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裘凱宇、楊嘉玲,一位是臺灣輔仁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的碩士,一位是臺灣彰化師范大學的碩士。兩個人是默契的事業(yè)合作伙伴,在臺灣共同經(jīng)營著一家專業(yè)的文化咨詢機構,同時也是相互扶持的靈魂伴侶。他們還是溝通表達、親密關系教育專家,活躍在兩岸三地的知名企業(yè),進行職場溝通的培訓。
關于本書
在這本書里,裘凱宇和楊嘉玲結合課程實踐和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輕松解決分歧的溝通秘訣。作者在本書中告訴了我們,面對高難度對話的正確態(tài)度,以及處理高難度對話常見的誤區(qū),同時給出了很多推動高難度對話順利進行的技巧。
核心內(nèi)容
本書思想核心:逃避和恐懼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觀察、聆聽、負責才能推動高難度對話順利進行。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叫《超級談話術》,是一本人際交往指導書,這本書有200多頁,我會用23分鐘的時間,為你解讀這本書的精髓:什么是高難度對話,以及如何進行高難度對話,來解決分歧。
所謂的高難度對話是什么意思呢?本書作者給出了一個定義:總有些時候,會讓你覺得不好開口,說了怕尷尬,不說呢,又讓自己心里不舒服,并且這些問題又的確事關你的利益。如果你有這種左右為難的心情,那就代表你即將進入一場高難度對話。
實際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這樣的高難度對話場景有很多呀!比如設計師總是納悶為什么客戶聽不懂自己的理念,又不知該如何解釋,最后只好憋屈著把方案改得面目全非,結果客戶還很不滿意;工程師呢,總是苦惱在開部門會議時,不能恰到好處地響應老板的號召,不是被同事認為愛拍馬屁就是被領導誤會不積極;同處一個工作間,有的同事就喜歡大嗓門聊天,這很影響你的思路,你特別想讓他們小點兒聲,又怕讓同事關系變得緊張,只能自己戴上耳塞萬般忍耐,導致工作效率極低,心情不爽;朋友說話不好聽,但你又不好意思直說,怕人家誤會你小心眼兒傷了感情。如果你對這些場景感到很熟悉,那就說明你需要經(jīng)常面對高難度對話。
提出這個概念的是裘凱宇和楊嘉玲,也就是這本《超級談話術》的兩位作者。他們倆既是默契的事業(yè)合作伙伴,共同在臺灣經(jīng)營著一家專業(yè)的文化咨詢機構,也是相互扶持的靈魂伴侶。同時他們也是溝通表達、親密關系教育專家,活躍在國內(nèi)的知名企業(yè),進行職場溝通的培訓。
這夫妻倆覺得,剛剛我們提到的這些場景,嚴格來講并不能叫談判,但的確又不能通過簡單的溝通來解決,所以他們提出了高難度對話的概念,并且結合課程實踐和多年的研究成果,寫出了這本《超級談話術》。在這本書里,作者告訴我們面對高難度對話的正確態(tài)度,以及高難度對話常見的誤區(qū),同時給出了很多推動高難度對話順利進行的技巧。今天這期音頻,我就為你詳細說說這些內(nèi)容。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說說該用怎樣的態(tài)度面對高難度對話?其實很簡單,就是做到不逃避和不恐懼。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棘手的問題時,家人朋友會勸我們要以和為貴,盡量不要發(fā)生沖突。可是一味地逃避、忍耐,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態(tài)度還會消磨我們的自信,甚至讓你懷疑人生。
相信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對一段感情或一份工作,一開始總是滿懷欣喜,希望可以長久維持下去。可是過了蜜月期,爭執(zhí)和問題會越來越多,起初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比如東西沒有整理好、行程沒有安排好,慢慢的,就會從日常分歧上升到對彼此價值觀的不認同這個層面上。其實每一次沖突都讓你懷疑還要不要繼續(xù)這段關系。你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斷重申自己的觀點,希望對方能懂你的苦心,可是對方似乎無動于衷,依舊堅持走自己的路。到后來,你心灰意冷,不再奢望情況有所改變。再然后,找一個合適的時機,你就提出分手,或者遞交了辭職報告。不過就算重新開始,也只是同樣的劇情再上演一遍。
