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年人再婚情況的日益普遍,老年人再婚已經不再是個新鮮事。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財富的迅猛增長,再婚老人個人及婚后共同財產如何分配卻越來越成為家庭矛盾的焦點,一件件一樁樁的慘痛家庭財產糾紛案例告訴我們,如果再婚家庭對財產處理不慎,那么帶來的不是相濡以沫的白頭偕老,而是無休止的家庭戰爭。
然而,老年人畢竟不是專業的法律人,即使想到了通過諸如財產約定、財產贈與、遺囑等方式提前安排好自己財產的歸屬和未來的養老生活,但是由于對法律的理解、法律文件起草能力都缺乏專業基礎訓練,所以,很難以專業的能力去處理法律事務起草文書,如果處理不當,不僅無法實現自己預定的想法,反而會給自己及家庭成員帶來極大的困擾,被各大媒體廣為報道的最高法院發布的大數據統計稱60%的自書代書遺囑被認定無效的事例就是明證。所以,再婚老人依靠專業的法律人員幫助實現再婚家庭財產的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
公證制度作為民法的實行法和私人權利保護的重要方式,通過綜合發揮服務、溝通、證明、監督的職能作用,可以為再婚家庭提供一攬子的法律解決方案,為再婚家庭充分認知潛在風險,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維持家庭穩定和社會和諧,降低可能的糾紛處理成本,提供權威高效、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
通過夫妻財產約定公證,由公證處提供針對個人在婚前和再婚后的財產在夫妻之間如何分配的一攬子的服務,并通過公證文書的形式將雙方財產協商的成果固定,進一步強化證據效力和法律保障。同時,通過公證將原本是道德約束的軟手段轉化為法律保障的硬措施,讓各方可以理性的看待婚姻生活,依法合規處理婚姻事務,避免財產歸屬不明引發的糾紛。
現實中,很多老年人為了避免財產在去世后流轉的不便和麻煩,防止子女之間因財產的繼承產生糾紛,在生前就選擇將財產(房產居多)贈與給子女。同時,老年人一般也會希望由受贈的子女負責自己的贍養問題。但是,老年人往往又擔心子女日后不能長期盡心承擔贍養義務、子女之間因財產分配不均以及贍養義務的承擔比例等問題會引發難以處理的矛盾。通過公證后,將子女所負的贍養父母的法定義務具體細化,形成法律認可的可操作和可監督的公文書,有利于日后的執行和效果評判。同時,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的規定,如果子女作為財產的受贈方,不履行對老年人的贍養義務,老年人是可以撤銷對房產的贈與,這就根本上消除了老年人擔心的房產贈與后子女不再盡贍養義務時如何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困擾。
老年再婚夫妻的任一方,如果希望將自有的財產在死后做個安排,則可以對于歸屬個人所有的財產訂立遺囑,將財產留給自己的配偶、子女以及其他人。通過公證的方式訂立遺囑,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首先,公證遺囑的法律效力最高。通過公證機構訂立遺囑,是確保遺囑效力,保證遺囑效果實現的最佳方式。公民訂立公證遺囑相當于提前獲得了一份最為權威的財產傳承“保險”。
所以,對于再婚家庭來說,能否妥善安排好在婚前以及再婚后的財產,不僅關乎夫妻感情、家庭幸福,以及老人的贍養照顧、子女盡孝、財產歸屬等,而且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老年人提前通過公證的方式對自己的財產進行安排,既是為了防止自己日后在養老生活中產生不必要的麻煩,也是為了防止日后家庭成員之間在分配財產時產生糾紛,所以說,老年人通過公證妥善安排日后的財產處理問題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人的表現,是每一位理性的公民應當有的做法。
本文來源證法動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