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隸書第一人到當今隸書
散之高足胡寄樵蜾扁體賞析
隸書自漢至明沒有多大的發展,到清代的時候,名家倍出,清隸書第一人鄭谷口作為清代的隸書開創人物,我們有必要對其的作品認識。
寄樵速寫
-------馮仲華
我與寄樵,因同門之窗,遂成莫逆。寄樵為人耿介,風操凜然;尊師尊道,重交誼,篤學力讀,無間朝夕寒暑;精博物考古,工書法、篆刻。其鑒力精度過人,非同道時輩所能及。
寄樵,祖籍安徽績溪,1937年11月生于安慶。幼承庭訓,為學多師,先后師事林散之、陳大羽、高二適、石谷風、徐子鶴、葛介屏、胡蘇明、羅爾綱、耿寶昌、王志敏諸先生,皆當代學問、藝事之大家。數十年朝夕勤恪、守之惇篤。近年復有重要論文《“散氏盤銘”左書考辯》及《明崇禎“國主由儉”御押釋文爭辯的駁議》發表于《中國文物報》,引起學界強烈反響。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安徽站鑒定員、安慶市博物館名譽館長、考古研究員。其書內悟真源,外師造化,風情彌雋,爽健空靈。隸書遠朔漢碑,近承鄧石如、伊秉綬、鄭谷口,1985年考習久已失傳之蜾扁體,融篆籀、行草筆意作隸,峻峭樸茂,絕去時俗,潔凈恣肆之姿,多所自得。其金文造詣彌深,格調高工雅,行草書筆墨流暢,清妙疏逸之氣,勃勃紙上。篆刻上追秦漢,對明清諸家多有涉獵,刀法清雋、深穆。林散之先生先贊其印有“仿古之風”。融古于今,此乃印之化境。今之印人,或擬古而不化,或刻意而求今,鮮有能臻此境者。寄樵在書法、篆刻上的造詣,純是學養醞釀而出。
客有問:寄樵之書、印與當今“名家”相較如何?余笑答:當今“名家”乃大排檔快餐,而寄樵之書、印,海錯山珍也!
2008年5月于安慶
☆
☆胡老的書風定將成為象鄭谷口一樣影響后人,也將成為當代隸書的一個標志符號。
☆
入選《中國新文藝大系?書法集》
●
這個時期的作品,受1985年開始研究自宋失傳的蜾扁體影響,在筆意上吸收了清隸書第一人鄭谷口的草隸,熔篆、隸、籀、金文、草與一爐的非篆非隸、亦篆亦隸的書體即“蜾扁體”,取隸書結體而以篆書筆意,取篆書筆意而體勢呈扁方,中間多多少少夾雜一些行草氣息,字距寬疏而行距窄密,給人一種蒼茫野逸、沉渾博大之感。心中縱有萬事煩惱,也會為之一清。
書者,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少年比才氣,中年比法度,老年比修養,胡老的老年隸變的書風形成,充分可以看出他的個人的修養融入了書法中,胡老集書法、考古、金石的大成與一身,老年無法寫情趣,大寫意的境界自然而成,結體出現了變化,線條還是原有的線條,在橫劃的處理上,出現兩筆而成,這是先生細看摩崖石刻中的大字是由兩筆而成,這樣的處理就象音樂中的四分之二拍一樣,出現一個明快的節奏感。由于結體的扁化,先生的將部分的筆劃進行了創新,例如:
左:登峰真上畫樓臺,春色滿園眼底開。
右:欲夸天風追鸞鳳,或下碧海掣鯨魚!
2011年作品
朱德詩
鯤鵬九萬里,直上云海巔。
偉哉大宇宙,壯志充其閑。
墨韻
殺鋒取勢
從傳統中吸取精華
例一:
1、右“耳”邊,的處理來自西峽頌
從上圖可以看出,右“耳”邊的處理出自西峽頌,用草法書寫,將原有的暗藏氣息還原。
2、捺劃的夸張處理,張遷碑
這是張遷碑的“正”字捺劃明顯帶有節奏分明的處理,真線的三折點,胡老從漢碑的細微之處吸收旁人忽視之美,將其進行創新處理。
3、提鉤的出處及創新處理,張遷碑
可以看出,兩字的提鉤的出處關系,對胡老的提鉤處理時人大多看不懂,是因為他們對漢碑根本沒有細入,只是粗得其形,對微妙之處不及。
例二:以篆字部首入隸書
力字部大篆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