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志
淮安是一座與水結下不解之緣的城市,淮河為她起名,大運河伴她成長,洪澤湖護她平安。時至今日,輝映千年的古運河宛如一條碧綠絲絳串聯起淮安市區,淮安人親切地稱為里運河。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市區的南面,開鑿出一條兼具航運、灌溉和排澇的新運河,淮安人習慣地稱為大運河。里運河和大運河西從市區西北古清口東面的楊莊水利樞紐分流,在市區最東南的淮安水利樞紐匯合。淡妝濃抹總相宜——里運河如小家碧玉,藏在鬧市繁華中;大運河則如華彩樂章,千帆競發爭流去。
現在很多淮安老百姓,認為這條穿城而過的里運河得名于在城外新修的大運河,或許為了便于區分。其實,里運河的名稱來源是一段悠久的歷史。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北端自今淮安區北的末口入淮,此后,直到隋代,溝通淮安、揚州的這條大運河一直都稱為邗溝。隋煬帝開大運河,重修淮揚運河,因為淮安城屬楚州山陽縣,所以又名山陽瀆。到了元代,里運河的大名才姍姍出現,《元典章》記載:“過淮溯里河,直赴大都”,“里河”指的便是溝通淮揚的這段運河。
南宋時期黃河已經奪淮入海,淮河水量大增,影響漕運,到了明代初年,便在古末口附近修筑五座順河壩,原來從運河在末口進入淮河的船只改由五壩盤壩入淮。因五壩阻隔,黃河與運河不能直接相通,從淮安老城的角度看,水系便有了“里”“外”之分。這樣,從揚州南長江邊的瓜洲到淮安城邊的這段運河被稱為“里河”,而從五壩往外的淮河被稱為“外河”。
到了公元1415年陳瑄開辟清江浦以后,里運河不再從五壩通淮河,而是向西在清口入淮。打那以后,“里河”漸漸成為從淮安清口到揚州瓜洲整段淮揚運河的習稱。而奪淮的黃河,從開封、徐州往南在清口跟淮河、運河交匯,霸占了淮河下游的河道入海,因此,淮河的“外河”這一稱呼也轉給了黃河。
到了清代,上到朝廷,下到淮安百姓,運河習稱為里河,黃河習稱為外河,成為一致的說法。清代詩人姚承望《袁浦》詩即云:“南北舟車界,淮黃里外河”。清代設置在清江浦的江南河道總督衙門下屬就有里河廳,主官為里河同知,為知府副職,官秩正五品,據光緒《清河縣志》記載,其職責為“管里河工程,自運口甘羅城外河交界起至山寶交界止”,涉及整條淮安段里運河。當然,相對應的也有管理淮安段黃河的外河同知。
由于明清淮安是漕運樞紐、治河要沖,所以不光里河、外河的稱呼屢屢見于朝野,同里運河相關的還有上河、下河、中河等相關稱謂。上河和下河是一對,上河一般指里運河,下河范圍更廣,包括淮揚里運河以東的運鹽河、串場河等水系。里運河東直到海濱的鹽城、射陽、興化、泰州、東臺等地地勢要比里運河以西、洪澤湖周邊地區低洼,運河泛濫均由此東泄,所以統稱為里下河地區。還有所謂中河,乃康熙年間開鑿,自古清口仲家莊(今在淮陰區馬頭鎮北)經駱馬湖繞過宿遷入皂河,再從皂河入韓莊運河北上山東,避開了數十公里的黃河險段。因為這段河道處于山東運河和里運河之間,地處運河全程中段,故得名中河或中運河。
公元1855年,黃河北歸,流入渤海,黃河這條侵淮的“外寇”終于被趕走,里運河最為榮光的時代也隨之漸漸落幕。缺少了滾滾黃水注入的里運河,變得寧靜和嫵媚。建國后,京杭大運河新道的開鑿,讓曾經“南船北馬”“舳艫相連”的里運河不再是世人矚目的黃金水道,從喧囂的大閘口到古樸的河下老街,內斂起來的里運河串連起淮安人的文化生活,將那份包容與安逸,流淌到每個淮安人的心田。