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素問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內經所載五臟之俞,如是。與“國標”所注五俞不同。人人皆可用線繩量得。灸刺之度應五臟陰陽、氣之左右亦是不同。五俞所在之處,并非一個點兒,是一個范圍。《黃帝內經》一書,寫得明白,緣何現代中醫認知的五俞挪動到了脊柱旁開1.5寸處。立新先生說“大家一定要看內經。”
先生早期的學員,陳生說:“師父真厲害,能悟出這些,還能做出這些圖來,師父真是通透。中醫真是通透,過去兩年,我在現代醫學里探尋,因為沒有天人合一觀,整個體系是基本沒有突破的可能的,可能會越學越固執。中醫太美了,天地規律,天地人合一的規律,越學越恬淡虛無,有啥糾結的呢。師父把大門打開了,教會我們自己怎么去生存。”
甘肅莊浪的孫醫生,于2015年學習立新七針,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在醫院針灸科室一直實踐立新七針針灸療法,他說“立新七針,醫生認可,患者認可。”
新學員鄧生說:“看到招生簡章,我立刻就報名了,報上名在家里激動了兩天。來了這里,學習氛圍很好,是我想的樣子,干貨很多!
黃帝曰: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