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
生于1901年4月13日,而卒于1978年8月16日,字冠五,號希岳,后改為野聲【源于
《圣經》中洗者若翰(Ioannes)的曠野之聲】,
圣名保祿(Paolo),
今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人,前天主教南京總教區總主教,我國史上第二位天主教國籍樞機主教。于樞機學富五車,學貫中西,精通拉丁、法、意、英和德等語,外表還高大英俊,且頗有口才和組織策劃能力,一生社會活動活躍而豐富,擔當不少組織要員及創立不少組織,由于經常忙于各種政治活動,也被媒體稱為“政治主教”,因政治立場不同或行為過激,共和國建國前他和胡適、葉青等四人被黨列為文化戰犯。于樞機曾任中華全國公教進行會總監督(1933年)、天主教
輔仁大學在臺復校后首任校長(1959年)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6年)等要員,系中美文化協會(1943年于美國華盛頓創立)、益世廣播電臺(1946年創立于南京,今在臺灣省基隆市)與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1968年于臺灣省府臺北市創立)等組織的創始人。于樞機
祖籍魯北沿海,即
今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清末曾祖于文成隨“
闖關東”大潮而遷居黑龍江,幼時家境不寬裕,父母先逝,由祖父母撫養成人。于樞機
11歲時,祖父母遷居至海倫縣若瑟屯(今海倫市海北鎮),即今黑龍江省最重要的天主教教友村及我國北方地區著名天主教教友村,
影響其一生:祖母在遷居若瑟屯后不久,就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不久,若瑟屯創建者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父陸恒之(Rev.Roubin)發現他是個可造之才,于是先后保送他進入海倫縣的高等小學和黑龍江省第一師范學校就讀,希望他將來能擔任村里的教師;于樞機時年
14歲,受洗為公教徒(天主教徒)。時年
19歲,立下終身修道之志愿,得祖母支持而于吉林省城(今吉林市)的吉林
神羅修道院學習(四年),先在小修道院學習基礎課程——拉丁文,中間到上海
震旦大學預科學習法文一年,然后再回到吉林的大修道院學習神學。
于樞機青年時期被保送至意大利留學,居留達10年之久(1923-1934),期間于
1928年12月22日在羅馬
圣為司鐸(神父),并先后于
1925年獲羅馬圣多瑪斯學院
哲學博士、
1929年獲羅馬傳信大學神學博士和
1933年獲意大利國立伯魯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等
三個博士學位。不過,
據聞對法西斯主義有好感,似乎曾立文奉承墨索里尼政府,但不知是出于何種目的。
1936年7月17日,他被教宗庇護十二世任命為故都南京所在的南京代牧區主教,領銜Sozusa in Palaestina城主教;
1936年9月20日,在北京西什庫救世主堂(俗稱“北堂”,前天主教北京教區主教座堂,估計近期會遷回此地)接受了教廷駐華全權代表瑪利奧·蔡寧總主教的
祝圣。當時
南京國民政府特令
津浦鐵路增添一輛“花車”以歡迎他蒞臨國都南京。
八年抗戰前和戰時為抗戰做出不少重要貢獻,在我國天主教界起表率作用:
1936年,第一次全國公教進行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于樞機
發起“獻機”運動(捐獻飛機),
許多人因此改變了天主教徒不愛國的成見;
1937年,抗戰爆發,于樞機隨南京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擔任國民參政會議員,主持難民教濟工作,又
發起“百輛救護車”運動;
抗戰期間,
他曾前后八次前往歐美國家,到處發表演說,爭取國際上的同情和援助;于樞機
三次面見美國總統羅斯福,中國得到的第一批美援便是他的功勞。此外,抗戰期間,于樞機還遠赴美國,
1943年在華盛頓創辦中美文化協會,促進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特別重要的是,于樞機在華盛頓積極活動,最終促成美國政府修改移民法——1943年美國修改了《移民法》,每年準許105名中國人移民到美國,并取得永久居留權,中國人在美之地位得到提高。自此以后,美移民法即逐漸有利于中國人。
1946年4月11日,教廷宣布在中國建立天主教正常體制──圣統制,于斌主教升為南京總主教,成為僅有的3個華人總主教(田耕莘、于斌、周濟世)之一。1967年,首位國籍樞機田耕莘樞機在臺去世。
1969年4月28日,教宗保祿六世任命于斌總主教為第二位國籍樞機,5月19日在梵蒂岡舉行加冠典禮,于斌總主教在新祝圣的樞機中名列首位。
1978年8月,教宗保祿六世逝世,全世界的樞機都前往梵蒂岡參加喪禮并選舉新教宗。
教宗逝世十天后,8月16日,于樞機在梵蒂岡因心臟病猝發去世,未能參加新任教宗的正式選舉。不過因此得以同時有94位樞機參加了他的喪禮。
于樞機的遺體今日安葬于輔仁大學校園,與傅斯年成為臺灣唯二葬于校園的校長。
由于歷史上曾發生多起教宗選舉人或候選人,因為可能的政治原因而被謀害身亡,因此于樞機之死亦曾被懷疑于即將參加的新教宗選舉有關。惟目前并無任何證據能夠證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