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11年2月,肖茜應聘到某企業,雙方簽訂了勞動合同。但某企業未給其申報工傷保險和繳納工傷保險費。2011年7月,肖茜因工負傷。事故發生后,某企業向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提出申請,為肖茜補交了工傷保險費。肖茜與某企業因工傷待遇的支付問題發生爭議,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解除肖茜與某企業的勞動關系,由某企業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工傷保險待遇共計60000元。某企業對仲裁裁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爭鳴】
■原告某企業訴稱,該企業已經為被告補交了自簽訂勞動合同之曰起的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收取保費的行為表明其追認了已經發生的工傷事故,承擔保險待遇支付責任。因此,被告的工傷保險待遇應當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原告不承擔責任。
■被告肖茜辯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正確,請求法院依法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律師點評】
《社會保險法》第33條規定:“職工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第10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根據上述法律規定,企業應當為職工及時繳納工傷保險。未及時繳納的,勞動保障部門可以通過強制征繳要求企業補交。
保險法律制度上的危險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危險的發生須具有不確定性。
(2)危險的發生須具有偶然性。危險不能是必然發生的事故,而應是人們意料之外的事故。
(3)危險的發生須具有可能性。危險應是可能發生的,不可能發生的危險,不屬于保險中的危險。
(4)危險的程度須具有可確定性,即危險的程度應當能夠測定。
(5)危險的發生須具有未來性,即危險應當是尚沒有發生的。巳經發生的危險應排除在外。投保時,如果所投保險事故已發生的,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6)危險的發生須具有適法性,即危險發生的原因應當合法。如果危險違背法律或者社會公德,則不屬于保險范圍。正是基于危險的未來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保險關系一般不具有追認效力。工傷保險中,工傷保險機構補收保險費的行為并不意味著追認保險對已發生事故的效力,只能視為企業補充履行社會性法定義務,因為這些費用是從勞動關系形成之日起用人單位就應依法繳納的。
在本案中,被告在工作過程中遭受人身傷害,其依法享有獲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原告在被告發生工傷事故前未為被告繳納工傷保險費,與工傷保險機構未能建立工傷保險關系,盡管工傷保險機構收取了原告補交的保險費,但不能視為對已發生事故的保險追認,故被告應享有的工傷保險待遇依法應由原告予以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