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很多人在交流工作,布置任務的時候,每說完一段時一般都會說一句:“你懂了嗎?”或者“明白了嗎?”這是一個壞習慣。有的人甚至說一句話,后面跟一句,“懂了嗎”、“明白了嗎”、“知道了嗎”、“對嗎”。更顯得不夠得體,要糾正過來。正確的應該問:“我說清楚了嗎?”“我說明白了嗎?”被問的對方如果明白,會回答:“我聽懂了?!边@樣就會非常融洽和諧。
第二:“如果……會怎樣”
向別人提要求的時候,如果不是緊急情況,不是重大情況,可以考慮使用“如果”。能夠比較委婉,也能夠使提出要求的人自己有回旋的余地。
第三:“可能是……”。
糾正別人信息錯誤的時候,要用“可能”
第四:反駁他人之前要用肯定句
有時我們會面對不同的工作意見,需要我們表達相反的意見,甚至要明確糾正對方認為正確的看法。在糾正或反駁對方之前,要先肯定對方。比如:“你很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但是我要告訴你,你思考的方向,可能有些偏差……”“你的想法很有特點,但你忽略了一些情況,所以影響了你的結論……”“你很負責任,但是你只想到了事情的一面……”“你的勇氣可嘉,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但是你的看法可能忽視了……”
能寫出十個以上糾正或反駁別人意見之前的肯定用語,就能在實際談話時熟練使用好。
第五:順接不逆接
順接,是指對話的情緒自然和諧,平靜地理解對方,友好地回應對方。逆接,是指話語中包含著潛在的、甚至明顯的抵觸和對立情緒。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效地溝通在于順接不逆接。這些說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并非容易之事。
如果友好地問某人吃飯了嗎,他回答:“我干嘛不吃飯?”這就是典型的逆接話語。我們在日常對話中要避免這種習慣性的話語。沒有不滿、反駁、指責對方的意思含在語調當中。要想沒有這類語調,根本的是改變話語的習慣,誠懇理解對方,禮貌平和待人。
順接還表現在接受不同意見的時候。當別人提出不同意見或批評指責時,可以先順勢接住這些批評意見,然后再心平氣和地客觀地說明有關情況,最后還是要再次表示那些批評意見的基本合理性。這樣一個過程可以概括為“A—B—A”模式,其中的A就是順接的表現。
第六:問好不問壞
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都有著互相關心。但這也要講技巧,比如,辦公室里同事咳嗽了,我們會很自然的問“怎么,感冒了?”再比如有人騎自行車摔倒了,跑過來的人看他一下站不起來,會很自然的問,會不會是骨折了,我們要力求改變這樣的問話。
那應該怎樣表達我們對對方的關心呢?“你沒事吧!”“不要緊的吧!”要把正面的問話 當做首選。避免習慣性地問別人: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惹麻煩了,是不是出事故了。如果我們試著這樣做,一定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