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天津飽受水災之痛,建衛以來平均8年就受水災一次,淪陷時期的1939年災情堪稱之最。當時的災情令整整一代天津人蒙受巨大的痛苦,加上當時日占苦楚,受災的百姓自食其力,聊以果腹。今天我們通過一組照片看看當時的慘況
1937年天津被日本占后,對于不關心河防。為了消滅敵后抗日武裝,在1939年日軍挖開海河182處河提,想借洪水消滅抗日武裝。8月的天津海河已經承受暴雨沖擊,日軍的毀堤更讓大量百姓深受折磨。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周遭的山脈匯聚讓它極易形成暴雨集中地帶;加上地表無可靠的抗洪和呈扇形水系的海河河道讓泄洪不暢。讓這年的水災極為嚴重,當年的天津百姓對此刻骨銘心。
1939年8月,防洪能力的極大削弱讓天津發生特大規模洪水。各國租界毗鄰海河,使之成為重災區。英租界中街的維多利亞公園一度成為“水上樂園”;原屬美國租界的小白樓成為“水泡樓”;盛茂道上的豪宅成為“水景房”。
1860年為天津開埠的帝國主義國家當年絕不會想到自己的租界成為“汪洋大海”。眾多的建筑物里的設備和資料遭毀,百姓的財產被水沖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億元法幣,六十五萬天津百姓就地成為災民全賴日本的破壞。20日,陳塘莊大埝崩決。21日洪水進入天津市區,百分之八十的地區被洪水所淹。
【英租界“廣東路”】大部分地區遭浸泡一個半月之久,水上暢通無阻,陸上寸步難行,工商業瀕臨癱瘓。經過特大洪水的洗禮,公共設施受破壞巨大。英租界的“廣東路”在劫難逃。解放后,該道路改名“唐山道”,現已是繁華地段。
洪水來臨后,日軍和租界方懼怕災疫禍及自身。組織修壩排水并進行防疫、救護和清掃等抗災工作。10月初,洪水退卻,天津到處都是臭水,疫情突顯,大量百姓橫尸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