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紫檀:屬于紫檀屬的木材種類繁多,但在植物學界中公認的紫檀卻只有一種,“檀香紫檀”,俗稱“小葉紫檀”。
檀香紫檀多產于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以印度紫檀最優。紫檀質地堅硬,色澤從深黑到紅工,變幻多樣,紋理細密。
紫檀有許多種類,紫檀生長速度緩慢,每100年才長粗3厘米,5年才一年輪,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長成材,且樹干多彎曲,取材很少,極難得到大直徑的木材。邊材材質致密緊硬,心材鮮紅或橘紅色,久露空氣后變紫紅褐色,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久則轉為深紫或黑紫,有的黝黑如漆,幾乎看不到紋理。
硬度為木材之首,系稱“帝王之木”,非一般木材所能比。打磨后,木質極富油感,有犀牛角般潤澤,并有細密、漂亮、生動的牛毛紋,其色澤呈深紫或黑紫,深沉、穩重,是非常優良的制作家具、文房用具的材料。
中國從漢代以來即認為紫檀是最名貴的木材之一,多用它作為車輿、樂器、高級家具及其它精巧器物的材料。東漢就見記載。到了明代,由于皇家及王公貴族的喜愛,明代紫檀木家具,做工似粗,卻雕琢有神,神志軒昂。
明代朝廷用紫檀起初在中國南部采辦,后因木料不足,遂派員定期赴南洋采辦,因此儲存了許多紫檀木料,因紫檀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南洋的紫檀經明代采伐幾欲殆盡,明末清初,世界上所產紫檀木絕大部分都匯集中國。
清代早期還使用明代的庫存,由于中國大量購入使用使得世界上所有小葉紫檀木采伐幾乎殆盡,在我國幾乎消失絕種,清代中葉以后,庫存用完,貨源一時中斷,后清政府專門下令各級政府凡是發現民間有紫檀木可以動用官銀先期購入入庫備用,因此,清中葉以后由于稀有名貴,制作家具文房用具就以紅木代替紫檀了。
改革開放以后,大家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喜歡古典傳統家具逐漸變成了一種時尚。紫檀家具變成中產階級使用、收藏的寵兒。市場需求日盛一日,加上紫檀木即將被列入環保之列,禁止采伐,將步入象牙、犀牛角同樣的保護行列。有關國家也嚴控出口。因此紫檀木的價格迅速攀升,與五年前相比,價格上升了十倍以上,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徑僅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目前的市場價格已超過二百萬每噸。
鑒別小葉紫檀木方法:
最簡單方法:用酒精棉球在木頭的表面輕輕一擦,如果棉球呈紫紅色,就是紫檀;也可以從木頭上刮下一點木末,浸在酒里,如果屑末出現一道道血紅色的絲條,便是紫檀。老紫檀浸水不掉色,打上顏色一擦就掉;新紫檀浸水后掉色,打上顏色不掉。
鑒別紫檀木,還可以利用對比法,通過感官對比木紋和手感來判斷,根據多年研究和實踐經驗,總出“五步紫檀鑒別法”。
第一步是“看”
對照紫檀木的紋理特征,仔細察言觀色。最好準備不同紋理的兩三塊正宗紫檀樣板,比較著看,看多了就找著識別紫檀紋理的感覺了。
第二步是“掂”
掂一掂紫檀物件,一方面通過掂,看其是否達到紫檀木的重量;另一方面在掂的過程中注意手感。一般來說,掂紫檀物件的數量超過百件,手感就有了。什么是手感?就是長久接觸的感性自我認知識別法。
第三步是“聞”
用小刀刮一刮木茬,聞一聞木屑的氣味。“檀香紫檀”有淡淡的微香,如果香味過濃或者無香氣都可疑。“盧氏黑黃檀”有酸香味,氣味比較濃。
第四步是“泡”
用水或白酒泡紫檀的木屑或鋸沫。紫檀木屑水滲出液為紫紅色,上面有熒光。紫檀木屑用酒精泡過之后可以染布,永不掉色。
第五步是“敲”
用正宗的紫紫檀木塊,最好是“紫檀鎮尺”,輕輕敲擊紫檀物件,聽其聲音如何?紫檀木的敲擊聲清脆悅耳,沒有雜音。
掌握“看”、“掂”、“聞”、“泡”、“敲”五步紫檀鑒別法需要有個熟悉過程,如果有行家指點,這個過程會大大縮短。
鑒別紫檀有無捷徑,其實可說無也可說有。無捷徑是說扎扎實實地積累;有捷徑就是:勤看、勤掂、勤聞、勤泡、勤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