行健康體檢,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
正常體重范圍內盡可能瘦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告訴大家: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癥研究所集中了全球21位在營養和癌癥領域非常有造詣的專家,花了5年時間,把全球在這方面研究發表的文獻整體研究了一遍,最后提出了防癌與保持健康的幾點建議:第一條就與體重有關系——正常體重范圍內盡可能瘦;同時還有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身體活動;避免含糖飲料、限制攝入高能量密度食物(尤其是高糖或低纖維、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多吃各種蔬菜、水果、全麥和豆類;限制紅肉攝入、避免加工的肉制品;限制鹽腌食品或鹽加工的食品。
怎樣計算老年人的標準體重
老年人標準體重的簡單計算公式為:男子:身高(厘米)-105=體重(公斤);女子:身高(厘米)-100=體重(公斤)。
超過或低于標準體重5公斤以內屬正常范圍;超過或低于標準體重5公斤以上,應引起注意;超過10公斤以上,就屬于肥胖,為病態;體重低于標準體重10公斤以上就屬于消瘦,二者都不應忽視。
如一位身高為175厘米的老年男性,他的標準體重為:175-105=70公斤,如果他的實際體重在65~75公斤范圍內,屬于正常;如果他的實際體重超過80公斤就屬于肥胖了;如果他的實際體重低于60公斤就屬于消瘦了。
老年人過度消瘦的原因
糖尿病:典型的糖尿病有“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消瘦)表現,但中老年人以2型糖尿病為多,有的僅有消瘦癥狀,或者早期無癥狀而在體檢中被發現。
惡性腫瘤:老年人是腫瘤高發人群,當出現體重下降伴有咯血、黑便、大便性狀改變、吞咽困難、不明原因的貧血、全身骨關節疼痛之一時尤其應當警惕。
老年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主要表現為消瘦、心悸、乏力、頭暈、昏厥、神經質或神志淡漠、腹瀉、厭食,可伴有心房顫動、震顫和肌病,70%的患者無甲狀腺腫大,容易誤診誤治。
結核病及慢性感染性疾病:近年來肺結核發病率有抬頭趨勢,當出現午后低熱、咳嗽、咳痰、咯血、消瘦、盜汗、胸痛癥狀,持續時間超過兩周,抗炎治療效果不好時,應當及時就診檢查,明確診斷,以免耽誤病情。另外,還要注意潛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消化不良及營養不良:老年人患有胃炎、消化性潰瘍、膽石癥、慢性胰腺炎、炎癥性腸病等疾病時,會導致消化吸收障礙,引起消瘦;也有少數老年人過度關注健康,以保健品及藥品代替正常飲食,造成營養不良性消瘦。
體重突降可能是癡呆先兆
美國醫學家最近發表研究報告說,老年人如果出人意料地出現體重下降的狀況,很可能是老年癡呆癥的先兆,而老年癡呆癥的癥狀可能要等數年之后才會顯現出來。
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對820名平均年齡為75歲的老人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之后,得出了這個結論。在開始調查前,這些老人中沒有一人患有老年癡呆癥,他們都身體健康。而在調查結束后,共有151名老人被確診為老年癡呆癥,占所有老人總數的18.4%。
專家提醒說,老年癡呆癥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因此,這一發現有助于提前預警老年癡呆癥的發生。
老年人更應防中心性肥胖
與青年人相比,老年人肥胖最大的特點是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是指肥胖時體內脂肪過多堆積在腹部的一種狀態,又稱腹部肥胖。腰圍是常用的衡量中心性肥胖的指標。中國肥胖工作組認為:男性腰圍≥85厘米,女性腰圍≥80厘米,即為中心性肥胖。
由于中心性肥胖者的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被形象地比喻為“蘋果型肥胖”,男性比女性更多見,“蘋果型肥胖”又被稱為“啤酒肚”或“將軍肚”。
中心性肥胖常常標志著一個人擁有更多的內臟脂肪,而大量的流行病學和實驗室研究均證實,內臟脂肪沉積是諸多疾病的危險根源,如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正如人們所說:“褲帶越長,壽命越短。”
如何應對中心性肥胖
對于老年人而言,機體的退行性改變是引發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癌癥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而當存在肥胖時,危險就更大了。因此,對待體重,要像對待血壓、血糖、血脂一樣重視,要通過控制各種有害因素來預防肥胖的發生。
中老年人肥胖后,應在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遵循個體化原則,科學合理地進行減重治療。實踐證明,有效地減輕體重和縮小腰圍有益于預防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改善血糖、血壓和血脂。
飲食療法:飲食結構要合理,注意清淡少鹽,多吃蔬菜和粗糧,少油膩,少吃或不吃零食和甜點,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限制飲酒。宜采用蒸、煮、涼拌等烹調方法,忌用油煎、油炸的方法。
運動療法:中老年肥胖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狀況、有無伴隨疾病等來決定運動量,一般以輕中度有氧運動為宜。每天至少活動30~40分鐘以上,運動時最大的安全心率=170-年齡。
肥胖的老年人易患關節炎
在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50%患有骨性關節炎;75歲以上的人群中,患骨性關節炎的比例達到75%以上。專家提醒:肥胖的老年人極易患上骨性關節炎,有研究顯示,肥胖會讓關節承受額外的壓力,肥胖者患膝關節炎的幾率達64.5%,而體重正常者的患病率為34.9%。如果人們把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患膝關節炎的幾率將大幅降低。
壽命是從嘴里省出來的
從前有這樣的說法:寧可撐死人,也不占著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大量攝入的脂肪、蛋白質不能有效地利用,就會貯存起來,造成營養過剩,引發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硬化、冠心病、腸道腫瘤等疾病。
科學研究證明,飽食后,大腦中有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的生長因子會比不飽食時增長數萬倍,而這種生長因子會使脂肪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大,促使腦動脈硬化,腦皮質血氧供應不足,腦組織萎縮和腦功能退化,最終出現癡呆而縮短人的壽命。
古代老中醫有一句話:若要身體安,三分饑與寒。所以,吃飯時吃七八分飽才是合適的。
老年人要定期做相關檢查
老年人除了要定期測量體重外,以下檢查也是需要定期做的。
測血壓、血脂、血糖:三者增高均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心電圖:可及時發現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
查眼底:眼底動脈可反映腦動脈硬化的程度。如有較多危險因素及心前區不適癥狀,可進一步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
腫瘤方面:檢測腫瘤標志物、血常規、大便常規+隱血試驗、正、側位X線胸片、B超檢查、肛門指檢。有明顯的消化道癥狀、反復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應進一步做胃鏡、腸鏡檢查;X線胸片有異常者,應進一步做CT等檢查。
另外,老年人還要做肝功能、腎功能、尿常規、骨密度檢查。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