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失能老人安度晚年
老年人在未失能之前,起碼還能在生活上自理。但老人總有失能的那一天,失能以后,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了,就需要別人照顧。隨著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空巢,靠獨生子女解決失能老人護理問題越來越難。如何照料越來越多的失能老人,是未來養老的“難點”,正在考驗養老體系的建設。從現在起,就應當未雨綢繆。
社會缺乏照料失能老人機構
目前,許多失能老人的“護理員”就是自己的老伴,而自己的老伴也年老多病,也有失能的那一天,到時該怎么辦呢?
靠子女照顧,一般他們都缺乏護理知識和護理技能,而且照顧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容易出現意外,大多數養老院不愿接收他們。失能老人養護收費相對要高,絕大多數的失能老人當初是中低收入者,肯定負擔不起。靠公益組織、社區志愿者上門服務,只能解決一時問題,保障不了長久。
居家養老無法解決失能問題
近幾年來,國內學界和有關部門提出,應當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讓老年人盡可能長時間地居住在家,頤養天年。但是,對于失能老人來說,居家養老幾乎沒有可行性:一是失能老人需要24小時服務,家庭成員很難做到,未來“421”家庭結構下更不可能;二是雇傭家政服務人員(保姆)缺乏專業性,失能老人得不到應有的規范服務;三是家庭不具備長期照料的設施、設備和條件。可見,居家養老只適合于健康老年人,而不符合失能老人的需要。
建立長期照料服務體系是根本出路
靠家庭的力量解決失能老人老有所養的問題太難,政府應挑起這個重擔,將失能老人養老體系建設定位于政府牽頭的社會化服務。為此,應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長期照料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建立相應的管理和監督機構,負責統籌規劃和指導長期照料服務事業的發展;盡快開展政府扶持下的長期照料商業保險;探索建立長期照料社會保險;鼓勵社會力量大力興辦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為失能老人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的長期照料服務。這樣,不僅可以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而且可以解放生產力,廣泛吸納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是有利于老年人、有利于子女和家庭、有利于社會的正確選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