就這樣,你開始對別人失去信心,對生命失去希望。于是,你把錯誤歸結到?jīng)_突上,覺得都是因為沖突才讓所有的美好消失。接著,你學會了冷漠,不反應,只要不吵,就不會說出傷人的話。事與愿違的是,這樣做非但沒有讓情況好轉,反而加速了關系的惡化。作者告訴我們,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惡循環(huán),其實就是因為你在逃避,所以面對高難度對話的正確態(tài)度就是不逃避。
生活中還有很多人想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又害怕與對方開誠布公地談話。這些人總是在擔心:萬一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會不會被人認為是事兒媽啊?我怕我說不好,會讓情況更糟糕;我猜人家不會同意我的觀點吧?你看,這還沒正式開始對話呢,你的心里就出現(xiàn)這么多小聲音,這會讓你焦躁不安。
作者告訴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不由自主跑出來的小念頭,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基本都是你的想象。這些想象阻礙你進一步了解真相,以至于你只好一直用猜測來代替對方真實的想法。很多時候,沖突之所以無解,就因為雙方都只有想象,沒有真相。一句句的“我以為如何如何”讓遺憾不斷上演。說到底,這還是源自你對高難度對話的恐懼心理。有些人是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有些人是害怕丟了面子,更多的人是害怕被討厭,不希望自己被認為是一個多事的人。但你的恐懼,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你忽略自己的情緒,更不代表就會被別人認同。
小晴在出版業(yè)工作了十年,為了尋找新的發(fā)展空間,在好友的引薦下跳槽到金融業(yè)。但小晴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這份新工作非常不適應,因為在金融行業(yè),每天都需要進行大量與人交往的業(yè)務,而小晴性格比較內(nèi)向,這讓她覺得每天上班都是一種折磨。
她好幾次鼓起勇氣跟主管表明自己想辭職,主管總是安撫她:“小晴,這批入職的新人里,我們最看好的就是你了,很多資深的同事也都私下里夸你。我覺得你只要度過適應期就沒問題了!”為了不辜負主管的期待,小晴一次次說服自己再試一次。結果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搞得主管也認為她沒有全力以赴,經(jīng)常找她談話,最后雙方關系越來越僵,僅存的一點兒好感也變成了失望,只能不歡而散。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小晴發(fā)現(xiàn)這次問題的根源就在于自己太害怕別人對她失望,以至于無法拒絕主管的挽留。其實小晴面對的就是一次次和主管間的高難度對話,而她心里的恐懼就像一條繩索勒住她,讓她逃避真相,寧可自己忍受不舒服,也不敢跟主管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結果就是她本不想辜負任何人,卻也沒讓任何人滿意,自己還落下很多差評。
很多人小時候都害怕一個人在黑屋子里睡覺,總覺得黑暗里藏著怪獸,長大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一直都是自己嚇自己。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明明需要通過高難度對話來解決眼前的問題,卻又遲遲不肯行動時,很有可能是恐懼心理阻礙了你。花一點兒時間,探索自己的擔心和恐懼,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讓你害怕的怪獸只是你的想象,勇敢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這就是作者給出的第一個內(nèi)容:逃避和恐懼并不能幫助你妥善處理高難度對話,你要做好心理建設,不逃避、不恐懼,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沖突,進而解決問題。但很顯然,只是做到勇敢地面對問題,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實際操作起來,還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接下來我們說說:高難度對話的誤區(qū),是分不清“人”和“立場”。
第二部分
