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
最近好幾個孩子的家長來詢問:“最近我家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一點小事就會崩潰,一旦不被滿足就會哭鬧,容易生氣,在幼兒園里也一樣,一旦覺得不開心,不是打小朋友就是打自己,我該怎么幫助孩子把壞情緒趕走呢?”孩子和成人一樣,生活中難免遇到挫折,產生負面情緒,他們也會郁郁寡歡、怒不可遏,甚至無理取鬧……面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疏解情緒呢?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與其叫“不好”的情緒,不如叫負面情緒。比如,緊張、難過、擔心、憤怒甚至嫉妒,這些讓我們覺得不太舒服的情緒,都屬于負面情緒的范疇。情緒也是一種能量,負面情緒會帶來負能量,如果沒有及時發泄或疏導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家長如何正確處理。
01
疏解孩子負面情緒的3個誤區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通常家長是怎么解決的呢?這里有3種最常見的錯誤方法,快看看你是不是也使用過:
1. 告訴孩子忍一忍。
很多幼兒家長覺得,自己在面對負面情緒的時候,都能忍下來不抱怨,為什么孩子就不能像自己一樣忍一忍呢?
2. 訓斥孩子的負面情緒。
父母的大聲呵斥,很多時候只有短暫的效果,但是長期來說,這會破壞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
3. 放任孩子的情緒爆發。
這個方法最大的隱患在于:會讓孩子忽視掉正確的規則意識。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負面情緒怎么發泄都對,哪怕自己有說臟話摔東西的行為。更會影響孩子正確處理自己與別人的人際矛盾問題。
02
不同性格的孩子
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以暴制暴,那該如何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呢?很多育兒文章都告訴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擁抱孩子,聽一聽他的心里話”,比如讓孩子大聲喊出來或者通過運動把情緒發泄出來。但是您別忘了,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喊叫的發泄方式并不適合內向性格的孩子。所以,家長的引導方法也要隨孩子性格不同而有所變化。
1.適合外向性格孩子的劇烈型發泄方式:
說一說 喊一喊 玩一玩 哭一哭 動一動 撕一撕 打一打
這里,除了前5種常見的方法,我們著重了解“撕一撕”和“打一打”的方法意義。
撕一撕——在動手的過程中,抒發負面情緒。
撕紙的過程,對6歲以內的孩子來說,一方面是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另一方面,孩子在撕紙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用一定的力氣,而且紙發出“刺啦刺啦”的聲音,也會讓孩子產生釋放的感覺。
打一打——要做到不傷人、不傷財。
在家庭環境中,孩子打什么能既不傷到自己,又不會造成經濟損失呢?答案很簡單——枕頭或者抱枕。
其實,很多家長同樣會使用這種方法來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在捶打枕頭或者抱枕時,藏在身體里的負面情緒,也會隨著身體的運動而發泄出去。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選擇“發泄枕頭”時,一定要注意枕頭或者抱枕上面不要有太多的裝飾物或者堅硬的物體,以免傷到孩子。另外建議讓孩子邊打邊喊,也就是將“打一打”和“喊一喊”結合起來,讓孩子體會到有負面情緒隨著聲音“跑”出身體的感覺。
2.適合內向性格孩子的溫柔緩和發泄方式:
畫一畫。抱一抱。看一看。靜一靜。寫一寫。聽一聽。吃一吃。
內向性格的孩子很難馬上接受特別劇烈的發泄方式,有時,一根畫筆就能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從身體里流淌出來。
抱一抱——除了擁抱家長,孩子也可以有其他柔軟的替代物。
媽媽的懷抱里滿是溫柔和力量。但是,如果孩子和媽媽鬧了矛盾,不想抱媽媽,怎么辦呢?一定要讓孩子找到自己最喜愛的替代物——比如孩子最喜歡的毛絨玩具或者柔軟的抱枕或者小毯子。
孩子把這些替代物抱在懷里感覺得軟軟的,也會產生一種安全感,內心就會慢慢放松下來。這也是有些孩子剛上幼兒園時,為什么一定要帶上熟悉的玩具,因為它會幫助緩解恐懼和緊張情緒。
靜一靜——給孩子一個自我的空間。
很多家長不理解,為什么孩子要躲到窗簾后面,或者要藏到被子里面。其實,那是孩子需要一個自己的小空間。
有時最讓家長覺得頭疼的不是不知道育兒的方法,而是自己知道的方法都不管用!這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問孩子,因為溝通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比如直接問孩子,“媽媽知道你心情不好,你希望媽媽怎么幫助你呢?”引導孩子自己說出需求,比家長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孩子的心思更能解決實際問題。
03
知道負面情緒是怎么來的
才能正確攆走它
孩子的情緒發泄后,家長一定要跟孩子聊一聊剛才為什么生氣。在反省中引導孩子思考負面情緒的“來”和“去”。聊天的技巧就藏在下面的5個問題中。
1.表達——“讓你不開心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語言能力的限制,有些孩子很難說清楚自己為什么生氣或者難過。所以,家長要用問題幫助孩子表達出情緒發生的根源,讓他學會只有正確的表達才能讓別人聽懂自己的需求。
2.引導——“情緒幫你解決了問題嗎?”
孩子了解情緒不能解決問題。孩子之間最常見的問題莫過于爭搶玩具,被搶玩具后就算再生氣難過或者哭泣,玩具也不能被對方還回來。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情緒可以發泄,但是它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3.分析——“你哪里做對了,哪里做的不正確呢?”
同樣以搶玩具為例,家長可以先引導孩子思考為什么別人要搶自己的玩具,再引導孩子思考自己和別人在事件中對在哪里錯在哪里,那么孩子再遇到類似問題時,就會知道對方的原因,也會知道如何規范自己的做法了。
4.啟發——“我們有沒有什么補救的方法呢?”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啟發”孩子解決人際交往的問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做錯了,家長可以啟發孩子如何道歉,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家長可以啟發孩子以后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5.預防——“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該怎么辦呢?”
比如,要提前說好游戲規則、不把心愛的玩具帶出去玩兒。其實在您和孩子討論前4個問題時,孩子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家長要注意的是,在聊天結束前幫孩子再次梳理正確的做法。
04
有情緒不可怕,就怕孩子的情緒反復出現
負面情緒不可能被徹底消滅,它會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隨著思維方式和情緒趨于成熟,逐漸減少爆發的次數。如果孩子在年齡增長的同時,依然高頻率地出現負面情緒,那么,家長就要反思自己了。
1.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是否和諧?
當孩子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愛時,他的情緒也就能隨之穩定了。那么,家長要思考一下,孩子對你的態度是對抗的還是封閉的,平時你們有沒有溝通或者交流,家庭氛圍夠不夠溫馨。很多因為親子關系不和諧或者家庭氛圍不夠溫馨的孩子,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的反應。
2.你是不是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
有些家長自己就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像你一樣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管是什么樣的情緒,其實都是我們情感體驗的一部分,我們要學會去接受、去應對,而并非是逃避或者隨便爆發情緒。
家長要學會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真的是任重而道遠。對孩子來說,他們生活經驗少,在學習情緒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幫助,基本離不開“認識—體驗—實踐”這三個步驟,家長在幫助孩子的疏解情緒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腳步放慢一點,孩子總能給您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