實際上,高難度對話之所以難,大多數(shù)是因為立場不同,而不是人的問題。發(fā)生沖突時,大部分人都沒能把人和立場區(qū)分開。這是處理高難度對話的誤區(qū)之一。我們通常會簡單粗暴地把立場、觀點、看法跟這個人畫等號。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想吃牛排,你的另一半想吃蘭州拉面,你們想要的不一樣,自然容易起爭執(zhí)。但很顯然,你們只是想吃的東西不一樣,并不是你們本身出了問題,可是這類對話到最后往往會演變成“你就是自私,光想著自己!”“你就是愛唱反調”這樣的指責,甚至會上升到“你到底愛不愛我?”這樣的終極拷問,就算是最終讓對方順從了自己的意思,也會讓兩個人的親密關系產(chǎn)生裂痕。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因為我們都太習慣去推測別人的意圖,并且太容易把自己的見解當做真相。當對方不配合時,我們的直覺就告訴自己,他是故意跟自己過不去,而不是有外在因素讓他無法接受你的建議。那要怎么做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很簡單,當你意識到自己討厭或者生某個人的氣時,請先對自己喊停,然后試著把人和立場區(qū)分開,這樣你就可能不會做出錯誤的推測,同時可以避免擴大傷害。
我們來總結一下,高難度對話之所以難,大多數(shù)是因為立場不同,而不是人的問題。處理高難度對話的一個誤區(qū)是,認為問題出在人身上,其實是立場的問題。當你再為某個人生氣覺得他討厭的時候,請及時喊停,把人和立場分開,避免擴大傷害。
第三部分
高難度對話還有什么誤區(qū)呢?作者給出了第三個內(nèi)容,那就是分不清閑聊和溝通,這樣不利于對話順利進行。很多人都認為聊天能幫助自己更好地解決問題和沖突,因為聊天的氣氛更輕松一些,大家可以敞開心扉,一訴衷腸。作者卻告訴我們,聊天無法幫助你真正解決問題。因為閑聊和溝通這兩件事情的關系,就好像是散步和登山,表面看起來都是走路,實際上有很大差異。你散步時可以穿人字拖大背心,但你去爬山時肯定會換上登山鞋和沖鋒衣。有的人很會聊天,但并不代表你們可以在一起好好工作和相處,因為閑聊并不是溝通。
閑聊突出一個閑字,既然是沒事兒閑的,沒有壓力,說話就可以有一搭無一搭,彼此的包容性也很高,偶爾說錯一兩句話,也不會有人當真,大可以一笑而過。閑聊嘛,氣氛熱烈就好了。雙方說的話也都不當真的。可你看,哪一場高難度對話能跟聊天一樣呢?
一般來說,高難度對話都需要溝通。而一旦談話被定義為溝通,就表示你們要通過對話解決一些問題,或者達成某種意向,總而言之,是希望達到一個目的,而不是僅僅追求一種融洽的感覺。此時,時間的分配、談話的節(jié)奏、問題的起承轉合甚至是情緒的變換起伏,都顯得很重要。相信你肯定不會穿著人字拖去爬山,所以在進行高難度對話前,記得檢查自己的裝備是否跟自己的目的地相吻合。
這就是作者給出的第三個內(nèi)容:高難度對話的一個誤區(qū)是分不清溝通和閑聊的區(qū)別,閑聊不是溝通,想要解決問題一定要通過正式溝通來解決。那么,在進行高難度對話時,有哪些技巧呢?接下來,我們看看:在進行高難度對話時,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
第四部分
人在壓力情境下,往往只關注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而忽略其他許多重要的信號。同理,當一個人忙著澄清自己的意思時,會花很多時間考慮自己的說法是不是妥當,以至于沒有精力去控制自己的表情,或者手腳擺放的方式。高難度對話當然屬于壓力情境,所以處在這個環(huán)境里的人,身體會比語言更誠實。
當然這不是要求我們在對話時盯住對方的身體上下掃描,那看什么呢?心理學當中有個概念叫“微表情”,是說通過觀察一個人細微的表情可以窺視他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微表情有多重要呢?早年間,漢武帝曾經(jīng)發(fā)明過一種罪,叫腹誹罪,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在心里罵皇上那也要獲罪。可是在心里罵,皇帝怎么會知道呢?你能聽到我心里的聲音嗎?當然不是了,但你的表情會出賣你的心。司馬遷在《史記》里記載,有一個官吏在跟別人聊天時,因為對一項新政不滿而撇了一下嘴,就掛掉了。你看,面部表情出賣了一個人的真實想法。
高難度對話場景下,更應該注意此類微表情。比如說,一位面試者的簡歷上寫自己參加過許多大型項目,HR請他闡釋一下某個項目的具體過程,問完之后,不是聽對方怎么說,而是要仔細觀察對方臉上有沒有驚訝的表情。因為,當對方?jīng)]有料到我們會詢問某個問題時,就會出現(xiàn)短暫的驚訝,有可能會眉毛上揚,眼睛睜大或者是張大嘴巴等等。這樣HR就可以通過微表情來判斷面試者的簡歷是不是屬實了。
在高難度對話中,最怕的是明明對方已經(jīng)不高興了,你還依然自顧自地說個不停,完全不理會對方的感受,直到對方忍無可忍翻臉走人。你可能會問,我怎么知道他不高興了呢?本書作者告訴我們,當一個人不想繼續(xù)談話時,會出現(xiàn)一些抗拒反應。那抗拒反應有哪些表現(xiàn)呢?有可能是把身體距離拉遠,用手遮住嘴巴或者擋住眼睛的視線,隨手拿起一件東西擱在你們之間等等,這些都代表對方不認同你的說法或者想早點兒結束當前的談話,這時你就要花點兒時間對他進行情緒安撫,這樣才能保證談話進行下去。
這就是作者給出的第四個內(nèi)容:在壓力場景下,身體比語言更誠實,所以要多留意對方的身體和微表情。
第五部分
其實,不光是有話不說需要靠表情和動作觀察,有時候,就算是說出來的話也不能完全表達所有信息。平時咱們說話尚且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在高難度對話場景里,就更需要你琢磨出對方話里潛藏的信息了。具體怎么做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聽出藏在對方話語里的秘密,獲得真實信息。
我們說話時,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口頭禪,比如說然后、這個、那個、后來什么的,如果只是無意識地重復,頂多讓人覺得你拖泥帶水,口才不好,但如果在你突然問對方某個問題之后,對方說了很多無意義的發(fā)語詞,你就要多留意了。
比如說,吃早餐時,妻子突然問丈夫:“你昨天回家很晚,去哪兒啦?”丈夫回答:“哪兒也沒去呀,就是跟朋友聚聚唄!”妻子繼續(xù)問:“哪個朋友啊?”丈夫說:“還能有哪個朋友啊?就是你知道的那幾個唄!那個誰,那個叫啥來著……啊,對,就是老王嘛!”如果單純是朋友相聚,那肯定會直接回答出來在場的都有誰。可是丈夫的回答,很顯然太假了。當然未必是丈夫做了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但這樣的回答至少表明他不想讓妻子知道某件事兒。
有時候,在高難度對話中,對方還會試圖用“品格證詞”來說服你。什么是品格證詞呢?最典型的品格證詞就是不回答問題,而是通過其他人的光環(huán)或名譽來為自己開脫。經(jīng)典的說法比如“拜托,我信佛,怎么可能會做這種事!”“我朋友是警察,我怎么可能騙你呢!”“我老公是博士后,我怎么會偷東西!”
其實當我們頭腦冷靜時,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些說法里的邏輯漏洞,只是在壓力情境下,我們很難保證思路像平時一樣清晰。如果對方講出類似的話,都容易讓我們被誤導。心理學上把這種情況叫做月暈效應,就像我們通常會覺得功課好的孩子就一定是乖小孩一樣。實際上,功課好只能說明這個孩子會念書,不等于他就品行優(yōu)秀。
說了這么多,我們來總結一下:如果在對話時,對方說了很多沒有意義的發(fā)語詞,或者試圖用品格證詞也就是別人的光環(huán)和名譽來說服你,這些都屬于你要聽出來的話外音,你需要仔細辨別他們真正想表達的內(nèi)容。
第六部分
剛剛我們說的都是觀察對方的技巧,那我們自己在表達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來說說:少用負面詞和不確定詞,推動對話順利進行。
相信你一定遇到過一類人,他們一開口就會讓你火冒三丈,雖然長期相處,你知道對方并沒有惡意,可你還是會無法抑制地想要讓對方閉嘴。這種人說話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很喜歡用負面詞。比如說“哎呀,你不懂啦!”“不是不是,你沒理解我的意思!”“別啰嗦,我比你有經(jīng)驗,聽我的準沒錯!”想想看,每次聽到有人這么跟自己說話,你是不是會覺得很不舒服?因為這種沒辦法、不可能、才不是,就像一堵又高又厚的墻,一下子橫在眼前,讓人覺得自己被否定,失去發(fā)言權。為了保護自己,你很快就會被激怒,想要反駁對方,于是情緒就會越來越高漲。接下來的劇情大家都熟悉了,常常是談話沒進行幾句雙方就吵起來了,一心想要扳倒對方,證明自己是對的。
換位思考一下,你不喜歡聽到這樣的負面詞,對方也肯定不愿意接受。了解了這一點之后,為了避免談話進行不下去,下一次當你要回應別人的觀點時,可以先創(chuàng)造對方的確定感,讓對方知道你接受或者喜歡他的哪一個部分,再說出你的觀點,這樣會更容易展開談話。
小華是一家公司的策劃部員工,她和主管經(jīng)常因為策劃方案意見不統(tǒng)一鬧得不愉快。于是小華來到本書作者開設的事務所尋求解決方案,作者請她還原一下平時她和主管的對話。主管說:“你不懂,我們公司的客戶都很挑剔,你提的方案他們不會感興趣的。”小華說:“不會的,這份策劃書跟之前的很不一樣,我們增加了很多新點子。”作者一聽就發(fā)現(xiàn),這兩位的話都充滿了負面詞,這肯定不利于談話的進行。在作者的建議下,小華改進了自己的說話策略。當主管說“你不懂”之后,小華說:“是的,您一定是最了解公司客戶的人。”這句話的重點在于,不急著解釋自己的方案,而是先為對方創(chuàng)造確定感和認同感。通常人們面對稱贊,口氣反而會收斂一點兒,所以主管會更加容易接受小華的進一步解釋,從而推動對話繼續(xù)進行。
如果說負面表述像一堵墻,使溝通難以進行,那么還有一類表達就像迷宮,讓人不耐煩。在高難度對話中,經(jīng)常要處理立場問題,可是有些人擔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會被討厭或者被要求負責任,因此習慣用隨便、看看吧、再說吧這類詞語來逃避。最可氣的是,這類人往往還很喜歡放馬后炮,因為他們迷宮一樣的回答給自己留了余地。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在沖突中,很喜歡回答“擦邊球”,一定要調整這樣的習慣,盡量用明確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就算是真的無法馬上回答,也要先用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的立場,比如說“請再給我一點兒時間思考,我會在明天早上回復你”,這句話就比看看吧、再說吧要明確許多。當然,你得保證在約定時間內(nèi),清楚地說明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作者給出的第六個內(nèi)容:沒有人喜歡被否定,所以要少用負面詞和不確定詞,這樣可以減少沖突和反感,推動高難度對話順利進行。
第七部分
最后,作者還給出了一個建議:想要妥善處理高難度對話,就要負起責任。如果你想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就先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對話的重點不在于指出錯在誰身上,而是要明確誰不愿意看到錯誤再繼續(xù)發(fā)生。就像你發(fā)現(xiàn)客廳地上有臟東西,應該直接把它撿起來扔掉,而不是坐在那里不停地抱怨家人不愛干凈。因為這樣爭論對錯很沒有意義,只是在浪費口舌,所以,如果你想解決問題,就要負起責任,把話說清楚,而不是理所當然地要求對方配合自己的想法或者意圖去做事。
莊子曾經(jīng)講過一個故事,大概是說,你駕船在河道航行,不巧起了大霧,這時你隱約看見對面駛過一條船,于是你對著船上的人大喊大叫,讓他趕緊避開。結果對方?jīng)]有反應,這讓你很生氣,喊得聲音更大,可對方還是不動。這時你心想:“好啊,你不動,我也不動,看看誰的船先沉!”直到兩船相遇,你才發(fā)現(xiàn)對方的船上并沒有人,只是停泊在水面上而已。這時你想把船移開,可是災難已無法避免。
在沖突中,指責對方要為我們負責,就像是假定船上有人,就該無條件配合你的要求去轉向。但實際上,你推測的壞人可能并不存在。反過來講,就算船上有人,你也要問問自己,究竟是安全比較重要,還是爭論誰是誰非比較重要?相信你心中會有最好的答案。
這就是作者給出的第七個內(nèi)容:想要妥善處理高難度對話,就要負起責任,而不是爭論誰是誰非。
說了這么多,我們來總結一下作者給出的處理高難度對話的技巧:人在壓力情境中,身體比語言更誠實,所以在進行高難度對話時,記得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這樣能幫助你獲得更多真實的信息;對方使用過多的發(fā)語詞和品格證詞,都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你需要仔細辨別,聽出話語里的秘密;負面詞和不確定的表述就像是墻和迷宮,會妨礙交流,所以你要盡可能用正面的和確定的表述,來保證高難度對話順利進行;一味指責對方,糾結于誰是誰非,對高難度對話毫無幫助,想解決問題就要讓自己負起責任。
總結
最后,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本書講述的內(nèi)容。作者首先告訴我們逃避和恐懼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關系惡化,因此要勇敢地直面沖突。接著作者又指出了高難度對話的誤區(qū)和陷阱,不能把人和立場區(qū)分開來,以及分不清溝通和閑聊,這兩點導致我們不能很好地處理高難度對話。最后,作者給出了高難度對話的幾個技巧,概括起來就是仔細觀察身體語言和微表情、聽出對方話語里的無意義詞語和品格證詞、少用負面詞和不確定表述以及承擔責任而不是爭辯誰對誰錯。
其實,光了解了這些技巧并不一定能處理所有的沖突,生活中的很多狀況都需要你去親自體驗。希望你聽完這本書以后,能夠逐漸通過實踐培養(yǎng)屬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活出自己的生命樣貌,刪去多余的雜音,留下值得守護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